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48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0分)
  • 1. (2023·龙岗二模) 考古学家在对国内48个史前遗址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残留的淀粉颗粒进行分析后,发现41个加工过谷物,且大多数为粟或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遗址大多位于(   )
    A . 长江流域 B . 珠江流域 C . 黄河流域 D . 黑龙江流域
  • 2. (2023·龙岗二模) 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5000个以上,学者认为当时的实有文字还有更多;甲骨文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语法也很完备;词类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代汉语语法大体一致。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 .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B . 甲骨文记述是真实的 C . 商朝以前有可能存在文字 D . 商代文化领先于世界
  • 3. (2023·龙岗二模) 据考古发现,陕西西安、咸阳、礼泉、宝鸡,甘肃泰安、江苏时哈、山东邹县、山西左云和右玉等地都先后出土过秦代的标准衡器或量器,辽宁赤峰、吉林奈曼旗也发现了秦代瓦量。这说明秦朝(   )
    A .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管辖 C . 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D . 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广
  • 4. (2023·龙岗二模) 据《汉书》记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的十八人中有十四人以明习经学起家。《汉书•匡张孔马传》:“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据此可知汉代(   )
    A .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B . 选官制度发生巨变 C . 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D . 儒学政治地位提高
  • 5. (2023·龙岗二模)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罚缴5倍赋税)。”这一规定旨在(   )
    A . 增加财政收入 B . 强化社会控制 C . 促进人口增长 D . 弘扬传统道德
  • 6. (2023·龙岗二模)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这表明隋唐时期(   )
    A . 中央控制能力不断加强 B .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 . 行政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D . 地方割据隐患基本消除
  • 7. (2023·龙岗二模) 唐宋两代有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分别是1686人和5694人,其空间分布如图,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经济格局的变化 C . 思想控制的减弱 D . 世俗文化的繁荣
  • 8. (2023·龙岗二模) 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商品不足10%。18世纪后半期,英商将印度棉花运来中国,虽然可以抵消一部分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等货物的货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这种现象说明( )
    A . 中国传统商品具有优势 B . 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 C . 英国工业革命收效不大 D . 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 9. (2023·龙岗二模) 鸦片进口统计 

    年份

    全国平均年度进口货(箱)

    上海平均年度进口量(箱)

    1848-18504826719793
    1854-18566873830054
    1860-18626491641650
    1866-18688111358750

    由此可见(   )

    A . 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B .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一部分 C . 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 D . 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
  • 10. (2023·龙岗二模)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士大夫及民间舆论极力主张与日本一战,他们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挡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 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 B . 对中日战争存在战略误判 C . 民众的国民意识充分觉醒 D . 近代化推动国际地位提高
  • 11. (2023·龙岗二模) “由于军情紧急,八百壮土进入四行仓库时,来不及多带吃的,团长谢晋元发出呼吁,各界同跑马上行动,各食品店工厂的老板、员工以及食品摊主,夜以继日赶制糕点,取名‘抗日饼’,上海总商会、青年救国团、市民联合会等公团入夜以后冒着生命危险送过河。”材料体现了(   )
    A . 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B . 国共联合抗战局面的形成 C . 上海成为当时的抗战中心 D . 中国抗战形势发生了扭转
  • 12. (2023·龙岗二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政府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等机构,并组织上海、南京、天津、武汉的工厂迁往四川、云贵、陕甘等地。有人将此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此举的目的是(   )
    A . 配合北伐战争 B . 围堵长征红军 C . 调整工业布局 D . 保存抗战力量
  • 13. (2023·龙岗二模) 北京师范大学在1950-1958年间,先后邀请了8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来校任教,包括卡尔波娃、戈林娜、波波夫、普希金、崔可夫等。这些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尽心尽力,有时连饭都顾不得吃,有的在病中还坚持工作。这体现了(   )
    A . 美国孤立政策失效 B . 外交政策影响国际关系 C . 两极对峙局面加剧 D .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 14. (2023·龙岗二模) 1972年以后,《人民画报》的台湾图像宣传风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强硬口号之中多了柔软的“骨肉亲情”;1979年以后,这种风格出现了更为明显的调整。这种变化( )
    A . 促进台湾经济迅速发展 B . 反映文艺创作质量提高 C . 源自中国国际战略调整 D . 体现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 15. (2023·龙岗二模) 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罗马帝国时期。据此可知,当时罗马帝国(   )
    A . 民主政治发达 B . 古典文化昌盛 C . 法律体系完备 D . 商品经济繁荣
  • 16. (2024·惠城模拟) 701年日本开始在中央设“大学”,在地方设“国学”,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贡举”。考试的科目及评定标准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据此可知,日本( )
    A . 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B . 发展成为封建国家 C . 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D . 融入了儒家文化圈
  • 17. (2023·龙岗二模) 15世纪以前阿拉伯商人在印度花2.5到3个威尼斯金币购得的胡椒,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可以卖到80个金币,而运到威尼斯则可卖到180-200金币。这种现象( )
    A . 助推了新航路的开辟 B . 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 . 扩展了商贸活动领域 D . 造成了欧洲航路中心转移
  • 18. (2023·龙岗二模) 1670年荷兰拥有的海船吨位是英国的3倍,到1700年,荷兰拥有的商船吨位超过50万吨,世界船运贸易的20000艘船中荷兰船占了15000-16000艘。据此可知当时( )
    A . 英国工业水平落后 B . 荷兰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 . 荷兰中介贸易发达 D . 西欧国家殖民矛盾加剧
  • 19. (2023·龙岗二模) “18世纪末一名欧洲妇女纺出的纱线,在印度需要300名妇女才能完成。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B . 欧洲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C . 印度的棉纺织水平降低 D . 亚洲国家消费能力增强
  • 20. (2023·龙岗二模) 1789年到1802年间,法国原有的土地占有结构发生变化,以诺尔省为例,贵族占有土地的比例由22%降到12%,教会从20%变为0,而农民占有土地比例从30%上升到42%以上,资产阶级由16%上升到28%。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 )
    A . 导致了庄园经营方式消亡 B . 满足了第三等级部分诉求 C . 确立了机器生产主导地位 D . 确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
  • 21. (2023·龙岗二模) 1921年8月,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马慕瑞称:“有必要要求日本终止一些与中国所签定的秘密的不平等条约,以确保华盛顿会议的成功。”这表明美国( )
    A . 支持中国民族独立 B . 反对日本独占中国 C . 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D . 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 22. (2024·宣州模拟) “它是通过抽肥补瘦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项制度。”这种评价适用于(   )
    A . 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 B .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 . 西方的社会福利政策 D .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 23. (2023·龙岗二模) 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俄罗斯强调世界有俄罗斯一席之地。这表明(   )
    A . 经济全球化阻力重重 B . 意识形态对立不断加剧 C . 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 D .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 24. (2023·龙岗二模) 铁路的发明是继车轮发明以来,陆上运输最伟大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第一条铁路线(斯托克顿一达林顿线)通车 

    ​ 

    材料二:乘车券作为旅客乘车的唯一凭证,任何人乘车必须购票,乘车券记载乘车时间、区间、价钱等,不记载乘车人的姓名及身份等级,在列车超员的情况下,持较远距离乘车券者可优先乘车。以前与陌生人很少打交道的日本人,一旦进入火车车厢,与陌生人只有咫尺之遥,摩肩接踵,气息相闻,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洋俗”、“洋风”以铁道为媒介迅速流行,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洋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甚至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中国)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2012年的9.8万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5.5万公里,其中高铁从0.9万公里增长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目前,铁路客运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周转量以及运输密度均居世界首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月13日

    请回答:

    1. (1)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材料一中的“斯托克顿一达林顿线”位于哪个国家,并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铁路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近十年中国铁路发展的状况。高铁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已经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请你为中国高铁设计一句广告宣传语。
  • 25. (2023·龙岗二模)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所写的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翻译到世界各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老人与海》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出版情况 

    年份相关情况
    20世纪50年代1955年苏联作协第一书记苏尔科夫访华时,与时任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的茅盾就《老人与海》一书进行过谈话。据当时的翻译高莽回忆,与茅盾主张主动引入不同,“苏尔科夫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带有悲观和宿命论的色彩,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读者有消极影响。他似乎是从苏美关系的角度对待美国文学的。”《老人与海》在50年代的翻译出版受到极大阻碍,印数也很少。
    20世纪60年代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行内部参考资料,将海明威列为资产阶级作家,《老人与海》的翻译出版无人问津。
    20世纪70年代1978年,曾一度停止出版的海观译本由商务印书馆重印,再次与读者见面,仅隔一年,海观的译本再次出版。
    20世纪80年代1987年,在前后相隔仅6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率先引领潮流,翻译名家李锡胤、吴钧燮、董衡巽、吴劳的新译本接连问世。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截至201412月,包括重印、重译、改写、改译、编写等在内,《老人与海》至少有302个中文版本。这当中,以儿童文学或青少年读物的形式出版的中译本是175个。此外,该书还成为了中小学生的重要阅读书目。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莽《画译中的纪念》,高存《<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对《老人与海》的态度有何不同。
    2. (2)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文学与时代”,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