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区 | 刘宋时期人口数(公元464年) | 隋代初期人口数(公元609年) | ||||
人口数 | 密度(人/平方公里) | 占全国人口% | 人口数 | 密度(人/平方公里) | 占全国人口% | |
广东 | 375744 | 1.7 | 1.25 | 659889 | 2.99 | 1.28 |
广西 | 228360 | 0.99 | 0.76 | 956345 | 4.14 | 1.86 |
合计 | 604104 | 2.01 | 1616234 | 3.14 |
( )
材料一 宋朝皇帝自称上承天命,为华夷共主,居“中国”正统。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辽兴宗以后逐步产生辽为中华正统的思想,反而视其他民族为“诸番”,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熙宗以后也以多种方式标榜正统:自认“中华”,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多次讨论德运问题,特别是自称承唐统而为金德,白称“中国”。
北宋从试图打败辽朝,臣服契丹,亚建华夷一统,到始终不忘燕云情结和“汉唐旧疆”。辽朝建立后的发展路径是从部族制走向集权制,目标是实现统合蕃汉的“中国之志”。金朝也有大一统思想,金熙宗和海陵王宣称,“四海之内,皆朕臣子”“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
——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二 原其姓耶律氏,孝章业帝之嗣女,圣宗孝宣皇帝之侄孙,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
——《永清公主落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汉文葛志铭)
第一卷有10门,分别为:1、谋逆;2.失孝德礼;3.背叛;4.恶毒;5.为不道;6.大不恭;7.不孝;8.不睦;9.失义;10.内乱。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内蒙古西部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法典)
西夏故地发现的十余处大型钱容中,宋钱平均占90%。大榆堡乡金朝客藏出土24911枚钱币中,金朝钱币仅187枚。
——杨富学李志鹏《北宋钱荒之西夏因素考析》
材料三 (契丹)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自谓昔时元魏所不如。
——韩琦《上仁宗论备预七事》
(金世宗)能遵行尧舜之道,要做大尧舜也由他。
——朱熹《朱子语类》
(科举)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金史》
材料一 明末及清朝时期人口数量变动情况表
年份 | 1600年 | 1651年 | 1712年 | 1775年 | 1794年 | 1822年 | 1851年 | 1856年 | 1911年 |
总人口 | 2.05亿 | 1.19亿 | 1.42亿 | 2.64亿 | 3.13亿 | 3.72亿 | 4.32亿 | 3.42亿 | 3.47亿 |
材料二 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布政使是由吏部任命并直接对户部负责,按察使是对刑部负责的,都享有与督抚平起平坐的半独立地位。这种每一省的分权制衡正是朝廷得以对省实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因之一。但太平天国战争给了督抚足够的机会蚕食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权力,直到将他们降为毫无个人意志可言的从属地位。因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束时,督抚已成为集军事指挥、财政和司法权力于一身的胜利者,有效的中央控制已一去不返。太平天国时期的形势使清廷必须给予督抚组织与训练新军并为之筹饷的权力。由于这些新军有较强的团结精神和地域观念,仅服从各自长官的命令,它们实际上几乎是“个人”的军队。太平天国平定以后,捻军战争和西北的回民起义又延续了多年的战乱。整个帝国已经衰败不堪,以至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已没有恢复一度普及全国的保甲机构的愿望和能力。有些省和地方官员为了地方治安试图加强保甲,但没有人真正能恢复早期的保甲户口登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炳棣著,葛剑雄译《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
材料 要理解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还需将中国置于互动的近代世界之中。甲午战争的惨败,强烈地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与民族自觉意识加速觉醒。近代大众媒体所形成的公共领域,也在逐渐改变着中国民众的观念。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战场,德国因其在山东青岛的势力,而招致日本和英国的联合军事行动,从而爆发青岛战役;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多次主动要求出兵参战而被拒,最后派遣约14万名华工到西线战场为协约国服务的历程。
在众多的参战国中,中国也许是最特殊的一个参战国。没有一个中立国像中国这样把自己国家的命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怀抱如此高的期望,而且还在参战过程中遭受如此重大的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中国内政的变化,导致各种战略的出台,这些战略旨在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屈辱外交,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的新成员。
中国逐渐形成的“外交政策群体”,对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做出迅速反应,且积极主动地发起了一场新的外交,这有助于中国全面参与这场战争,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有望最终被接受成为世界舞台上相对平等的一员。“尽管中国决心加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新体系,但是中国对世界新秩序和西方社会的认识却相当模糊,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摘编自伍斌《徐国琦教授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述评》
诸圣文化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流、精神和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成反映了中华文化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乃至世界范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辐射和引领作用。
有学者经过投集、分析、签理,将古代诸圣作如下归类:
类型 | 依据 | 内容 |
诸圣生活时代 | 夏商周时期,如车圣炙仲、军圣(武圣、谋圣)姜子牙;春秋时期,如道圣(哲圣、老圣、大圣、智圣)李耳;春秋至战国,如亚圣孟轲;东汉至三国,如谋圣(计圣)诸葛亮;唐朝,如诗圣杜甫;北宋,如版圣(印圣)毕昇;南宋至元,如织圣(棉圣)黄道姿;明朝,如心圣王守仁、航圣郑和。 | |
二 | 诸圣出生地 | 数量名列前茅的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发祥地——河南最多.如忠圣(武圣)岳飞;其次是山东,如至圣(天纵之圣、文圣)孔丘;河 北,如儒圣董仲舒;湖北,如琴圣伯牙;陕西,如易圣姬品;山西,如义圣(武圣)关羽。 |
三 | 诸圣身份、成就、事业、职业 | 政治家,如法圣李悝;思想家,如墨圣墨翟;军事家,如兵家亚圣吴起;经济学家,如商圣范蠡;卫学家,如理圣朱杂:发明家,如纸圣蔡伦;宗教方面,如僧圣玄奘;茶文化,如茶圣陆羽等。 |
——据杨文《博大深远:基于我国古代诸圣的中华文化影响》整理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中几位圣者,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论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