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   )
    A . 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 . 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C . 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 . 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
  • 2.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 . 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 . 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 . 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 . 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 3. (2023高一下·大兴期末)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 . 秦统一的背景 B . 秦统一的方式 C . 秦统一的过程 D . 秦统一的意义
  • 4.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思想上表现为(  )
    A . 颁布“推恩令” B . 盐铁官营 C . 开疆拓土 D . 尊崇儒术
  • 5.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 .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 . 瓦解了门阀势力 C . 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 D . 促进了民族交融
  • 6. (2023高一下·大兴期末)  中国古代赋税的征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始于(  )
    A . 西汉 B . 东汉 C . 隋朝 D . 唐朝
  • 7.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高宗时编修的(   )
    A . 《千金方》 B . 《本草纲目》 C . 《唐本草》 D . 《天工开物》
  • 8.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北宋韧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 无为而治 B . 戒奢从简 C . 崇文抑武 D . 严刑峻法
  • 9.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机构(  )
    A . 宣政院 B . 中书省 C . 理藩院 D . 枢密院
  • 10.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辽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制度是(  )
    A . 四等人制 B . 南、北面官制 C . 猛安谋克制 D . 行省制度
  • 11.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宋元时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的是(  )
    A . 丝绸 B . 瓷器 C . 茶叶 D . 戏曲
  • 12.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元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其标志是(  )
    A . 散曲的出现 B . 杂剧的兴起 C . 昆曲的流行 D . 京剧的形成
  • 13.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不许设立宰相,朱元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效率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加强皇权 D . 实现权力制衡
  • 14.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 B . 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 C . 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 D . 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 15.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列动荡,促进了思相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观念。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
    A . 专制统治僵化 B . 海禁政策失效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人地矛盾激化
  • 16.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
    A .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17.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该主张( )
    A . 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B . 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C . 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 . 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先进性
  • 18.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1894年,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力图将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场运动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戊戌维新运动 D . 清末新政
  • 19.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深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中共一大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共一大的意义是(  )
    A .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 . 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 .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 20.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让广大中国人不要忘记(  )
    A . 旅顺大屠杀 B . 九一八事变 C . 台儿庄血战 D . 南京大屠杀
  • 21.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它传入欧洲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都受到其影响,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 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 B . 成为欧洲文化的源头
    C . 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D . 直接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 22.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在每年一度的新年电视演讲中,新加坡领导人要用马来语、华语、秦米尔语和英语4种语言问全国人民发表演说。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据此可知,在新加坡(  )
    A . 英语地位最为突出 B . 马来人的数量最多 C .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D . 各民族实现了平等
  • 23.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这表明(  )
    A . 外出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B .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 . 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 .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24.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接受西方自由主义等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中,在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这可用以说明,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
    A . 依然遭受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 B . 通过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C . 注重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 . 致力于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 25.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谷登堡的这项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 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 . 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 .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 . 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 26.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又是唯一的上下几千年历史文化绵延不断的民族,历经漫漫时间长河,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在历史发展中有过无数的辉煌,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峰。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放鲜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并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传统还将有广泛、充分利用的宝贵价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第三辑)》

    材料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这一支文化,逐渐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特征的华夏文明或者称“中华文明”。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满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说明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 27.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 28.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战一胜利,蒋介石就充满自信地想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当时国民党拥有军队人数,共约430万人,两人民解放军只有总数约120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是3.4:1,至于武器装备,双方的差距更为悬殊。国民党还控制着全国76%的领土和71%的人口,控制几乎所有的大城市,主要交通线和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而中国共产党控制的主要是农村和一些中小城市,优势仿佛都在国民党方面,然而,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到南京政府颠覆,还不足三年,而且更快的是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战场的态势就发生根本转折,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自以为很有把握的战争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而且这个变化来的这样快呢? 
    材料二:中国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屈辱和苦难以后,经过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流了多少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内外敌人,取得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旧时代结束了,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民面前,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