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
类别 | 数量 | 内容 |
人口买卖文书 | 13 件 |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
其他买卖文书 | 4 件 |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
借贷文书 | 5件 |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
租佃契约 | 3件 | 葡葡园、土地租赁 |
其他租赁文书 | 2件 | 房屋、蚕桑、马、牛等 |
雇佣文书 | 2件 |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
记账文书 | 5件 | 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 |
表 2
朝代 | 统治时间 | 有疫情的年份 | 爆发频率(次/年) |
东汉 | 195 | 20 | 0.103 |
三国至南北朝 | 368 | 40 | 0.109 |
明朝 | 275 | 118 | 0.429 |
清朝 | 267 | 134 | 0.502 |
性 2 名)”据此推断,该政府是( )
表 3
序号 | 契约内容 |
(1) | 国王只能是贵族中的一员,只是受到贵族们的拥戴才成为国王 |
(2) | 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 必须同某些形式的贵族会议共掌权力 |
(3) | 国王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在这些范围之外,每个封建 领主就是他自己领地内的“政府首脑” |
(4) | 国王和他的主要臣属、附庸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契约 关系 |
材料一 秦汉疆域辽阔,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时期,文 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 管理体制, 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在地方,郡县长吏负责邮驿机构吏员配置、过往使者接 待、车马粮袜等物资供应、道路桥梁及各种邮驿设施的维修保护等; 边塞地区则由都尉 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 以次行、轻 足行,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 ”。按交通工具的类型则可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传车和传马又有质量与所用马匹数量的区别。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 ”的盛况。管理邮传的主要有大区长官、运输官和承包商,权利逐次下降。二世纪后,改由运输官直接管理国家邮驿系统。承包商负责地方驿站的管理事务,下设从属官员和奴隶负责具体事宜,如驿马管理、维修马车等。大驿站设施齐全且兼有旅店性质, 小驿站只提供更换马匹等中转服务。驿站并非全由国家建立, 一些繁华地区的旅店也会被纳入邮驿系统。罗马帝国早期文书驿传多为步行, 沿军用大道每隔一定距离配备一名信使,但这种"接力传递 ”无法保证每位信使都能准确解释文书信息。随着驿马增多,“驿站马车"传递文书的方式逐渐普及,通过马车,一名信使即可完成任务。
——摘编自王云庆、 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一
表 4
时期 | 概况 |
秦朝 | 人口管理实行申报审核制, 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 官府核 实,之后登记载册。 |
汉朝 | 每年 8 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 |
隋唐 | 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 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 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 |
宋朝 | 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 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 改为以 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 |
明清 | 使用黄册作为正式户籍, 编制程序严格, 内容详尽。清初延用黄册, 人丁 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保甲制度取而代之。 |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材料二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 央, 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 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 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 制定了户主申报 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 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 把户 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 主户有 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 册交相使用, 中期张居正变法, 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 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 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 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
史舞台。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材料一 历史解释是指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 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材料二
的原则。
材料
表 5
时期 | 史实 |
史前 时代 | 农耕的推行使定居这一新生活方式成为可能。食物提供了平台, 让文明得 以建立于其上。接着, 它又成为社会组织的工具, 协助塑造并建构逐渐成形的 复杂社会。 |
近代 | 横跨旧世界的香料路线,促进了不同文化在建筑、科学和宗教等领域的交 融……这一过程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 开启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海 洋贸易路线, 并让欧洲国家建立起最早的殖民地。随着欧洲国家竞相建立跨越 全球的帝国,食物也协助引发了人类史上的下一波巨变: 通过工业化推动经济 发展的大潮。 |
现代 | 20 世纪, 人们将科学与工业技术运用于农业, 食物供应大幅扩增, 世界人 口也相应剧增。若没有“绿色革命”(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 活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广泛蔓延的饥荒。 食物供应速度超越人口增长的速度, 为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工 业化打下了基础。 |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食物、
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 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