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下图为清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的西周大克鼎。其鼎腹内壁铸有铭文28行,主要记录贵族“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等内容。作为重要的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  )

    图1

    A . 禅让制 B . 内外服制度 C . 井田制 D . 君主专制制度
  • 2.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
    A . 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 . 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 孔子提倡节俭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 . 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 3.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春秋时吴国贵族虽自称是太伯之后,但在西周之后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则并非偶然。吴国毗邻楚国,通过强调与华夏的血缘关系,吴国获得了华夏(如晋国)的支持,增强了吴国与楚国等同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  )
    A . 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B . 血缘联系保证华夏认同 C . 接受华夏文化推动融合 D . 楚国排斥在华夏族以外
  • 4.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据《史记·秦本纪》所载,秦最早在新征服地区设县是在秦武公时期,整个春秋时期,秦国再无一例设县的记载。至秦孝公六年(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设县31个。秦朝统一天下后,“以郡统县”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得以确立,先后建立了46个郡,一千多个县。秦县数量的增多(  )
    A . 助推了秦发动对外战争 B . 深受传统地方治理制度的影响 C . 折射秦疆域的不断扩张 D .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 5. (2023高一上·天津市期末) 钱穆曾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这一制度是(  )
    A . 中央集权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皇帝制度 D . 郡县制度
  • 6.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下列表述属于西汉时期历史元素的是(  )
    A . 诸侯 五铢钱 独尊儒术 《梦溪笔谈》 B . 刺史 察举制 均输平准 《周髀算经》 C . 内阁 曲辕犁 三教并行 《禹贡地域图》 D . 皇帝 两税法 大定之治 《神农本草经》
  • 7.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A .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C .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 8.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资治通鉴》记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某一措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对这一措施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彰显了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 . 增强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C . 促进了北方民族之间的交融 D . 消除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 9.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古代学者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该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犁箭、犁评等,因其辕曲而命名。首先在苏州等地应用及推广,又名“江东犁”。它便于回转,操作灵活,加装犁评,深耕浅作皆可。至此,耕犁基本定型。这一农具最早出现在(  )
    A . 东晋 B . 隋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10.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套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的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完善于唐。其中某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尚书省 D . 吏部
  • 11.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
    A . 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 B . 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 C . 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D . 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 12.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有学者指出,“唐王朝根据自身的社会层序结构,各民族也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水平,分别对外来文化做出遴选和抉择”。据此可知,唐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  )
    A . 突出中外文明差异 B . 全盘否定加以排斥 C . 兼容并蓄摄取改造 D . 不加选择一概采用
  • 13.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称为帅、漕、宪、仓。‘帅 ’是安 抚使,‘漕 ’是转运使,‘宪 ’是提刑按察使,‘仓 ’是提举常平使。这四个是中央派地方来监 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 财富转运到中央去。 ”可见,宋代监司官( )
    A . 等级最高的是“漕 ” B . 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 . 是中央行政机构 D . 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 14.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北宋时期名臣、史学家范祖禹指出:“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说明宋初的政治制度(  )
    A . 地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B .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C . 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D . 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效率
  • 15.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南宋史学家郑樵说:“自五季(即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产生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 16.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 做到的。元朝设( )
    A . 宣政院管辖新疆事务 B . 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藏 C . 岭北行省加强管辖西域 D . 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 17.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明神宗实录》记载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的奏疏:“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一奏疏强调(  )
    A . 秘书机构是内阁的常规状态 B . 内阁强化了皇帝对官僚的控制 C . 内阁有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D . 内阁制度有利于杜绝贪污腐化
  • 18.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下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作的读书笔记。若再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②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③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A . 冶铁技术和牛耕出现 B . 江南地区改用短曲辕犁 C . 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 D . 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 19.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 提升了军机大臣的地位 B . 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 . 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D . 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
  • 20.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黄宗義认为,“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主一人垄断,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黄宗義的这些主张(  )
    A . 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B . 具有明显的抨击君主专制的特征 C .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 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 2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 .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 . “天朝上国”的观念 C . 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 . 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 22.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洋务派奕䜣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䜣的这一认识(  )
    A . 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地位 B . 说明西方政体的先进性 C . 不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 为西学传播减轻了压力
  • 23. (2024高一下·开远期中) 1896年李鸿章作为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出访英国。期间英国陪同人员和媒体发现,李鸿章喜欢发问,从年龄到收入,无一不问。但李鸿章在参观英国议会时,却只与人礼貌应酬,发问甚少,更无评论。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 . 清朝政治变革的艰难 C . 英国议会不允许外人妄加评论 D . 统治者转向学习英美
  • 24.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戊戌维新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 25. (2023高一上·自贡月考)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西式教育为国家教育体系,从隋朝开始绵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此结束。废除科举制( )
    A . 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B . 动摇了旧统治秩序 C . 推动了戊成变法的兴起 D . 利于改造传统教育
  • 26. (2024·期末) 1916 年,段祺瑞指出“ 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 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 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
    A . 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B . 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 . 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 .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 27. (2024高一上·信宜月考) 晚清时期,从湘军走出来的总督、巡抚、尚书有26人,三品以上大员52人;淮军将领中出任地方大员者4人,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34人。这反映了(   )
    A . 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B . 清政府统治危机解除 C . 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实现 D . 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 28. (2024高二下·大祥期中) 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
    A . 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 B . 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 C . 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 D . 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
  • 29.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厂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
    A . 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 . 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C . 实现了工业的现代化 D . 消除了外来经济侵略
  • 30.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内容包括:“女子教育可增设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初等小学可招男女同学。”这些规定(  )
    A . 实现了男女关系平等 B . 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C . 构建了完整教育体系 D . 提升了妇女政治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 31.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皆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钢》

    材料二

    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南北朝后期便开始探索考试选官的方法。隋唐间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唐代手工造纸产量颇大,雕版印刷渐趋流行,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

    唐代科举取士原则兼顾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该制度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及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 32. (2023高一上·龙泉驿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4. (4)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对“西学”认识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