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
人口数量 | 0.7亿 | 1.97亿 | 2.50亿 | 3.13亿 | 4.30亿 |
年份 | 项目 | 粮 | 棉 | 钢 | 煤 |
1952年 | 总产量 | 1.64亿吨 | 130.4亿吨 | 135亿吨 | 0.65亿吨 |
比1949年增长 | 36% | 193% | 754% | 105% | |
1957年 | 总产量 | 1.95亿吨 | 164亿吨 | 535亿吨 | 1.3亿吨 |
| 比1952年增长 | 19% | 26% | 296% | 100% |
①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国家成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中共八大对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④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运动
选项 | 理论和实践 | 意义 |
① | 《共产党宣言》 |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
② | 《资本论》 |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
③ | 唯物史观 |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
④ | 第一国际 |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
①成立世界银行
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设立丝路基金
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经被历史与现实无数次地证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求同存异作为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的“法宝”。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三年(623年)
其臣连等伴造国造(均为世袭贵族名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已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及进调赋时,其臣连伴造等,先自收敛,然后分进。修治宫殿,筑造陵园,各率已民,随事而作。……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
材料二:“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材料三:早期东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主体是涵盖中国大部地区的“早期中国文化圈”,东南包括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东部涉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北向波及亚欧草原,西向触及中亚。
——韩建业《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
时间 | 进口 | 出口 |
1760 | 10719 | 10043 |
1770 | 12104 | 9287 |
1780 | 13820 | 10200 |
1790 | 21797 | 17380 |
1800 | 28740 | 17520 |
1810 | 31640 | 35050 |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英帝国的转型(第四卷)》
材料二:如表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一览表
时间 | 发明者 | 国别 | 发明成就 |
1733年 | 凯伊 | 英国 | 飞梭 |
1765年 | 哈格里夫斯 | 英国 | 手摇纺纱机 |
1769年 | 阿克莱特 | 英国 | 水力纺纱机 |
1779年 | 克隆普顿 | 英国 | 骡机 |
1785年 | 卡特莱特 | 英国 | 水力织布机 |
1793年 | 伊菜•惠特尼 | 美国 | 轧棉机 |
1782年 | 瓦特 | 英国 | 联动式蒸汽机 |
1807年 | 富尔顿 | 美国 | 汽船 |
1814年 | 斯蒂芬森 | 英国 | 蒸汽机车 |
1866年 | 西门子 | 德国 | 发电机 |
1870年 | 格拉姆 | 比利时 | 电动机 |
1887年 | 狄塞尔 | 德国 | 柴油机 |
1867年 | 诺贝尔 | 璃典 | 炸药 |
1885年 | 卡尔•本茨、戴姆勒 | 德国 | 汽车 |
1903年 | 莱特兄弟 | 美国 | 飞机 |
1837年 | 莫尔斯 | 美国 | 有线电报 |
1876年 | 贝尔 | 美国 | 电话机 |
1896年 | 马可尼 | 意大利 | 无线电报 |
——摘编自(英)托马斯•S•阿什顿
材料三: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中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时代有如下描述: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一一摘引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