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史记·商君列传》 |
(商君)“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 《战国策·秦策三》 |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 《汉书·地理志》 |
材料: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已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各有不同特点,但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且越到后来,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是强烈。
中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文化
公元前6000—前5400年 | 裴李岗文化 | 河南新郑 |
磁山文化 | 河北武安 | |
公元前5400-前4400年 | 青莲岗文化 | 江苏淮安 |
公元前5000—前4000年 | 河姆渡文化 | 浙江余姚 |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 仰韶文化 | 初发现于河南渑池 |
公元前4300-前2500年 | 大汶口文化 | 山东泰安 |
公元前3500年 | 红山文化 | 内蒙古赤峰 |
公元前3300-前2200年 | 良渚文化 | 浙江余杭 |
公元前2900—前2000年 | 龙山文化 | 初发现于山东章丘 |
我国的新石器文化有许多创造发明,成就很大。黄河流域主要种植耐寒作物黍和栗,长江流域则以稻作农业为主。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都已饲养。山东龙山文化所出的黑陶,薄如蛋壳、质地细腻、造型精美。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主张 | 思想家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庄子 |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 ① |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百姓“言谈者必轨于法”。 | ②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③ |
材料二: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就可能遭到破坏,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前212年,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捕捉方士、儒生460余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这一时期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汉中巴蜀稻作区、南阳盆地稻作区、淮南稻作区、交广和闽广稻作区。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十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自晋氏流迁,选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据《宋书》整理
材料一: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在汉初以来经济恢复的基础上,继续“与民休息”。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文帝废除秦以来的一些酷刑,景帝又减少笞刑数目。文景时期,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从“存百姓”出发,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唐太宗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其统治时期制定的《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太宗主张“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以一己之见埋没人才。太宗对侍臣说:“每有谏者,纵不合联心,朕亦不以为意。若即真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史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稳,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