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年份 | 全国平均年度进口货(箱) | 上海平均年度进口量(箱) |
1848-1850 | 48267 | 19793 |
1854-1856 | 68738 | 30054 |
1860-1862 | 64916 | 41650 |
1866-1868 | 81113 | 58750 |
由此可见( )
材料一:世界第一条铁路线(斯托克顿一达林顿线)通车
材料二:乘车券作为旅客乘车的唯一凭证,任何人乘车必须购票,乘车券记载乘车时间、区间、价钱等,不记载乘车人的姓名及身份等级,在列车超员的情况下,持较远距离乘车券者可优先乘车。以前与陌生人很少打交道的日本人,一旦进入火车车厢,与陌生人只有咫尺之遥,摩肩接踵,气息相闻,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洋俗”、“洋风”以铁道为媒介迅速流行,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洋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甚至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中国)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2012年的9.8万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5.5万公里,其中高铁从0.9万公里增长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目前,铁路客运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周转量以及运输密度均居世界首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月13日
请回答:
《老人与海》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出版情况
年份 | 相关情况 |
20世纪50年代 | 1955年苏联作协第一书记苏尔科夫访华时,与时任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的茅盾就《老人与海》一书进行过谈话。据当时的翻译高莽回忆,与茅盾主张主动引入不同,“苏尔科夫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带有悲观和宿命论的色彩,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读者有消极影响。他似乎是从苏美关系的角度对待美国文学的。”《老人与海》在50年代的翻译出版受到极大阻碍,印数也很少。 |
20世纪60年代 | 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行内部参考资料,将海明威列为资产阶级作家,《老人与海》的翻译出版无人问津。 |
20世纪70年代 | 1978年,曾一度停止出版的海观译本由商务印书馆重印,再次与读者见面,仅隔一年,海观的译本再次出版。 |
20世纪80年代 | 1987年,在前后相隔仅6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率先引领潮流,翻译名家李锡胤、吴钧燮、董衡巽、吴劳的新译本接连问世。 |
20世纪90年代至今 | 截至2014年12月,包括重印、重译、改写、改译、编写等在内,《老人与海》至少有302个中文版本。这当中,以儿童文学或青少年读物的形式出版的中译本是175个。此外,该书还成为了中小学生的重要阅读书目。 |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莽《画译中的纪念》,高存《<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