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们美轮美奂的表演〔丙〕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读点儿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____,____。____,____,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
①读鲁迅并非模仿鲁迅的脾气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
②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
③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识
④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
材料一
①“文学”和“客观存在”是非虚构写作的两个要素。“文学”是文本存在的美学形式,不难理解。“客观存在”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无论是大的历史事件,还是细微的生活枝末,对应到具体的对象,其实都是琐碎、凌乱、纷杂,是无数的线头和层层叠叠的暧昧、模糊、不确定,是“一地鸡毛”。“一地鸡毛”怎么成为文学文本?重点是写作者的主观介入方式。无论是非虚构写作,还是虚构写作,对于人类的精神和心灵的探索,是写作发生的本义。写作者的主观介入毋庸质疑,关键是怎么介入。
②虚构写作的对象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主体介入的主要方式是想象和结构。非虚构写作的对象是相对客观的,主体介入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和表达,主要方式是样本调查,由此认识和判断现实与历史的真相。在文本构建过程上,非虚构写作的一个基本共性是写“客观世界发生过的事和人”。这个“写实”,一定是有一个具体的关注对象,通常表现为一个事件或一个人、一群人。通过调查和研究,剖析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动机,解释命运变迁的偶然和必然,可以是顺时针叙事,也可以倒叙。非虚构文本最终能够还原、再现和记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创作主体介入的侧面是什么,选择调查的样本是哪些。
③非虚构写作无论选择从哪个侧面介入,对于人性和人情的探研始终是笔墨的重点。理由很简单,事件或事实的发生主体是人,日常化生活中人是细节实施的主体就不用说了,重大事件或一些事故中,尽管有时表现为制度、机构、技术、经验、成果等“物象”,但是人的具体行为和人的情感走向,最终生发并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写作是对人性和人情奥秘进行剥丝抽茧的还原,这个还原的过程也是从一个侧面还原事件或事实。
(节选自刘琼《从非虚构写作勃发看文学的漫溢》)
材料二
(一)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真实要反映在文献中。那什么是文献上的真相呢?”最终,她用卡夫卡的话给出了答案:“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每个人都能成为真相。”
[注释]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白俄罗斯记者、作家。2015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书写了震撼全球读者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二)
不知为什么,医生确诊他们是煤气中毒,谁也没提核辐射的事。城里停满军车,所有道路都被封锁了。到处都是士兵。火车全部停运。人们在用一种粉末洗涤街道……我担心,明天怎么去村里给他买新鲜牛奶?没人提核辐射的事。所有的军人都戴着防毒面具……市民还在从商店里购买面包、敞口的袋装糖,馅饼就放再托盘里……像平常一样。只是……人们在用一种粉末洗涤街道……
——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牺牲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之妻
不,别怕,我不会哭……我已经忘记怎么哭了。我想说话……有的时候,我憋得难受,难以忍受,我想说服自己:我什么也不记得了。我有一个朋友,她几乎要发疯了……我们的丈夫是同一年去世的,他们都去过切尔诺贝利。她打算再婚,她想忘记,想关上这扇门,打开那边的门……跟另一个男人走……不,不,我理解她。我知道,必须活下去……她还有孩子……
——瓦莲京娜·季莫菲耶夫娜·阿帕纳谢科耶维奇,清理人的妻子
现代派……后现代主义……半夜急诊呼叫我。我开车赶到医院……一个母亲跪在床边——她的孩子快死了。我听到了她的哭诉:“儿子呀,如果非得这样的话,也等到夏天再走吧。夏天暖和,四处开花,土地软和。可现在是冬天……至少等到春天……”
您会这样写吗?
我不想用他们的不幸来做交易,发表一番哲学议论。我应该闪到一旁。而我却不能……我每天都听到他们在讲什么……他们怎么抱怨和哭泣……善良的人们……你想知道真相吗?请坐在我身边,记下来吧……
这样的书谁也不会读……
最好别再骚扰我们了……我们还在这里生活……
——阿尔卡季·帕夫洛维奇·博格丹克维奇,农村卫生员
我一直在住院……
我疼得要命……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受不了了。你最好杀了我!”
——阿寥沙·别利斯基,九岁
(以上选自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____
多丽丝·莱辛
①在她看来,在爹爹农场的林子里闲逛的那些年头真好。像别的白人农场一样,地大多荒着,这里种了一点,那里种了一点,耕地之间到处是树,要不就是无人过问、长得很长的杂草,还有荆棘和仙人掌。
②她睁开好奇的双眼看着阳光充盈,但是又荒凉而狂野的景色,白孩子本应以为这一切都是她的。
③有好些年,“草原”对她来说都不真切;太阳射来的是外国的阳光,风吹来的是异域的话儿。农场的黑人对她来说像周围的树木和石头一样疏远。他们并非人各有面,而是像蝌蚪黑乎乎的一片,难分彼此,只有当领钱的时候答的一声“到了,老爷”才能使人想起他们的存在。
④孩子被调教得对这些安之若素:遇到手里的书掉到地上,仆人会从百十码开外跑过来为她捡;任随人家,包括与她一般大小的黑孩子,叫她“小姐”。
⑤后来,当感到农场太小,不能满足好奇心了,她经常夹着枪,带着两条狗,狗和枪都是壮胆的。有了这些,她就什么都不怕了。
⑥每当有土著出现在一里开外的黑鬼便道上,狗就会一下子冲过去,把他像鸟一样赶到树上。他要是敢于用他那粗野而奇怪的话哄狗,就是脸厚。遇到高兴的时候,她会大笑一阵;不高兴的时候,就径直走了过去,对树上气得发疯的家伙看都懒得看一眼。
⑦当几个白孩子难逢难遇地凑到一块,会冲着路过的土著大喊大叫取乐;要不就唆使狗去扑他,看他逃命的样子;要不弄一个小的黑孩子来,当小狗逗着玩——当然,前提是他们自知罪过,既不敢扔石头,又不敢拿棍子打狗。再后来,孩子心头起了疑问,然而这些疑问又被逐年增长的傲慢给压了下去。
⑧即使把在家里做事的黑人当朋友也是不可能的。这不,一听她跟某人说话,她妈就会忧心忡忡地跑过来说:
“走开,不准跟土著说话。”
⑨经过长期的灌输,危险和不快的意识逐渐成形,以致听到仆人英语说错了,或者搞不懂命令,她都会毫不留情地大笑一阵——发出一阵令人感到恐惧、其中包含着对自己恐惧的大笑。
⑩大约在十四岁那年的某个黄昏时节,我沿着刚刚耕过的、露出大块大块新鲜红土的玉米地往前走,高一脚低一脚地朝对面红浪翻滚的雨塘走去。人畜已经静息,是倾听的时分,有鸟在树与树之间传递着连绵不绝的哀号,大地、天空、树叶的色泽有的暗淡,有的金黄。我的枪在臂弯里夹着,狗在脚后跟着。
⑪前面约莫几百码的地方出现了三个非洲人,正绕着巨大的蚁塚走。我吹口哨让狗回到跟前来,枪一甩一甩地继续往前走,等他们恭恭敬敬地闪到一边去给我让路。想不到他们竟然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两条狗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等候着扑击的命令。气一下子朝我冲上来。土著见了人不让路,这不是明摆着的脸厚吗?在他们中间打头的是个老头,头发已经斑白了,弯着腰拄着棍子,肩上搭着条像披风的猩红毯子。后面跟着两个年轻人,带着捆扎好了的锅、矛和斧子等。
⑫这帮人与众不同:他们不是出来找活干的,神情里有一种目标明确的庄重。就是这种庄重使我没有骂出声来。我不声不响地往前走,轻轻地招呼着不停咆哮的狗,直到离他们只有十来步了。这时老头才停下来,把毯子提了提。
⑬“日子过得好吗,小姐?”他说,用的是当地人不分早晚的那种问候语。
⑭“日子过得好吗?”我回了他的话。“你们到哪里去?”说话的时候声音有点尖。老头讲的是土话,跟着他的一个年轻人恭恭敬敬地走上前来,用英语一字一句地说:“我们头人过河去看兄
⑮弟。”
⑯哦,怪不得,原来是个头人,我心里想,并且顿时明白了,老人为什么会骄傲地站在我面前,做出平起平坐的样子——岂止平起平坐,甚至高出一筹,因为他懂得礼貌,而我不懂。
⑰老人又说话了,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庄重神情,仍然站在十步开外,一边站着一个随从,眼睛不看我的脸(这对他们来说很粗鲁),而是看着我头上的树。
⑱“你是农场里乔丹老爷家的小姐吧?”8
“是的。”我说。
“可能你爹已经记不得了”老人通过翻译说,“可是为羊的事我找过他。我还记得见过你。当然,那时候你还……”做翻译的年轻人把手在膝盖处比了比,笑起来。
我们都笑了。
“你叫什么名字?”我问。
“这是穆什兰嘎头人,”年轻人说。
“我会对爹说见过你,”我说。
老人说:“替我问你爹好,小姐。”
“祝你日子过得好,”我客客气气地说,因为用得少,说起来很别扭。
“祝你日子过得好,小姐,”老人说,并且侧身给我让路。我走了过去,觉得枪晃来晃去的,挺不自在,狗狺狺地叫着,对失去了一次把土著当野兽追赶的游戏感到失望。
没过多久,我读从前探矿的人写的书,发现了“穆什兰嘎头人的国度”。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的目的地是河的北面穆什兰嘎头人的国度。上那里去是为了求他答应,让我们在他的领地里寻找黄金。”
(有删减)
[注释]本文选自莱辛《非洲故事(一集)》,小说集以20世纪上半叶非洲南罗德尼西亚殖民地的日常生活,展现作者对人与自然、白人与黑人不平等关系、西方与非洲文明差异等方面的思考。
《老头人穆什兰嘎》《这里曾经是老头人的国度》
伤春①
[宋]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②。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③。
稍喜长沙向延阁④ , 疲兵敢犯犬羊锋⑤。
[注]①本诗写于建炎四年(1130)春。建炎三年冬,金兵过江,高宗航海逃亡,此时作者流寓湖南。②《史记·匈奴列传》:“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於甘泉、长安。”③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伤春》:“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④向子諲时任长沙太守,带兵御敌,他原任“直秘阁”,作者以汉代史官的“延阁”指称向子諲。⑤犬羊锋,指金兵。
礼部侍郎魏公墓志铭
清 方苞
①公姓魏氏,讳方泰。康熙甲子举于乡为选首。庚辰成进士,选庶常。
②及乙未西事兴,领军饷者四人而公与焉。众皆诧公文儒,沙场万里,行宿鲜人烟,数攻剽,言者皆为色惧,而公恬然。及出塞,结队安营,号令明肃,抚循徒旅,人忘其劳。反役,人畜鲜伤耗,什器无遗亡。
③盖公自散馆后,即召入南书房。旋命侍淳亲王讲诵。圣祖已审知公之为人,故自翰林改官通政司,盖信公可属以事久矣。于是天下士始谓公之底蕴不可窥寻,而叹圣祖之知人善任使也。
④世宗宪皇帝登极,擢.太常卿,迁正詹事。乙巳夏,以本职摄内阁学士,寻迁礼部右侍郎。尝正告廷臣曰:“如朱轼、张廷玉、沈近思、魏方泰,朕保其终无二心。”而公以年满七十,力陈衰疾重听,秩宗典礼虽虔恭将事,终忧陨越。温旨许之。
⑤公襁褓失母,终身哀慕。序谱牒,建宗祠,置祭田,恤族属孤贫,延及朋友,乡人式之。好读书,造次不释。
⑥魏氏盖了翁后也。鼎革初乡里山贼数起邑中善良避贼保水斗山。守将利.其有,将屠之。公之父明之素与相识,驰见之。给令箭曰:“保尔家无虞.。”泣曰:“某居别山,非为吾家来也。此砦中皆良善,不忍其荼毒耳。”守将拒以强词,色甚厉。乃括家财,持千金为寿。曰:“砦中父老所有尽此矣!必破砦,勿淫勿杀。”于是众皆安堵。及公既贵,定国继之,子姓绳绳。乡人皆曰:“此乃祖乃父积善之庆也。”
⑦铭曰:惟贤惟德,其兆必先。公务质行,身依文典。望比于乡,勤施于国。众信其诚,士馨其德。象贤有人,忠贞世宣。是父是子,帝有明言。于万子孙,先型毋䩄①。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方苞集》,有删改。)
[注]①䩄,羞愧。
擢太常卿( ) 保尔家无虞( )
①守将利.其有( )
A.使……成为利润 B.认为……有利 C.贪图 D.占有
②子姓绳绳( )
A.接连不断 B.开拓进取 C.继承发展 D.小心谨慎
守将拒以强词,色甚厉。乃括家财,持千金为寿。
品士亭记
[明]邵宝
①予昔为许,尝作“品士亭”于学宫。盖取其郡先儒靳裁之氏之说① , 将与诸生共戒勉焉。每当贡举,必觞于亭以相其志。时予虽有学责,然未专也。比者奉命督学江西,视前举如为之兆者。及莅南昌,分司顾其东隅,有一亭而未名。予谓是可以名“品士”矣,遂名之。
②惟许亭之始作也,太史义兴吴先生实为之记,而予复书其碑阴,谓:“士之品二:道德其上,功名次之;而富贵云者,宜斥不与。”大抵予之为说,取诸靳氏而稍自异,君子不以为过且妄也。
③今之于士也,又何道以品之哉?盖亦要其上焉而已矣,而次焉者亦与焉。虽其初终表里,未必一致,若难乎为品者;然心诚求之,不以毁誉,不以利钝,不以隐显,操圣贤之律而概之于其言行,其殆所谓“不中不远”②者□?
④夫天下之须乎士者大矣。士无他,成物之德,经世之猷③ , 忧时之虑。三者备焉,然后随其所处,藴为道德,发为功名,异其用而同其体,此皆所谓上也。惟体不同而用有同者,所谓次焉,此之谓矣。古称“才难”④ , 正在于是。而吾乃欲百一求之,以答明诏,此夙怀所存,非今日为然也。岂徒品之云哉?成者品之;其未成者激昂之,策励之,陶养之。必欲登其上品焉。顾虽次者且不可自画,而况其下乎?
⑤予与诸生固当自省也。于乎!元气不息,才无古今,盛世名邦,于斯为最。予虽疏陋,愧于师道,而所以副吾之望者,必有其人矣。
(选自邵宝《容春堂前集》)
[注]①宋儒靳裁之说:“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②《礼记·大学》:“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③猷,打算。④《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