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西汉时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域即今新疆至中亚地区,曾经被称为“西域”。汉武帝听说匈奴的宿敌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令张骞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使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张骞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东汉时期,被封为“定远侯”的班超,也曾经为中西交通的发展创立过不朽的历史功绩。班超少时家贫,常为官府抄录文书以维持生计,后来决心仿效张骞等人立功异域,投笔从戎,从军出击匈奴,又使西域,平定50余国,以功封定远侯……汉和帝永元九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甘英于是知难而止,没有继续西行,甘英虽然未到大秦即中止西行,但是也创造了中国古代王朝官方使节外交活动之西行极界的历史记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 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力推儒家文化,在道统上极力保持政权本身的合法性,他大兴儒家文化教育,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摘编自段瑞超《修齐治平:北朝君臣的经典征引与儒家文化认同进程》 |
材料三 民族大迁徙不仅给汉族注进了大量新鲜血液,而且汉族汲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同时,汉族人口分布较之前广泛、合理,与其他民族一起,对恢复北方社会经济和开发江南共同作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四海归一】
秦朝形势图
【加强集权——破旧立新】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那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史料实证——思想认同】
材料二 秦始皇及其臣下对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巩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杀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后果极为恶劣,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唯物史观——总结规律】
材料 秦孝公即位后,先后任用商为左长、大良造,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在政治上,重刑治民。在经济上,鼓励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游手好闲而致贫穷的,罚为官奴。除并田阡陌封疆,统一了度量衡。据说,“商鞅方升”就是当时的标准量器。在军事上。按新下敌人首级数受爵。凡在战争中斩得一个敌人首级的,赏给爵位一级:要做官的,委任五十石俸禄的官。斩得两个敌人首级的,赏给爵位两级;要做官的,任一百石体禄的官。没有军功的宗室子弟,一律废除名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而为“兵大强,畏惧”的强国,为以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摘自姜越《鼎盛春秋》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有何认识。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认识要符合题意,理由充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