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nbsp;、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 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 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 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 “情”与“辞”要具有内  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

    “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   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 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   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 是正确的。

    “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 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 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 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

    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 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 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 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

    (改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

    材料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招怅述情,必始乎风”,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 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疆》,还是“慷概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 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 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 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 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  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 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

    《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  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 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还是“大声韆鞯,小声铿鉤”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  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  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 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 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

    倡导健康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   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 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   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   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 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 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 谐统一的。 B . 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 情的作品。 C . “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 内质美的具体要求。 D . 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注重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 气势刚健有力。 B . “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 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 . 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 “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 D . 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需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 品质自然融入到其文学作品中。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 )
      A .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杜甫《登高》:“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 力量万钧。” B . 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C . 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D . 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满洒卓荦, 悉出于温柔敦厚。”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5) 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蘑菇

    [意]卡尔维诺

    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灵魂 才会发现这事,就好像对干草感冒的人,其他土地上的花粉会让他们直打喷嚏。

    一天,谁知道从哪里送来一阵裹着孢子的风,吹到城里一条路边的花坛里,于是几 簇蘑菇就在这里发了芽。没有人发现这事,除了小工马克瓦尔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 里乘电车。

    这个马克瓦尔多,有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标识牌、红绿灯、陈列柜、 霓虹灯、宣传画,对那些好考究的人,这些东西也许还能吸引注意力,但从来不能叫马 克瓦尔多的目光停留过,他看这些东西就好似扫过沙漠里的沙子。然而,树枝上一片发 黄的树叶,纠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却从来也逃不过他的眼睛。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 虻,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是他不注意的,不 用来作为推理的对象的。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理解自己灵魂中的愿望,体 会自身存在的痛苦。

    于是一天早上,在等着电车把自己带到那个做体力活的公司去时,在站牌附近,他 找到了什么不同一般的东西,就在沿着林荫道的那片既不结果又生着硬皮的土地里,在 某些地方,比如树桩上面,好像是隆起了一堆堆肿块,然后还一个个地迸裂开来,露出了那圆形的地下躯体。

    他蹲下身来系鞋带,又仔细看了个清楚: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们正从城市的中 心冒出头来!马克瓦尔多觉得,那个曾包围着他的灰色吝啬世界陡然变得慷慨起来,满 是秘密的财富,除了以钟点计算的合同薪金外,除了工资补贴外,除了家庭津贴费外, 还可以从生活中指望点别的什么东西了。

    工作时,他比平时更心不在焉,他想,就当自己在那里卸包裹和箱子时,在泥土的 黑暗中,那些安静迟缓、只有他认识的蘑菇,正在酝酿着自己多孔的果肉,正吸收着地 下的汁液,撑破土块的硬皮。“只要一夜的雨水,”他自言自语道,“就已经可以收获 了。”他等不及要把这个发现和妻子与孩子们一同分享。

    “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在寒酸的午饭饭桌上,他这样宣布道,“一个星期内, 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一盘炸蘑菇!我跟你们保证!”

    对还不知道蘑菇是什么东西的最年幼的孩子,他满怀激情地解释了蘑菇众多品种的 美丽,其味道的细嫩,甚至还解释应该怎样来烧蘑菇;就这样,他把妻子也拉进讨论中 来,直到那时,她一直都显得颇为怀疑和漫不经心。

    “那,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道。 “告诉我们它们长在哪里!”

    对于那个问题,马克瓦尔多的热情一下子被一种怀疑的推理给制止住了: “如果现 在我跟他们说在什么地方,他们肯定会和平常一起玩的那些小调皮一块去找蘑菇,这样, 整个街区就会到处散布这消息了,而蘑菇最后就会落到别人家的长柄平底锅里了!”这  样,那个曾迅速用普遍爱心来填满自己心灵的发现,现在却使他对占有蘑菇狂热起来,使他被嫉妒和怀疑的担心包得严严实实。

    “蘑菇地我知道,也只有我知道,”他跟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漏一个词出去,你 们可就倒霉。”

    第二天早上,他走近电车站时,是满心的焦虑。他蹲在花坛边,心下宽慰些许地看 了会蘑菇,它们长了一点,但不是很多,几乎还完全藏在泥土地下。

    他蹲的幅度很大,以至于没发现背后有人。他突然站起身,尽力摆出一副冷漠的神 情。有个清洁工,撑在自己的扫帚上,在看他。

    这个在他管辖区里长着蘑菇的清洁工,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他叫阿玛蒂 吉,马克瓦尔多看不惯他已有一段时日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那些戴眼镜的总是 让他心生厌烦,他们总是盯着沥青路,要清扫掉一切自然的痕迹。

    那是个星期六,马克瓦尔多闲下大半天的时间,装出心不在焉的模样,在花坛附近转悠,远远地监视着清洁工和蘑菇,同时算计着还需要多长时间蘑菇能长好。

    晚上下雨了,就像农民们在成月的干旱后,单听见几滴雨声,就能从睡梦中醒过来, 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就这样,马克瓦尔多倏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呼唤着家人。“是  雨,是雨。”他努力呼吸着从外头传进来的湿尘味和新鲜霉味。

    拂晓时,也就是星期日。他和孩子们一起,拎着个借来的小篮子,赶紧跑到花坛边。 蘑菇出来了,直直地挺在菇柄上,菇盖高耸在泥土外,还浸着雨水。“太好啦!”他们  扑过去采起了蘑菇。

    “爸爸!你看那边那个先生捡了好多蘑菇啊!”米凯利诺说。父亲抬起头,看见阿 玛蒂吉正站在他们旁边,胳膊下也挽了个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蘑菇。

    “啊,您也来采蘑菇?”清洁工说,“那就说明这蘑菇没问题可以吃了?我摘了一些, 但不是很有把握……路的那头,还生出来一些更大的蘑菇……好了,现在我知道可以吃  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还在那里讨论是该采摘呢,还是该丢掉别管……”然后 就大步走开了。

    马克瓦尔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他没发现的更大的蘑菇!一场从没希冀过的收 获,就这样在他鼻子底下给夺走了。他几乎是被忿恨,被暴怒气僵在那里,好一会不得 动弹。然后——就像不时会发生的那样——那种个人激情的崩溃转变成一种慷慨的冲动: “嘿!你们大家!今天晚上你们想来一盘炸蘑菇吗?”他冲着簇拥在电车站里的人群明道。 “在这条路上长出了好些蘑菇!你们跟我来!每人都有份!”于是他就跟在阿玛蒂吉后   面,而他自己已是被一大群胳膊上挂着雨伞的人尾随着,因为天气还很湿润,阴晴不定。

    所有的人都找着了蘑菇,因为没有篮子,他们就把伞打开来装。有人说:“如果大  家中午能一起吃个饭,该多好啊!”然而每个人都是捡了自己的蘑菇,就奔回自己家了。

    但他们很快就又见面了,甚至就是当天晚上,就在医院的同一间病房里。洗了胃后, 大家都从中毒中被拯救出来,不是很严重,因为每个人吃掉的蘑菇量都相当有限。马克 瓦尔多和阿玛蒂吉的病床挨得很近,他们是怒目相视的。

    (摘自卡尔维诺《马克瓦尔多》,1963年出版,有删改)

    【注释】短篇小说集《马克瓦尔多》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  的一个大转折点。意大利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经历种种磨难,各个方面正在慢慢复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说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促使“蘑菇”生成,后文又写夜间的雨促使“蘑菇” 生长,对“蘑菇”的描述引出了下文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马克瓦尔多把花坛里长蘑菇的事告诉素不相识的人,让那么多的人都来采蘑菇,体现 了他虽然满心渴望,但内心却十分和善慷慨。 C . 马克瓦尔多那么渴望吃上一顿蘑菇,这一心理细节表明他家能吃上蘑菇都是一种奢望, 也暗示了其家境较贫困,经济比较拮据。 D . 小说后半段写马克瓦尔多“监视”清洁工和算计蘑菇的生长时间,“监视”一词写出 了马克瓦尔多“戒备”的心态,而“算计”写出了他期盼的心理。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描写马克瓦尔多从发现蘑菇到吃蘑菇中毒的这一系列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小 人物的同情,更是传达了破坏自然必然会受到惩治的观念。 B . 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马克瓦尔多对事物的观察,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城市,但对自然细微的美充满感受力,也为他发现蘑菇做了铺垫。 C . 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等描写,细腻地描刻了马克瓦尔多的形象并揭示了他心理转变的过程。 D . 本文语言细腻幽默,构思精巧独特,将小人物的故事描写得生动有趣又寄寓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3. (3) 小说以马克瓦尔多和阿玛蒂吉怒目相视结尾,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 (4) 卡尔维诺的作品被称为“笔调轻盈却又意蕴深厚”,该如何理解呢?请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nbsp;古代诗文阅读&nbsp;(35分)
  • 3.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 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③,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 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信 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③。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 “上不欲就天下 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  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 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  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曰: “韩信也。”上复骂 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 “吾亦欲东 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 “以为大将。”何曰: “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 一军皆惊。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蓐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②漂:漂洗衣服。③蒲伏:通“匍匐”, 在地上爬行。④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王A必欲B 长王C 汉中 D无所E 事信F 必欲争G天下H非信I 无所与丁计事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 . 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缎,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 高祖,刘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自汉高祖。 D . 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3. (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 吃, 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 . 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 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 . …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重要性,并劝说刘邦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 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D . 刘邦被围困时,征召齐王韩信,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刘邦会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 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5. (5) 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 要说明。
  • 4.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  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 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   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调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 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 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 (2)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景和情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5.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 操 的 《 短 歌 行 》 中 的“”表达了自己希望模仿了管子接纳更多的人才。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色暗下来后,天姥山洞外阴森恐怖景象的诗句是:“ ”。
    3. (3) 《琵琶行》善于用侧面描写,第一 次听到琵琶曲演奏时用以表现乐曲有着强大吸引力的 一 句是“”,第二次演秦后借自然景物表现音乐魅力的 一 句“”。
三、nbsp;、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象征、铺垫、留白,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______,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并行不悖  拍手称赞  慧眼独具  喜闻乐见 B . 并驾齐驱  拍手称快  慧眼独具  脍炙人口 C . 并行不悖  拍手称快  慧眼识珠  喜闻乐见 D . 并驾齐驱  拍手称赞  慧眼识珠  脍炙人口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 .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 .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震撼,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 .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3. (3)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 ①         ?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 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 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 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蛩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 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 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②     。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 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 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式的画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 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B . “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      还有你,我的儿!” C . 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D .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2. (2) 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二 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80字)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 

      闻一多《红烛》

四、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8. (2023高一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②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让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③习主席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回忆的。”

    高一是生命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学习道路上的一次新的飞跃。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

    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