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总的背景是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②与赋税制度的调整存在一定的关系
③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是重要原因 ④直接导致华工出国,形成苦力贸易
时间 | 表现 | |
1832年 | 经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 | |
1835年 | 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 |
19世纪40年代 | 颁布《矿井法》《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法案》 | |
时间 | 表现 | |
1848年 | 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 | |
1870年 | 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
①调整和改革措施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自治市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自治制度
③这些调整和改革彻底化解了日益尖锐矛盾
④随着相关法令的颁布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 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①历史的博学性 ②历史的批判性 ③历史的想象性 ④历史的重构性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材料一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战役进行中,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扬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条件还极差。供应前方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
——引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领导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个事关大一统的制度考虑。中国的大一统社会一直存在着基层社会自发的封建化倾向,当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瓦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就必须要废除其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最后,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常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必须快速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国防工业,因此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自寒竹《民族复兴百年进程的历史逻辑》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核心是制度变革,这一制度变革使中国经济从改革前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城市体制增量改革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体制外市场化”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整体协调改革时期。……渐进式改革道路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产物,其中增量改革、试点推广、改革和开放互相推进都具有开拓性。
——摘编自张平、楠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对“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引自薛晴《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材料二
思想基础 | 法律文件 | 法律特征 | |
英国 | 反对君主专制 | 《权利法案》 | 在国家权力结构、法律内容、司法实践上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
法国 | 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 《人权宣言》 | |
三权分立 | 《1791年宪法》 |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 《拿破仑法典》 | ||
美国 | 人民主权 | 《独立宣言》 | |
三权分立 | 《1787年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