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2.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 .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 3. (2024高三上·岳阳月考) 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 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 . 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 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 . 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 . 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 4. (2024高二上·玉林月考) 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 . 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 . 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 . 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 . 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 5. (2024高二下·湛江月考)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 .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 .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 .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 .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 6. (2023高二上·北京市期中) 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   ) 
    A . 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 B . 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 C . 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 D . 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
  • 7. (2024高三下·赣州期中) 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 . 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 .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 . “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 . 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8. (2024高二上·景洪期末)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 .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 .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 .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 .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 9.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 . 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 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 . 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 . 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 10.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 .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 11. (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 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 . 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 . 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 .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 . 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 12.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全球现行医疗模式大致分四种:以税为本的英国模式;以医疗保险法令管理全民保险的德国模式;以设立安全网保护弱势社群的私营保险的美国模式;以强制性储蓄的新加坡模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体现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B . 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成 C . 美国干预最强英国干预最弱 D . 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 13. (2024高一下·仁寿期末) 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 14. (2024高三下·赣州期中)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 .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 15.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590年,隋朝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战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同样垦田、纳租课。这一举措(  )
    A .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 .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C .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 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 16.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全县耕地约12986顷,其中不能种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顷,种稻的田地约为1311.6顷,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这表明在当地( )
    A . 小农经济逐步走向了解体 B .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 . 农民和市场联系较为密切 D . 人地矛盾的状况日益突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 18.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 19.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20. (2023高二上·东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及其动力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前期的康乾盛世,开拓进取,政治清明,赢得了士人以及农民的支持。全国耕地由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752万余顷增加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900万余顷。18世纪时,番薯、玉米和花生等作物得到推广,经济作物如棉花、桑叶、甘蔗、烟草、茶叶、花卉,蔬菜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在著名产棉区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棉花地占了耕地一半以上。

    ——材料一、二均摘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3)九月初一日,康熙谕旨开放海禁,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清政府设立了闽、粤、江、浙四海关,各海关下又设置了众多的海关口岸,管辖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国内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运等。

    ——摘编自汪炜《试论清代前期“四口通商”的成因及其财政特点》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