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新津月考) 下面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 B . 当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 C . 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 D . 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 2. (2024高一上·沧州月考) 某同学在研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这一课题时,查阅了《尚书》《礼记》等文献资。为更进一步研究,该同学还可以利用的资料有( )

    A . 《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B . 《据古录金文》 C . 仰韶文化出土的文物 D . 二里头遗址资料
  • 3.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   ) 
    A . 内外服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郡县制
  • 4. (2024高一上·永昌月考) 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即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说明,当时(     )
    A . 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B . 小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 实行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 . 土地属于封建地主私有
  • 5.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 B . 利于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 . 反映出诸侯争霸加速民族间相互交融
  • 6.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商鞅力主废除世卿世禄制,禁止私斗,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要求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并规定从具有军功爵的人中选拔和任用官吏。这些措施(     )
    A . 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 .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 . 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 .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7.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这体观了孔子( )
    A .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 .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 .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 .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 8. (2024高一上·通榆月考) 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据此可知,这一思想学派应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 9.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据《说文解字·叙记载,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促进文化传播 B . 加强思想交流 C . 巩固国家统一 D . 密切经济联系
  • 10. (2024高一上·永昌月考) 有学者统计,秦朝全国人口不会超过两千万,全国被集中的从事非生产性建设的劳动力至少在二百二十万以上,分散于各地修筑基础设施的人数则更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秦朝(     )
    A . 发达的交通网络 B . 君主推行暴政 C . 有力的制度保障 D . 法律体系完备
  • 11.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
    A .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 . 风闻奏事,权力无限 C . 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D . 地位崇高,彼此制衡
  • 12.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秦朝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九卿中的少府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体现出的政治特色是(     )
    A . 家国同治 B . 等级森严 C . 宗法制度 D . 职责分明
  • 13. (2024高一上·深圳期中) 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
    A .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 . 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 C . 郡国并行下的诸侯林立 D . 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
  • 14. (2024高一上·开福月考)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 .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 .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 15.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变化说明

    西汉前期

    西汉中期

    西汉后期

    东汉

    2.7%

    15.7%

    32.3%

    30.3%

    A . 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 B . 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 . 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 D . 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 16. (2024高一上·成都期中) 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
    A . 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 B . 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 . 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 . 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地诸侯共同拱卫王室的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同时,由于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为婚姻的姻亲关系,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从强化中央统治及促进与地方诸侯间的联系来讲,分封制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郭炎《浅谈分封制得与失》

    材料二   从制度建设而言,秦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确立,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这一革新的关键内容是官僚制的成长。在这一制度下,官僚从君主手上领取俸禄,对君主负责,还要接受考核,官僚之间也以科层制形成官僚体系。就郡县内部而言,郡设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郡尉是郡守的副职,监御史直接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县一级,大县设令,小县设长,领有县丞、县尉。自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中间经由汉武帝予以稳定,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郡县制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基石。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并谈谈你对二者的认识。
  • 18.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栎邑(秦),“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的举措。
  • 19. (2024高一上·沧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亡的原因较为复杂,必须从内因和外因的结合点上来进行分析。秦统一不久后,朝内出现了三个派别,一是以扶苏为代表的宗室和军功贵族集团,二是以李斯为首的官僚集团,三是以赵高为魁的宦官集团。秦始皇死后,统治阶层为了争夺权力,发生了残酷的党争。赵高伙同胡亥、李斯消灭了扶苏集团,夺取了政权。二世、赵高血腥镇压反对势力,“群臣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大大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力。以致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昔日席卷天下的秦王朝竟然派不出一支精锐的军队和一员精通谋略的大将。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封建王朝衰亡原因新探》

    材料二   从西汉开始,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出现了大量土地和财富的豪强大地主阶层。东汉以来,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持续发展,使以外戚、官僚、宦官为主要成分的豪强地主集团恶性膨胀,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由于对羌族连年用兵,赋税不断增加,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宦官的争权夺利,交替擅权,形成了拉锯局面。桓帝永兴年间(153年),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郡国遭受蝗灾,河水泛滥、流民达数十万户。从东汉安帝到灵帝黄巾起义前,七十来年,农民起义连年亘月。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尽快平定战事,下放军权至地方。平定起义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效禹《论黄巾起义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作者认为秦亡的内因和外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巾起义的社会背景及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朝衰亡的认识。
  • 20.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