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7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典、老由里人推举同里居民担任,通过乡啬夫上报,由县级长官除授。秦律明确规定,典、老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在本里中产生,无须避籍,与县乡长官在地方行政体系中的定位不同。此举(    )
    A . 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B . 有利于地方的治理 C . 体现了一定民主色彩 D . 便于政令迅速传达
  • 2. (2023高二上·红桥期末)  据考古资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后,从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到谷物的加工贮藏,一整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齐备,门类品种相当齐全。据此可知,汉代( )
    A . 农业精耕细作获得了工具保证 B . 政府以官营方式垄断铁器的生产 C . 创新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D . 铁器时代的开启使粮食产量提高
  • 3.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如下图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阿拉伯帝国的一枚金币。该枚金币( )

    A . 反映了东西贸易往来的频繁 B . 可以用来佐证中外商业贸易情况 C . 说明了唐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D . 见证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 4.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 )

    白居易《重赋》

    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国家定两税(指户税和地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教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旧唐书·宪宗传》

    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维护宣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

    《南郊赦文》

    唐文宗(809—840年)(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文宗领诏令)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

    A .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 . 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 . 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 D . 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
  • 5.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 . 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B . 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 .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 . 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
  • 6. (2024高二下·广州期末)  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
    A . 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B . 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C . 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 D . 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
  • 7.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 . 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B . 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 . 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D . 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 8.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指出,甲午败后,对西方列强之强“在政体之善也”。“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据此可知,康有为( )
    A . 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 B . 主张“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 C . 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 D . 宣传维新主张照搬日本政制
  • 9.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农民由“被启蒙”变为启蒙者,他们再也不是愚蠢落后和麻木狭隘的代表,而是获得了独立身份,有价值尊严、理想抱负的主体。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 B . 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 C .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D . 根据地民主运动的发展
  • 10.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新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并将之推向全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前者是人的解放,后者是土地的解放。这表明建国初期法制建设的特征是(     )
    A . 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成就 B . 开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 C . 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 . 以苏联为师的基本法典起草
  • 11.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疏通民族关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这些做法(    )
    A . 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 . 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C . 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 . 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 12.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有史学家指出,“希腊多数城邦都享有直接通达大海的便利,使他们不仅在智力方面受到外来促进,而且能维持并发展自己的经济。这继而又造成各地区间经济上的分裂…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则是没有的。”该史学家旨在说明古希腊( )
    A . 小国寡民城邦政治产生的因素 B . 民主政治建立的条件得天独厚 C . 城邦公民缺乏强烈的城邦意识 D . 富含酝酿自由平等精神的条件
  • 13. (2023高二上·丰城期末) 1689—182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公法与私法数目

    时间

    公法数目

    私法数目

    每次会议通过的法令数

    1689—1702年

    343

    466

    57

    1702—1714年

    338

    605

    78

    1714—1727年

    377

    381

    58

    1727—1760年

    1447

    1244

    81

    1760—1820年

    9980

    5257

    254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 上院立法职能的继续强化 B . 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 C . 国王在议会中发挥了作用 D . 议会斗争的趋于彻底缓和
  • 14.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问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 . 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 . 有效解决了城市化弊端 D . 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 15.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1984年,日本修订了二战前制定并实施的《健康保险法》,设立了退休职工医疗制度,并将健康保险被保险人的待遇降低。1992年,日本对《老人保健法》进行了重大修改,设立了老年人访问看护制度,1997年通过了“介护保险制度”,向老年人提供集生活、保健、护理、医疗一体化的保障和服务。日本的举措( )
    A . 适应了内向型战略的需要 B . 实现了地方社区管理行政化 C . 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D . 促进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出现
  • 16. (2024高二上·湖北开学考)  “IMF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年12月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
    A . 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B . 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C .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 D .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导致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实行文官制度前,英国实行恩赐制,官员的任免决定于国王的意志。1621年,著名学者罗伯特·伯顿在其广受赞誉的《忧郁的剖析》中颂扬中国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行政官员,以讽刺英国的政治现实,推动自己国家的政治改革。1733年3月号《绅士杂志》说:“所有的著作家都赞同这样的看法:中国人在治国之术方面超过所有的民族,……官爵不是世袭的,……官员是一年一度在中国大城市中选拔出来的。”政治新闻记者优斯塔斯·布格尔,著名外交家、作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等人在《伦敦指南》、《伦敦杂志》、《工匠》和《雾都杂志》上都用中国的准则、箴言和习惯做法来攻击执政者,提出中国根据学识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值得效仿的。这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摘编自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用具体史实论证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
  • 18.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材料二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制度的总称。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国际法公认的源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既庞大又具有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但却不同于国内法,缺少国际立法机关、有强制管辖权的法院和集中组织起来的制裁等因素,故其有时能推进人类维护共同利益,有时受制于一些强大的国家而影响很小。

    ——摘编自刘丰任晓燕《刍议国际法之效力根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开展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法效力的因素。
  • 19.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乡贤制定的乡约,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方面作出规范性的要求。明清时期,无论是朝廷政令在地方上的有效实施还是民间愿望的上达,乡贤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摘编自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影响。
  • 20. (2023高二上·运城期末) 植物的利用与交流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2

    魏晋南北朝,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

    3

    隋唐时期,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塞外少数民族也逐渐嗜茶,北方茶叶市场逐渐形成。

    4

    两宋时期,具有南北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发展,在西南地区形成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即“茶马古道”。

    5

    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扩大,出口量提高。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641年荷兰医学专家迪克斯从医学角度肯定茶叶的药用价值。

    6

    1689年俄国与清帝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茶叶之路”成为一条连接中俄的商路。

    7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种植,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

    8

    1903年英国茶叶市场,中国茶叶只占10%,印度茶叶升到59%,逐渐摆脱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公司法》,迎来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小高潮。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提炼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