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

更新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追溯词源,折柳成词最早见于《诗经》的“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此处折柳只是用来编织菜园篱笆,并非用于送别, 当不能以之为折柳赠别的源头。.折柳送别习俗见载于汉代《三辅黄图》,谓长安东跨灞水造桥,汉人送客到灞桥,折柳赠别。隋代无名氏《送别诗》以点点杨花、枝枝柳条写离愁别绪,“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是较早以折柳寄情的送别诗。

    唐代灞桥折柳送别已成唐人风习。宋人程大昌《雍录》说: “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也。李白词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王维之诗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益授霸陵折柳事而致之渭城也。……故维诗随地纪别,而日渭城、阳关,其实用灞桥折柳故事也。”历经积淀,灞桥折柳已成原型意象,在后代送别文学中反复使用。

    离别赠物是中国古代祖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侯交聘,王侯贵族间赠物表意,郑重其事。先秦《大雅》、中载送别韩侯以“乘马路车”,确保离人旅途平安,并以精美佩玉弥补空间距离和时间隔离的伤感,缩小心理距离。普通平民四外谋生,聚少离多,表达离别私情则以“木瓜” “琼琚” “芍药” “杂佩” “彤管”互赠,小小物品既是信物,又是别后睹物思人的媒介,无论贵贱,唯在有情。

    古代士人僚吏、好友嘉宾, 长亭饮饯、 离夜叙情、马上相逢、 别浦执手、 客中送客, 难以组织正规的祖饯仪式,也无法精心准备赠品。唯柳树插枝即活,遍植各地,就地取材,折柳寄情便成为最佳选择。

    送人以物固然可以有睹物思人的效果,然其深刻度相对于语言来说又逊一筹。古代士人认为,富者赠人以财物,属庶人之交;仁者送人以言,属君子之别。《史记》载孔子拜见老子,临行之际,老子赠之以警语,告诫离人如何处世,为人应当从现实出发,不必拘泥于古训。《孔子家语》载子路辞行孔子时,在赠车与赠言中选择后者。

    先秦诸子送人以言偏于理性,为离人分别之后直面社会、解决生活中大小杂务提供指导,这是留者对于离人前路艰辛、未来叵测的深切忧虑之情的理性表达。这些诚语与祝辞祈求路神保佑行人前途平安一样,是面向未来的。随着文人交游越来越广泛,同僚好友之间的分别,无论是源于升迁、罢黜,或是,其他原因,都逐渐忽略烦琐仪式,也无须警示赠言的严肃架子,哲理性的话语与敬神的祈求转换为感性的分别倾诉,送别诗的诗性语言具备哲理语言的深刻度,富于更高的感染力。送别时的实物逐渐虚化,柳、酒、.草、水、长亭、古道、别浦、灞桥、啼猿等成为送别诗意象,折柳寄情、长亭怨别、兰舟执手、千里相送等日渐成为送别诗描摹的经典动作。

    “于其将行也,则有饯送之礼。然饯人以物,不若饯人以文,送人以酒,不若送人以言。盖物之意有尽而文之意无尽,酒之味有穷而言之味无穷也”,一切活动都在为送别诗文作铺垫。中国古典送别文学源远流长, 离别赋、送别词、赠序与送别诗在文体上互补相生;.送别歌、送别图、踏歌舞等丰富送别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诗、乐、舞、书、画多位一体,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送别文化。

    (摘编自叶当前《折柳寄别情,一起向未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折柳一词的使用可以查到源头,但折柳寄情的送别诗是否最早来自隋朝还有待考证。 B . 普通平民别离时多以生活中常见之物互赠,物品既实用,又能传情,可谓一举两得。 C . 老子赠言于孔子,子路选择赠言,表明更在意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更看重未来的发展。 D . 古代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送别文学涉及文体众多,成就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送别文化。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用王维的诗句,证明折柳送别的地点已不限于灞桥,方式已不限于折柳,-可见折柳送别风习影响大。 B . 运用韩侯得到他人赠送的“乘马路车”的事例,意在证明古人在祖饯仪式上对待赠物是比较看重的。 C . 在长亭饮饯、离夜叙情等别离时,因无精心准备赠品,就地取材的折柳寄情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风俗。 D . 用赠言与赠物作对比,来定义君子之交和庶人之交,以此区分仁者与富者,强调了赠言重于赠物。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送别时,王侯贵族以车马相赠;平民以木瓜等物互赠。赠物的不同,反映出当时贫富悬殊的现实。 B . 以歌舞、宴饮等热闹的场景送别,可以减轻离人的苦痛,乐景哀情成为了送别文学主要的表现形式。 C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流传至今,成为送别文化的精品,可见赠言比赠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D .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的环节,表达了中国人民惜别时的深情,传递了一起向未来的心声。
  • 2.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实用类文本

    专家常说:“当树木生长得过度密集,就需要把它们分开,以免阻挠树木的生长。”意思就是砍除一棵或数棵树木,为没被伐除的树木留下足够的树冠空间。实际上,这只道出了一半的实情。在天然的环境中,树木间并不像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它们其实是极少竞争的。与之相反的是,不同树种间会互相联系,互相扶持,还会通过纤细的根毛互赠“甜品”——健康的树给生病的树供给糖液以维持生命。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友情联结网”,因为它们的根系受到干扰,只能勉强使根部达到一个半吊子的稳定状态,而这个伤害会影响树木终身,所以它们毫无多余的时间与精力经营社群友谊。而且这些专家的说法,显然是出自人工林的林务员。毫无疑问,他们指的是林相单一的人工林,比如只种植云杉或是只种植一种阔叶树树种。在大自然中,绝对找不到这种在广大的土地上,以相同间隔、在同一时间,种植同龄树种并一起成长的原生林相。在开阔的人工林区“幼儿园”:里,树木个体争相生长,只想超越身旁的同伴。事实上,人工林区是如此脆弱、不稳固,树木就像稻田里的禾秆,虽互相依靠、支持,但只要暴雨过境,便会成片地倾倒。

    在天然原生林里,我们却常常能观察到全然不同的现象:相同树种的树木彼此之间会建立友谊,树木会经由树根相互联系。这种地下的深层联结自然无法让我们轻易看见,但树冠之间的游戏竞赛却是暴露在外的。当两棵树争取光源时,会不惜以枝干互相争抢,各自将枝干伸向对手,想尽办法推挤对方以抢夺其日照地盘。这样如斗鸡一般互相争抢的树木,每棵树的树冠大小与范围都差不多,其树冠伸展抢夺对手地盘的情况也差不多。这种争执现象常见于同龄且面积相同的人工林内。原生林内则由大树冠的母树调控,母树给予很低的光照剂量给小树并进行筛选,只有最强壮的小树才能存活;相比之下,人工林内只是一群同龄的杂牌军。每当机会来临,原生林中的小树苗都会尝试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大约100年后,这种竞争才会渐渐平息,但它们仍会为了填补树冠缝隙、抢占生长位置而争吵不休。

    两棵树若结为朋友,它们之间的互动则会与上述情况截然不同。它们只会将柔嫩的小枝往朋友的方向伸展,小枝丫间会温柔地相互推拉;好像只想轻轻地碰触一下对方;它们也只会向外侧生长较粗的树枝, 而不会向朋友的方向生长。远观两棵树,就像结合为一体的一棵树,它们最后也会变成一对快快乐乐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

    此时,我们若遵从专家的建议,为了使另一棵树得到更多,光线而砍伐其中一棵树,必然造成相反的后果。一旦其中一棵树被砍除,它的同伴就立刻会变得病恹恹的。再也没有同伴可以互相支撑,,再也没有同伴可以一起度过温带气旋的侵袭,被留下的树木孤零零并痛苦地活着。除此之外,真菌从互相交错的根系侵入活着的树木,导致原本还健康的另一棵树在几年后也会死去。

    另一个极罕见的现象是树木之间会互相帮忙。林内最紧密相邻的树枝会相交生长在一起,有时可能只是一根枝条环绕着另一根枝条生长并将其紧紧包覆。然而这种联系还是很脆弱的,因为两根树枝依然各自保留了树皮,阻碍了两者一起生长。当面对强大的外力时,,比如温带气旋的侵袭,两者的连接处便可能断开。

    有时树皮的外层刚好因为互相摩擦而脱落,两根树枝的木质部跟木质部、形成层与形成层因而相互接触,形成事实上的结合生长,并构建出共同的新系统。这样的连理枝结盟是非常稳定的,两者开始联结输送并交换水分与养料,这已经是超乎寻常的现象。然而更罕见的是,两种不同树种的树枝会合并生长。若想成为这种连理枝,前提是不同种的树木能够真正好好相处,山毛榉、千金榆和柳树之间就属于这种情况!想找到异体连理枝,就像从众多的三叶草中寻找四叶的幸运草,可遇而不可求,需要相当奇特的缘分。尽管如此,你下次漫步于森林或公园时,可以多多注意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这会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冒险。抑或在你家院子周围,说不定就隐藏着一对异体连理枝。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1. (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幼儿园”指的是树木个体争相生长,只想超越身边的同伴的人工林。 B . “友谊”指的是天然原生林里树根相互联系,不会侵占相互的生长空间。 C . “杂牌军”指的是人工林中的树木因为没有母树调控,相互推挤,抢夺地盘。 D . “相反的后果”指的是砍伐其中一棵树会导致另一棵生病甚至在几年后死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专家建议将生长得过度密集的树木分开,此建议其实并不正确,这种做法可能只对林相单一的人工林有作用。 B . 连理枝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紧密相邻的树枝、树皮的外层因互相摩擦而脱落、能构建出共同生长的新系统。 C . 异体连理枝的树木非常罕见,如要寻找到异体连理枝的树木,在院子周围找到的概率要远高于在森林和公园找到的概率。 D .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如“争吵不休” “变成一对快快乐乐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等句子,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 (3)  天然原生林为什么不会出现树木生长得过度密集的现象?请概括说明。 
  • 3.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文学类阅读

    文本一:

    河湾村(大解)

    河湾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起初,青龙河沿岸的村庄并不多,人们依水而居,有的只有几户人家。年深日久,人们不断地生儿育女,老房子住不下了,人们不得不再搭建一些茅草屋,随着人口逐年增多,慢慢地,那些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有了村庄的模样。

    青龙河沿岸,有些村庄似乎不是人们修建的,而是自己从地上长出来的,不知不觉间,说不定哪个山湾里就冒出了炊烟,不用细看,那里一定是有人居住了。总是这样,旧人渐渐隐去,土地上又长出了一茬又一茬新人。山野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小路向外延伸,当你认为小路到了尽头时,会有

    另一条小路与其连接,或者分出岔子。有人试图同时走上两条小路,结果由于分心而误入迷途,回来的时候两眼迷茫, 目光涣散,仿佛是在梦游。

    有那么一些年,河湾村里梦游的人比较多,人们踩出来的小路也比别处多,而且交叉错乱,像是一团乱麻;没有头绪,有的小路过于弯曲回环,几乎通向了不可知处。一时间,人们无所适从,不知走哪条路可以通向村外,也不知从哪条路归来,才能回到此生。茫然持续了很长时间,幸亏村里的长老经历多,找到办法,把那些纷乱的小路清理掉了。多余的小路被清理掉以后,短时间内人们还是有些不太适应,走路的选择性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一条道可走,变得非常单调,有的人走在路上,甚至感到了久违的孤独。长老说,过些日子就适应了。果然,人们很快就适应了,就是闭着眼睛也不会走到别的路上去,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就像人们出生以后,谁也别想活着回去,就这一条路,走两百多年也是一生,出生后立即死掉也是一生,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

    政里所说的两百多年,说的就是长老。说起来,长老的一生算是赚了,他已经两百多岁了,还依然:健康,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参与,人们请他拿主意,他若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就做梦去问他的爷爷,如果他的爷爷也不知道的事情,他的爷爷会去问他爷爷的爷爷,以此上溯,无穷无尽,总会有人经历过,总会有人想出办法。因此,长老就是河湾村的灵魂人物,没有他和他的先人不知道的事情。

    有人问,第一个来到河湾村这个地方,并且在此居住的人是谁?别看这个问题非常遥远,长老却能说清楚。他说,最早来到河湾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 当时,这个流浪的家庭走到河湾村时,只色已晚,他们已经疲惫不堪,见此地宽敞,河流在侧,北山如卧,相对背风,就停脚歇息。他们用石头在地上搭起一个临时的炉灶,开始埋锅做饭,等到月亮出现时,黑夜已经完全覆盖了山谷,一家人席地而卧,身上盖着星空,身下铺着大地,他们是第一批在河湾村的土地上做梦的人。

    长老说话的时候,雪白的胡子飘拂着,他曾经把这些胡子全部剪掉,可是没过多久又重新冒出来,仿佛他的身体里有吐不尽的丝。(长老说;有太阳的时候,我们就晒太阳,没有太阳的时候,我们就晒月亮,月亮也隐藏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睡觉,或者在星光下说话。如果星星也熄灭了,我们就点灯,梦游,到人生的外面看看,能回来就回来,回不来的,就留在外面。

    长老说得非常轻松,好像河湾村是一个随意出入的开放世界,而实际上,由于小路的单一和卷曲,很少有人能够走到远处去,总有一些说不清的东西阻止人们走到人生的外面。因此,河湾村留住了许多人,活到一百多岁的老人并不鲜见,有的人已经活到两百多岁了,依然不知何时是个尽头,想死都死不了。就是死了,也不过是在村庄的外围重新聚集,论辈分依次躺下睡觉,除非天空塌下来,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叫醒。,

    长老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也不再计算自己的年龄,因此,他的岁数,是人们估算的,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有时他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将着胡子说,河湾村的每一块石头,都比我老。但是,他到底老到什么程度,只有他的爷爷知道。他的爷爷只在他的梦里出现,别人只是听说,却无法看见。

    人们能够看见的,是村庄里的茅草屋,是不断出生的孩子,是弯曲的小路,是路边一再返青又枯黄的荒草。当村里升起炊烟,从远处来的风, 又飘向远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人们活在当下,偶尔回望一下历史,但也看不多远。人们忘记了太多的东西,包括自己的童年岁月, 包括做过的梦, 梦里见过的人,都已经模糊。只有村庄,在青龙河两岸顽固地存在着,仿佛是不断生长和死亡而又一再复活的人类遗址,承载着人们的生存史和心灵史, 包括死亡, 包括新生,也包括灵魂的往来和神的眷顾。

    文本二:

    大解的小说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文本面貌差异很大,属于小说中的别类或异端。在大解这里,小说、散文、诗歌、寓言是糅合在一起的,他的小说更近似于白描加幻想式的精神寓言,在词语的岛屿或山脉间那些闪烁不已的精神鳞片格外醒目。对于已然失序的乡土空间和时间伦理, 大解充任了“传说”的记忆者和见证者的角色。文本中反复出现代表了大地伦理和乡土记忆追根溯源能力的“长老”`,显然“长老”代表了“河湾村”极其稳定的乡村结构, “河湾村”近乎是农耕文化的记忆载体。

    在这些小说中, “故事”不再是内核,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着力渲染的奇异而微妙的精神氛围以及传导力。这些碎片化的寓言篇幅短小,但是一些人物却以类似于诗歌中“深度意象”的方式连续化地或草灰蛇线般贯穿在不同的文本之中,他们具有缝合前后不同文本之间缝隙的作用,从而具备了“元叙述”的深度空间以及命运循环般的精神视界。

    (节选自霍俊明《大解的“新小说”与精神立法》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的标题“河湾村”不但是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 B . 作者通过巧妙的衔接过渡,用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了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 C . 小说描绘的“河湾村”的情境具有现实意义上的真实性和精神意义上的可能性。 D . 小说通过奇特的想象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2. (2) 文本二认为大解的“小说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文本面貌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 (3) “河湾村”近乎是农耕文化的记忆载体,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河湾村”所表现出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毅结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蒙毂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毂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珪,田六百畛。蒙毂怒曰 ‘毂非人臣,社稷之臣。荀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 今之人。 焉能有之耳? ”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 楚士约食, 而能立, 式而能起。若君王诚好贤, 此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摘编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

    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

    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适为秦使齐,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 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 此国冠之上。 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 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太焉冠之上不可以加夹。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 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摘编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无君:指不得仕。②无冒:指子孙不在显位。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君相楚A而攻魏B破军杀将C功D莫大焉E冠之上F不可G以H加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用来比喻一个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常以此来自警、自谦。 B . “以忧社稷者乎”与“余岂虑无君乎”都使用了疑问语气词“乎”,但在用法上却并不相同。 C . “冯”,文中是凭借、依仗的意思,与 “冯虚御风” (《赤壁赋》)中的“冯”字含义基本相同。 D . “蛇固无足”与“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固”字含义基本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子文勤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是为国家安危而忧虑的臣子。 B . 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毂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 C . 莫敖子华追叙楚灵王的故事,指出君王的行为对国人影响巨大,并劝谏楚威王应“好贤”而“致之”。 D . 为楚国冲锋陷阵的将士,按楚国军功法最高可以得到上柱国将军官职,封上等爵位,手执珪玉的赏赐。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轸适为秦使齐, 曰:“王勿忧,请令罢之。”

      ②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 5.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 . 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 . 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 . 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 (2) 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 6.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惨愁的心境的两句是:“” 。
    2. (2)  “大雁”是我们曾在初中古诗学习中最常见意象之一,借“雁”抒离思、叹孤寂、表忠贞的诗词比比皆是, 如:“。 ”
    3. (3) 古诗文中描写事物常用修辞。如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这与刘禹锡《陋室铭》中“”两句使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7.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有两个目的:一方面,通过一闪一闪不同节律的“光语”,来传达求偶信号;另一方面是为了警示,如蜥蜴误食萤火虫会死亡。

    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里面有萤光素和萤光素酶两种物质。萤光素在萤光素酶催化下,与氧气反应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萤光素,当它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会释放光子发光。这个反应过程释放出能量,其中95%都转化成光,____,因此它的腹部末端虽然很亮,却不会烫伤自己。

    ____。比如,在医学领域中,萤光素被用于研究细胞和分子活动,将萤光素标记在细胞或分子上,通过发光情况来研究其活动和变化。又如,萤光素还被用于环境监测, 尤其是在水质检测中。科学家将萤光素标记在水中的微生物上,通过观察其发光情况来判断水质的好坏,②这种方法不仅对环境没有何污染,而且快速、准确。

    萤火虫是“夏夜精灵”,自由飞舞、繁若星辰的萤火虫是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药化肥的滥用,它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萤火虫难觅踪影。为保护“夏夜精灵”,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选择低碳出行, 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夏夜精灵一个美好的家园。

    1. (1) 请在文中AB两处画横线处补充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有五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其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8.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I

    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看到梨枣,人们便有①一叶知秋之感,而天气是热的,一早一晚却是相当的凉爽,还可以做事。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不会受到暑气的侵袭。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②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地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滩或高亮桥的西边,在河边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钓。听戏是好时候, 天越热,戏越好;名角儿们都唱双出。夜戏散台差不多已是深夜,凉风儿,从那槐花与荷塘吹过来的凉风儿,会使人精神振起,于是便哼着《四郎探母》什么的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躲开它:!在家里,在公园里,在城外,都可以躲开它。假若愿远走几步,还可以到西山卧佛寺、碧云寺与静宜园去住几天。

    1. (1) 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的“会”,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 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祝福》,) B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故都的秋》) C .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 《雷雨》) D . 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2) 引号在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语言符号,可以为作品增强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在家里、公园、城外躲开它”,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鲁迅的杂文集《热风》里,有一篇《生命的路》。这是鲁迅第一次给“路”下定义: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一年多后,他又在《故乡》中说出了经典的一句: “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