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

更新时间:2024-09-04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题目
  • 1.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法制史时,搜集到了部分资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5年在湖北发掘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其内容详尽丰富,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为《徭律》和《效律》的部分内容:《徭律》规定:御中发征(征发徭役),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骂);六日到旬,赀一盾(罚一个盾牌的钱);过旬,费一甲(罚一套铠甲的钱)……水雨,除兴(免除处罚)”。《效律》规定:仓(粮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腐烂)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责骂粮仓管理人员);百石以上到千石,费官啬夫一甲……禾粟虽败而尚可食殴(也),程之,以其耗石数论负之。”

    ——整编自《秦律十八种》等

    材料二  西汉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唐太宗李世民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又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在他治国期间,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于法”。在历史上,汉文帝、隋文帝、金世宗都曾依法惩戒自己的亲属,以维护法律的公道。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说:“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

    ——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1. (1) 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法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并简析其意义。
  • 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史料 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

    ——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 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春秋决狱”兴起于汉武帝时期,为董仲舒所倡,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又因为在实践中也经常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作品如:《诗》《书》《礼》《易》《论语》中的微言大义等作为断案的依据,所以又称“经义决狱”或者“引经决狱”。随着“春秋决狱”影响的日渐加深,儒家一系列原则被概括出来,如:父为子隐、君子大居正、以功覆过、不娶同姓、大义灭亲、诛首恶而已、逐君侧之恶、子不报仇非子也。

    ——摘编自牛阿曾《从春秋决狱看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形成》

    材料二  《唐律》之所以被推崇,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唐朝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从《唐律》条文上可以看出,皆“一准乎礼”。唐代第一部律是《武德律》,唐太宗对此律做了修正并为《唐律》制定了蓝本,以后的数位皇帝虽然也对此律做过修正,但改动的内容微乎其微。《唐律》不仅要制裁违反唐律的行为,还要制裁违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其范围大大超过了《唐律》本身500条的范围。《唐律》中的死刑、流刑大量减少。就法定刑罚而言,采用一罪一刑的方式,不采取一罪数刑的方式。

    ——摘编自刘磊、邵东伟《试述〈唐律〉立法方面的特点》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决狱”的含义并对其进行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的特点。
  • 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有关秦汉法律材料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 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材料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

    材料二:(鲁昭公六年,前536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传给)子产(郑国执政)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法律形式主要有誓、诰、命、令、盟、典、常、制、则、法、礼、刑等12种(后都称法)。其中并没有律这种形式。史载商鞅变法时,挟《法经》入秦 ,而改法为律(《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刘笃才《古代法制的生成及其演进逻辑—以事制为中心》

    材料四:“礼治”和“法治”本来是儒、法两家对立的政治主张,但是荀子主张既“隆礼”又重法。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指出商周法律与教化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刑书》铸造前对法律的称谓及法律特点。指出叔向反对的理由和二者争论的实质及《刑书》在当时的作用。
    3. (3) 结合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名称的演变,简析“改法为律”的现实意义。
    4. (4) 列举后世贯彻荀子思想的好的做法。
  • 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 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 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法家提出“法令由一统”的学说以来,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黄宗羲将这种专制主义的法律形式称为“一家之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强调皇帝和贵族都应遵守国家公布的法律,受法律的约束,以防止皇帝随意破坏国家的法制。为此,唐朝统治者制定了许多措施,对以皇帝为首的行政权加以制约。在唐朝皇帝和官吏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君臣应共同遵守“天下之法”的观念,这也为解决皇权和法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1906年9月2日颁布的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这24个字意味着中央司法机关要由传统集权体制下的职能混合模式向“分权”体制下职能单一的模式转化。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主客观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五四宪法“的进步性。
  • 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材料二   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10.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紊乱。《论语·子路》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汉书·董仲舒传》云:“阳为德,阴为刑。”董仲舒既重视德的教化,也主张在“大德小刑”原则指导下刑罚的适用,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的正统“礼治”思想由此发展形成。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

    ——摘编自李墨《儒家伦理法: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心范畴》

    材料二  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就是一部权利自由的宣言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第二条中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美国学者萨托利说过:“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宪政实践中得到发展,在美国宪法中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书面表达,并且在宪法保障——因而也就在法治国家——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自由主义“发明了从制度上平衡人治与法治的方法”。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法治观相比,近代西方法治观有什么特点。
  • 11. (2024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整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

    非传统大学

    咸立时间

    13一16世纪

    19世记以后

    办学者

    教会

    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

    实施精英教育

    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

    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

    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

    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

    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

    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

    神职人员

    专业教师

    ——整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和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1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悄然而生。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  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1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中世纪大学

    英国当代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学者科班说:“总的来说,中世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既能胜任专门化的职业工作,又是社会有用的成员:他们构成了中世纪社会劳动力的精英。他们是舆论的制造者,是引导社会力量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中世纪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受过训练的头脑,它们将影响政治观点和形成教会的政策。然而,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保存制度的技师而不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和行动方式的发起人。自13世纪以来,大学一直是欧洲各时期有争议的政治和神学问题公开辩论的传声器:一种共同的大学舆论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

    1. (1) 概括材料中“大学”的历史作用。
    2. (2) 材料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 1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世纪,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新型学校出现,这些学校与教会的联系弱,而直接与城市的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新型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或行会的拉丁语学校,另一类是城市或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这两种学校共同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到12世纪,在些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城市中兴起了中世纪的大学这些大孕虽然是精英教育;但是它具有或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由于中世纪大学在城市中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因此在大学内部是依靠一些自治的性的团体进行运转,教师和学生分别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对大学的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所以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地,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假若你是一位命题者,依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设计问题并做出答案。

  • 1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学生学习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清规是首要的任务。在10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大城镇中出现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教授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学生大多是工匠和商贩的孩子。教皇、皇帝或国王给很多大学颁发特许状,给予大学及其学生以某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拥有司法权。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是最高等级的教育,全社会人口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这种教育,而能够最终完成学业得到学位的人更少。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涌现了许多为普通人开设的技术学校和大学学院。在伦敦技术学校中,周工资劳动者占全体学生数的2/3。这些学校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着眼于学科的有用性。19世纪初,议会开始颁布工厂法,强制儿童实施教育。1839年,议会拨款20000英磅作为初等教育的经费。1841年,英国男子识字人数占67.3%,1851年达69.3%,同期,女子识字人数从51.1%上升到54.8%。

    ——摘编自潘迎华《英国近代教育与工业化关系研究》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局限性及其所蕴含的积极因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教育的显著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3. (3) 据材料一、二,归纳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 1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 (1) 依据材料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差异,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 1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王菲利普四世与巴黎大学大事记

    1295年

    菲利普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以任何借口掠夺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财产”

    1301年

    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要求免除房屋租赁税,遭到巴黎市长的拒绝。菲利普四世支持免除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房屋租赁税,此外免除了通行税、关税和其他商品税

    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

    1302年

    菲利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主教法庭审理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案件,该措施使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免于世俗法庭的审理

    1304年

    巴黎城市长皮埃尔·朱迈尔公然违抗该原则,逮捕并处决了两名巴黎大学学者,国王将其逮捕

    1306年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国学者,菲利普四世规定:“学生和教师受到我们特殊的保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道路中都受到保护。”

    材料二  1302年,菲利普四世开创了三级会议制度,标志着封建等级君主制正式确立,法兰西政府从巴黎大学招募了大量知识分子充当官吏。菲利普四世从巴黎大学还选拔了一班顾问,即“王家立法官”,专门探究罗马的各类成文法,编写通行王国全境的法律。在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中,巴黎大学站在国王一边,拥护国王的统治。神学院部分教师宣称,卜尼法斯八世的教皇地位不合法。菲利普四世派遣使者逮捕了年届古稀的卜尼法斯八世。

    ——摘编自高露《12—15世纪欧洲大学特许权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做法。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影响。
  • 1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中古时期西欧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中古时期西欧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  

    阶段

    史实

    初期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

    中期

    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次年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后期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内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孙慧《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部分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020年

    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随后,城市逐渐兴起

    1088年

    号称“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罗马法律

    1167年

    英国牛津大学正式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

    英国贵族和骑士代表迫使国王约翰签署了限制王权的《自由大宪章》

    1296年

    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的但丁,成为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2年

    法王腓力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宣布教皇无权干涉法国内政

    1305年

    法王腓力四世强行拥立法籍教皇克雷芒五世,并将教廷迁至法国控制的阿维农

    1348年

    曾就读于法国蒙特波利大学的彼特拉克,因思念死于黑死病的劳拉始撰《歌集》

    1497年

    卡伯特受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派遣和支持,航行至北美的加拿大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1—15世纪西欧社会出现的新现象。
  • 1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亚平宁半岛组建大学的计划及行动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罗马大学

    1303年

    教廷

    阿雷佐大学

    1355年

    城市

    佩鲁贾大学

    1308年

    城市

    锡耶纳大学

    1357年

    城市

    特里维索大学

    1318年

    城市

    帕维亚大学

    1361年

    当地诸侯

    维罗那大学

    1339年

    城市

    卢卡大学

    1369年

    城市

    比萨大学

    1343年

    城市

    费拉拉大学

    1391年

    当时诸侯

    佛罗伦萨大学

    1348年

    城市

       

    ——摘编自张弢《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

    材料二  19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除非大学及其学院能够适应工业化之后新兴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否则它们将会被边缘化”。于是,英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学教育改革,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实验室积极购置仪器设备,强化硬件设施,实验室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世纪中期以前,牛津等大学主要培养的都是政治和宗教领袖人才,且招生规模较小。19世纪中期以后,牛津等大学开始注重培养人文、自然、社会等学科方面的人才,同时大学选修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增长。到1900年,一般的自由职业和国内外的公共服务事业更受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通过改革,英国古典大学最终完成世俗化,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摘编自姜远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大学自由教育传统的变革》

    1. (1) 以材料一中14世纪亚平宁半岛大学的兴起为例,说明中世纪大学得以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围绕“19世纪英国大学教育改革”为主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20.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向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组织或教育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技工讲习所、工厂学校、工艺美术运动和劳作学校等。民间讲习所和教育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以工人为代表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但由于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因素,这些民间对职业教育的尝试或逐渐消亡或改变了其原有的教育目的,不再专注于职业教育。《工匠、徒弟法》和《济贫法》的出台虽然代表着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带有明显的济贫性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英国重视古典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并不重视职业教育。随着法、德等国工业水平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先进工业产品以及几次世博会上的技术展示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摘自王宇翔《英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5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1952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同年教育部颁发《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明确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培养大量中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中等技术学校按性质分为工业、交通、农业、林业等类,按程度分为技术学校和初级技术学校两种。前者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后者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中等技术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授课时数一般应以不少于授课总时数的25%、不多于45%为原则。学生的实习应列入教学计划,除校内实习外,并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农村)等进行实习。学校与企业或业务单位试行建立定期交流技术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制度。1952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摘编自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 21.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藏品/会址

    介绍

    (清)振远将军钢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各战略要地加强军备建设,该门铜炮是鸦片战争期间吴淞战役的重要历史见证。

    道白生公司制造的清花机.

    清花机用于清洁棉花。此清花机原属三新纺织厂所有,该厂前身为洋务运动时所开设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新式纺织工业之鼻祖。

    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军的陆军旗

    旗帜中央画有一颗九角星,内外两圈共有黄星十八颗,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

     

    福新面粉公司商标图册

    1912年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在上海创立福新面粉公司,1921 年发展到8个厂。

    《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

    中共一大纪念馆

    地处上海市黄浦区,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义卖救难”纪念章

    1939年,为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义卖救难运动,该印章便是当时所发。

    《解放日报》创刊号

    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发行,报纸头版正中刊登有《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消息。

    请围绕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请根据该图的信息,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 23. (2024高一下·丰城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1年12月,当鸦片战争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为了英国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这就是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冲突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中西文化观念不一,中国人不以磕头为耻,但西方人难以接受。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当斯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2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界关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总体评价上看,共有四种不同意见,每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人们对西方侵略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看法。

    观点类别

    核心观点

    主要内容

    第一类

    完全肯定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起了决定意义的作用”。因此,对于西方的殖民征服,“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应当指斥,而且还要加以鼓励、帮助,使它尽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第二类

    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用

    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而不是福音”。当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对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作用。但这毕竟“不是侵略者的本意,更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第三类

    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

    西方入侵给“外国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对中国也并非完全无益”。中国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才发生了资本主义”

    第四类

    刺激促进作用和压迫抑制作用,二者参半

    西方侵略者“集侵略与进步于一身”,我们既要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充分肯定中国人民自卫反击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要注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近代史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何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失之偏颇的”

    ——摘编自赵朝峰《近20年来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某一意见或者自拟一个意见,运用中国历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意见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2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2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为“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  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重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以抵制外货为中心》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图3

    图4

    清朝妇女的流行发式可分为两类:满族女子普遍作“旗头”打扮;汉族女子保存汉族发式。当时社会上的发式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1920——1930年,女性流行剪短发,短发成为当时主要流行发型。年轻妇女在前额留着“前刘海”。民国时期各大城市女子理短发者尤多。

    1950——1960年,麻花辫发型是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最原始的麻花辫发型朴实、简洁、利落,充满阳光与活力。

    1980——1990年,发式千姿百态,随着日剧《血疑》在中国播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头成为当时流行范本。

    ——摘编自李姿霓《中国妇女发型艺术潮流之探讨》根据材料,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发型特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8. (2023高一上·阳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 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当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 

    ——摘编自邵灵侠《文化碰撞: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针对材料所述情况,请你以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2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19世纪50年代,上海出现了最早的照相馆。从7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华人照相师在上海新设照相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捕风捉影”
    之一    苏三兴的广告
    三兴(苏三兴)照相馆1860年前后设立于香港,十年后迁至上海。
    1872年5月2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申报》刊有它的广告
    照相启者。本号照相,比众不同。格外清丽。倘贵客光顾者,请至三马路口,认明本招牌,庶不有误。其价格格外公道,特此布告。三兴主人启。三月二十五日。
    这是《申报》的首则照相馆广告,连续刊登九天。凭借精湛的摄影技术,三兴照相馆很快便成为上海第一流的照相馆,出现了顾客盈门的盛况。
    之二    小说《婚姻鉴》
    1915年8月,《礼拜六》杂志第六十三期刊登了“小草”的小说《婚姻鉴》,内容描述了两对上海年轻人婚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之一徐稚平的妻子杨氏,为人正统、老派,平素对子女呵护有加。某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日,稚平谓其妻曰:“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杨氏怫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誓死不愿。”稚平闻言,笑允之曰:“诺。”

    ——以上材料均据葛涛石冬旭《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明初上海社会生活》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恰当: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30.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下为时人对《南京条约》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浙江布政使.李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耆英照会璞鼎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

  • 31.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图片是《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部分插图,当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某同学以此为素材开展历史探究活动。

    1. (1) 请按一定的逻辑把以上的图片分为三组,并为每组图片拟定一个探究主题。
    2. (2) 请任选一组图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阐述主题与所选图片的关联。(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2.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西方殖民者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主要采取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殖民战争和海外移民等手段。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大量财富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从事资本主义生产。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也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发展,商品产量和原料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列强对亚洲的侵略也随之加紧和扩大。19世纪晚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西方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传统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依然使用,但也出现了新的殖民剥削方式。如: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资本输出迅速增加,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至1899年,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就达0.9亿万英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亚洲国家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起义,如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从而汇集成亚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斗争的高潮。19世纪下半叶,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统治有所不满。于是在19世纪末,许多亚洲国家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下层人民群众的起义,也出现了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如伊朗的君主立宪运动,土耳其新奥斯曼党人领导的立宪运动,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印度的国大党运动。20世纪初,帝国主义争夺亚洲的战争和帝国主义各国侵略亚洲的加强,给亚洲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急剧激化。在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终于爆发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从此亚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沈美华《试论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形成相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及影响。
  • 33.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拉克作为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被甘地尊称为“现代印度之父”。他认为17世纪前的印度处于一个神光朗照、统一的黄金时代,并积极对印度教经典进行新释义以号召群众,利用宗教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他还大力标举印度宗教传统中行动主义的一面,认为:“如果人与神寻求合一,他必须也寻求与围绕他的世界相交融,并为世界而工作。”这为印度资产阶级正在进行的社会斗争提供了精神武器。

    ——摘编自欧东明《提拉克的民族文化复兴思想》

    材料二  “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即坚信真理的力量或爱的力量,由甘地在反南非政府对印度人民的歧视和压迫的运动中首倡,在印度反殖民斗争中不断升华,在诸多国家民族运动中得以体现。它成为近现代手无寸铁的民众对抗专制独裁政府的一种武器。甘地赋予了它一种伦理和道德的色彩,不仅使它在诸如种族、种姓、部落、社群、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价值观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它逐渐成为一种改造国家的武器,成为一种平稳运转的政治管理机器。

    ——摘编自迪帕克·马利克《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百年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提拉克民族文化复兴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思想的意义。
  • 34.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编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新主张,并分析毛泽东提出新主张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及意义。
  • 35.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以印度国大党党员为代表的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对英属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西化状况深感担忧,认为当时的大学教育没有让印度青年人产生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开始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启蒙。部分进步教师和学生在浦纳创建了旨在对印度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组织——德干教育社。时任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的班纳吉、诗人泰戈尔等积极参加或支持德干教育社的活动。1892年,班纳吉校长发表演讲,声称“一个完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教育学范式时代”即将来临,应该“加快在大学中引进母语教学”。19世纪末兴起的印度民族教育运动是在英属印度殖民地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印度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材料二:鉴于荷兰殖民政府加紧对印尼的文化侵略,幻想“在物质上的吞并之后进行精神上的吞并”,部分逐渐从无知的黑暗中猛醒的印尼人,立志为挣脱殖民枷锁而奋斗。1900~1908年,卡尔蒂尼首倡民族教育后,印尼早期知识分子中的一批有识之士,或鼓励青年勤奋求知,或帮助励志求学的平民青年筹募资金,在印尼民族教育史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此外,兴办民族教育机构的还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和印尼共产党人等。印尼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民族教育,广泛招收学生,组织学生投入群众性的反殖斗争。这些民族教育运动增强了印尼各岛、各地、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使青年人逐渐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奠定了印尼近代民族教育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李明欢《略论1900—1942年印尼的民族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近代印度相比,20世纪上半叶印尼民族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尼民族教育发展的意义。
  • 36.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世界以来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2: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 (1) 指出材料中的“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指世界哪些地区?“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又指世界哪些地区?这个“全球体系”指什么?
    2. (2) 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觉醒的原因。
  • 37.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的工业……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你们的财富正流向国外,你们已经沦落到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沦落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靠请愿,唯有抵制。……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然后就开始干吧”

    材料三    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

    它在伊朗表现为立宪革命,成为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

    在印度,提拉克建立国大党,提出民族独立的纲领,以建立美国或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要求经济独立,以抵制英货斗争为手段,以启迪民族意识、建设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进行民族教育。斗争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运动的顶点。它结束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列强统治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
    3. (3) 综合材料三信息简要说明,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
  • 3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亚洲的民族解放与发展

    材料一: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提拉克提出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

    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在此期间,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赠款10万元给孙中山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并派革命志士到中国参加反清起义的准备。

    20世纪初,中国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亚洲和亲会”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材料二:

    国家

    经济发展状况

    新加坡

    1965年独立后,政府制定“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1979年,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

    韩国

    1964年,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20世纪80年代,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马来

    西亚

    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发展;70年代,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

    沙特

    阿拉

    20世纪60年代,政府通过立法和国有化措施,推进石油经济民族主义;80年代,石油权益实现国有化。国家利用对外合资经营、重视科研教育及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综合进步,最终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

    1. (1) 归纳材料一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对20世纪60至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原因做出解释。

      (要求:请选择其经济发展原因的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9.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看图释史

    亚非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凝聚力量,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 (1) 看一看以上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 (2) 想一想身处不同地域的独立运动领袖,其思想为什么会有共同之处?
  • 40.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殖民主义扩张易引发文化侵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 (2)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