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1...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开启“家天下”局面。这表明夏朝实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王位世袭制
  • 2.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 反映了地方势力的增强 C .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 3.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   )
    A . 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 . 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 C . 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 D . 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
  • 4.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雅典民众法庭陪审员选出后需进行集体宣誓:“我将根据法律法令进行投票,如果无法可依,我将根据良知不偏不倚地投票。我将公正地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如违背誓言将遭报应”。这一活动(   )
    A . 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 B . 强化陪审员的责任意识 C . 提高雅典官员的素质 D . 增强城邦内部的凝聚力
  • 5.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中世纪末期,随着王权的增长、专制制度的形成,英王通过操纵议员选举、控制议长人选、莅临议会训话等方式来影响议会。这说明(   )
    A . 世俗政权摆脱了教权的影响 B . 国王可以实行无议会统治 C . 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机制形成 D . 议会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 6.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1940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凡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规定( )
    A . 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B . 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 C . 反映出中共开始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 D .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 7. (2024高二下·市中区期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系,主要围绕党的政权建设思想和基本主张展开,迅速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并逐渐完善地方人民政府,通过军事管制委员会、大行政区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设置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同时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并初步形成了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该政治体系(   )
    A . 以三大改造取得基本的胜利为先导 B .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成 C .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密切结合 D . 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
  • 8. (2023高二上·金华期中) 《商君书·君臣》记载:“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为此,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   )
    A . 标志着分封制的终结 B .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C . 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 D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 9.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据材料显示:我国的民族工矿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
    A . 列强在忙于一 战 B . 戊戌变法的推动 C . 辛亥革命的鼓励 D . 清末新政的推动
  • 10.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 . 开放性与公平性 B . 自由化与宽松化 C . 保守性与单一化 D . 公正性与形式化
  • 11. (2023高一上·玉环开学考) 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 . 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 . 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 . 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 . 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 12.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曾两次颁布法令改革官员选拔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
    A . 有利于英国政府稳定运行 B . 导致英国党派斗争愈发激烈 C . 破坏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D . 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 13. (2024高二上·盐田期末)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
    A . 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 . 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 . 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 . 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 14.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不久后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现象反映出
    A . 成文法得到普及 B . 各诸侯国都以法治国 C . 社会结构的变化 D . 宗法制度的日渐消亡
  • 15.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汉武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材料表明汉代(   )
    A . 春秋决狱维护了封建统治 B . 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C . 儒家经典影响法律的实施 D . 开创了律令儒家化的先河
  • 16.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   )
    A . “英美法系”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B . 《法国民法典》中法官的地位突出 C . 《罗马民法大全》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 D . “大陆法系”是“法官制定的法律”
  • 17. (2023高二上·咸阳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旨规定在第一条之中;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用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等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 . 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B .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 C . 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D . 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18.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清政府规定“各处土司应世守地方,不得轻听叛逆招诱,自外王化。凡未经归顺,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与照旧袭封。”该材料表明清政府(   )
    A . 注重招抚各地土司确保统治稳定 B . 设置军镇机构加强边疆的治理 C . 主张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 D . 进行茶马贸易推动经济的交流
  • 19.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读下表可知,宋代朝贡贸易(   )

    年代

    对外国朝贡物品回赐时的估价方式

    乾兴元年(1022年)

    交趾(今越南北部)贡物依“贾人计价钱”

    照宁六年(1073年)

    大食贡乳香等,“诏以广州价回赐钱二千九百贯”

    淳熙七年(1180年)

    交趾贡物“唤集牙人(中介商)估直”

    A . 遵循了“厚往薄来”原则 B . 已经考虑到市场因素 C . 由官府指定的商人主导 D . 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 20.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亚瑟王传说是公元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 B . 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C . 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 D . 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 21.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
    A . 承认了国家主权原则 B . 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C . 说明欧洲均势体系形成 D . 消除了罗马教廷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 22.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发言,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段发言的背景是( )
    A .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 . 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已成立 C . 中共八大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决定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 23.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外交方针被称为是(    )
    A . “一边倒”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另起炉灶” D . “求同存异”
  • 24.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近年来,奥运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亚运会、世界运动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权相继落户中国,使中国成为向世界提供国际体育产品的关键平台。这可以反映出中国(   )
    A . 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B . 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C . 坚持了多边外交的战略 D . 重视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 25.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唐朝出现了充当货币支付功能的“飞钱”,并已形成严密的兑换制度;宋朝在唐朝“飞钱”的基础上,产生了纸币——交子、会子。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
    A . 大宗贸易比较频繁 B . 财政收入结构变化 C . 经济政策相对灵活 D . 金融服务趋于完善
  • 26.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1968年,美国约翰逊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其长期抗拒的限制性经济措施,如控制资本和阻止资本外流等。随后,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实行黄金价格双轨制,官方间的黄金兑换被暂时冻结,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可兑换性宣告破产。这说明当时( )
    A . 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B . 美国丧失了全球霸主地位 C . 全球金融机构职能调整 D . 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 27.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即“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一项复合税制。但是不过百年,租庸调制就为两税法所取代。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
    A . 均田制的实施 B . 资产成为课税的主要依据 C . 小农经济发展 D .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28.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多次进行调整(如下图)。据此推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旨在(    )

    A . 增加国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 . 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率 C . 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D .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 29. (2024高三下·威宁月考) 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
    A . 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 . 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 . 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 . 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 30.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A . 基层治理的效率越来越高 B . 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 . 政府对基层管理日益加强 D . 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二、共3个小题,总分40分
  • 31.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敕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不断侵蚀下,于476年宣布了灭亡。罗马人同日耳曼人社会生活条件存有巨大差异:一是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另一则是刚从氏族社会解体的自然经济社会。因此,面对罗马人相对发达的精神层面——文化,尤其较发达的罗马私法则不可思议,领略不了罗马法及其精神。同时由于不断的战争、瘟疫摧残着西欧,致使田地荒芜,商品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海上繁荣的贸易消失,城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此西欧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罗马法也隐没不彰,步入了沉寂。

    ——苏彦新《罗马法在中世纪西欧大陆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西欧中世纪的社会特征,分析罗马法在中世纪前期衰落的原因。
  • 32.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 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

    ——摘编自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唐代……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又因礼部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官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汉、唐选官制度中“考试”的区别。
    2. (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 33.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厘金,即厘捐。近代中国的一种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采纳幕客钱江的建议,在扬州举办厘捐……,厘金在最初试行的时候,本来只被视为一种临时的筹款方法,但因其效果明显,1857年起各省相继仿行,由各省的总督或巡抚主持。按征税对象厘金可分为四类: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和土药厘。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诸凡一切贫富人民从生到死的生活用品,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具体多达几百项甚至一千多项。……至1868年,全国厘金收入在一千五百万两白银左右。

    ——据罗玉东《中国厘金史》

    材料二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地方实力派进一步受到抑制,国民党三届四次全会才再次作出裁撤厘金的决定。……在宣布实施裁厘的同时,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新的统税制度。征收统税对象,主要是卷烟税和麦粉税,另外增加棉纱、火柴和水泥税。这次裁厘虽然也受到一些地方变相的抵制,但由于政府将原来属于国税的田赋划归地方,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另办营业税来抵补裁厘损失,因此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到1931年底,从前由各省厘税机关征收的厘金以及类似厘金的正杂捐税基本上得以裁撤。在中国延续了近80年的厘金制终于不复存在。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厘金制度有何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制度得以废除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