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小时候,我放暑假总和你们一起过。你们手头jié jū(①),却舍得为我花光口袋里的钱;我做错事情,你们从来不愿稍稍chéng(②)戒。有一天晚上我发高烧,你们彻夜不眠,忧心忡忡地陪坐在我床边,两个人都疲惫不堪。为了哄我喝药,爷爷把难喝的退烧药,说得如同仙露琼浆 , 还承诺给我买这买那。等我喝完,爷爷那种神采奕奕的模样,至今还铭刻在我的记忆里。亲爱的爷爷奶奶,我记得你们对我所有的好,我永远牵挂着你们!假短,事忙,暑假见!
①;②
2023年清明节前夕,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携家人到湖南省湘潭市祭祖。73岁的马英九肃立在祖父的墓前祭拜,用当地乡音诵读祭文,其间数度哽咽落泪:“亲爱的公公,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来大陆祭祖与探亲,内心非常感动。您的遗训使我们子女都懂得自爱自强,为善助人,尽忠职守。这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我让祖先听到我亲口告诉他,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发展。”祭拜仪式完成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马英九心情仍难平复。他动容地说,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心心念念总是希望来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临别时,马英九再次走到墓碑前,俯身端详碑刻。
小颜:从马英九的言行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对祖父、对马家祖先有深厚的感恩之情。不忘祖训,缅怀先人,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小田:是的,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还感受到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课堂上,老师说到诗歌首句中“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点明暮春时令。小颜追问:“暮春的花和鸟有很多,为什么单选这两个?”请你结合全诗帮小颜解惑。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①处费② ,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④逾⑤墙而走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⑤逾:越过。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①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② , 玃似母猴③ , 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数(shuò):多次。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资料一】
①中国传统社会是礼制社会,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传统礼仪如何融入当代社会,服务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我们可以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中探讨转化创新的路径。
②第一,人情社交礼俗传统的当代传承与转化。乡土文化是传统中国的根性文化。在乡土共同体中,为了维护生活伦理与基层社会秩序,人们相互激励,相互救助,形成特定的守望相助的人情互惠关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越过了家庭与村落范围,人际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但红白喜事中的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仍然普遍存在。我们要A.融合现代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精神B.特别是要让远离故乡的新城市人在城市住宅区获得家园感C.以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为基础D.重建家庭、村落、社区的亲密关系。
③第二,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传承与转化。在人生礼仪上,传统表现比较活跃。诞生礼、满月礼表达的是对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与祝福,周岁礼充满了对幼儿未来的期待。一些地区在幼儿上学之际,要举办开笔礼,幼儿学写的第一个汉字是“人”,一撇一捺支撑起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将教化的理念渗入到礼仪中。传统的成年礼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当代社会则通行十八岁成年礼,时间往往和特定历史事件相结合,将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国家历史命运的记忆相结合,唤起受礼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从小家庭走入大社会。婚丧礼仪是人生的重要礼仪,仍然活跃存在于当代社会,但村落、社区大都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在节约人力、物力,突显现代文明礼仪上,各地有许多新尝试。
④第三,节日礼仪的回归与更新。岁时节日为人们回归传统提供了时空平台,人们在节日中体验、享受与传承传统。春节回家团圆,敬拜祖先,强化家庭伦理与情感;清明祭祀先人与先烈,通过虔诚的礼仪传承家国情怀;端午纪念屈原,强化人们的爱国精神;中秋的赏月与团圆礼仪让自然与人伦传统得到强化;重阳节是中国的敬老节,重阳敬老祈寿的礼仪传统在当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⑤第四,当代公共生活礼仪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在国家重大政治生活领域与重大节庆场合,传承与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可以有效地展示社会政治伦理,催生民族认同感,树立国家文明形象,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代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礼典,有任职宣誓仪式、元旦和春节致辞、先烈纪念日和清明节的祭扫活动等。特别是针对人民遭遇过的重大灾难,举行肃穆庄严的全国哀悼活动,比如,____。举行这种顺人心合人情的仪式,不仅为牢记苦难、凝聚民心提供了重要精神助力,而且提升了国家的文明形象。
⑥丰厚的传统礼仪文化,构成了五千年文明国度的文化特征,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文化基础。
(摘编自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
【资料二】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踏青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传统礼俗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思想,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在广东,清明节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办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广东人对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成头等大事。每逢清明,全族男女老少不管身在何处,大都赶回老家一起拜祭祖先,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广东有“踏青”与“行清”的说法。“踏青”是亲近自然的郊游活动,“行清”则是一族人同去拜山。拜山时,先将祖墓周围的杂草清除,然后摆上祭祖金猪、鸡鹅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供品进行拜祭。完成仪式后,切烧猪配以果点就地野餐,或者回家全族聚宴。
(材料编自网络)
回声
①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这原因是为了去听琴。
②外祖父是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张横琴。外祖父常像瞌睡似地俯在横琴上,慢慢地拨弄那些琴弦,发出如苍蝇的营营声。苍蝇,多么腻人的东西,毫无精神,叫我听了只是心烦。我还不如到外边的篱笆上听一片枯叶的歌子更好些,那是在无意中被我发现的。一日,我从篱下走过,一种奇怪的声音招呼我,那仿佛是一只蚂蚱的振翅声,又好像一只小鸟的剥啄。然而这是冬天,没有蚂蚱,也不见啄木鸟,虽然在想象中我已经看见驾着绿鞍的小虫,和穿着红裙的没尾巴的小鸟。我费了不少时间终于寻到那个发声的机关:是篱笆上一片枯叶,在风中战动,与枯枝摩擦而发出好听的声响。我喜欢极了,我很想告诉外祖:“放下你的,来听我的吧。”但因为要偷偷藏住这点快乐,终于也不曾告诉别人。
③然而我最喜欢的还不在此。我还是喜欢听琴——听那张长大无比的琴。
④那时候我不知是从什么人听说过:黄河是从西天边一座深山中流来,黄荡荡如来自天上,一直泻入东边的大海,而中间就恰好从外祖家的屋后流过。黄河有多长,河堤也有多长,外祖家的房舍就紧靠着堤身。这道从西天边伸到东天边的河堤,便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长琴:堤身即琴身,堤上的电杆木就是琴柱,电杆木上的电线就是琴弦了。最乐意到外祖去,而且乐意到外祖家夜宿,就是为了听这张长琴的演奏。
⑤只要有风的日子,就可以听到这长琴的嗡嗡声。尤其是在冬天的夜里,听着墙外的琴声简直不能入睡。冬夜的黑暗是容易使人想到许多神怪事物的,这嗡嗡的琴声就作了我遐想的序曲。我从那黄河发源地的深山,缘着琴弦,想到那黄河所倾注的大海。我猜想那山是青的,山里有奇花异草,有珍禽怪兽;我猜想那海水是绿色的,海上满是小小白帆,水中满是翠藻银鳞。而我觉得自己很轻,很轻,向着那条琴弦飞行。我渐渐有些晕眩,在晕眩中我用一个小小的铁锤敲打那琴弦,于是那琴弦就发出嗡嗡的声响。我仿佛飞行了很远很远,最后才了觉自己仍是躺在温暖的被里。我的想象又很自然地转到外祖父身上,又想起那横琴的腻人的营营声。我看见外祖父变成一个雪白须眉的老人,连衣服也是白的,浑身上下颤动着银色的波纹。这已不复是外祖,乃是一个神仙,一个妖怪,他每天夜里在河堤上敲打琴弦。我竭力想把那老人的影像同外祖父分开,然而他们老是纠缠在一起。我感到恐怖,我的恐怖却又诱惑我到月夜中去。恐怖是美丽的,然而到底还是恐怖。最后连我自己也分裂为二,我的灵魂在月光的河堤上伫立,而我的身子却越发地向被下畏缩,直到蒙头裹脑睡去。
⑥来到外祖家,我总爱一个人跑到河堤上,尤其刚刚来到的次日早晨,不管天气多么冷,也不管北风多么凛冽。我总愿紧紧抱住电杆木,用力踢那电杆木,使那嗡嗡声发出一种节奏,心里觉得特别喜欢。
⑦然而北风的寒冷总是难挡的,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耳朵,其初是疼痛,最后是麻木,回到家里才知道已经成了冻疮。尤以脚趾肿痛得最厉害。因此,我有一整个冬季不能到外祖家去,也不能出门,闷在家里,我真是寂寞极了。
⑧“为了不能到外祖家去听琴,便这样忧愁的吗?”老祖母见我郁郁不快的神色,这样子慰问我。
⑨祖母的慈心总是值得感激的。在当时,她曾以种种方法使我快乐,虽然她所用的方法不一定能使我快乐。她给我说故事,给我唱谣曲,给我说黄河水灾的可怕,说老祖宗兜土为山的传说,并用竹枝草叶为我作种种玩具。亏她想得出:她又把一个小瓶悬在风中叫我听琴。
⑩那是怎样的一个小瓶啊,提起来倒是非常怀念了。那瓶的大小浑圆如苹果,只是多出一个很小很厚的瓶嘴儿。颜色是纯白,材料很粗糙。老祖母从一个旧壁橱中找出这小瓶时,小心地拂拭着瓶上的尘土,以严肃的微笑告诉道:“别看这小瓶不好,这却是祖上的传家宝呢。我们的老祖宗是一个好心肠的医生,他用他的通神的医道救活了许多垂危的人。他曾用许多小瓶珍藏一些灵药,这就是被传留下来的一个。”一边说着,一边又显出非常惋惜的神气。我听了老祖母的话也同样地觉得很惋惜。我想象当年一定有无数这样大小瓶儿,同样大,同样圆,同样是白色,可是现在就只剩着这么一个了。那些可爱的小瓶儿都分散到哪里去了呢?而且还有那些灵药,还有老祖宗的好医术呢?我简直觉得可哀了。
⑪那时候老祖母有多大年纪,也不甚清楚,虽然头发已经苍白,身体却还相当的健康,她不厌烦劳地为我做着种种事情。
⑫现实里的琴声,在我无限的遐想里悠然回荡;祖辈们的疼爱,或许就像那琴音,起伏缓急或有不同,但也都在我们的记忆和思念里,延伸得很长很长。
(李广田/文,选自《李广田散文选》,云南人民出版社,有删减)
“我”听见的声音 | 外祖父的横琴声 | ② | ③ | 踢电杆木发出的嗡嗡声 | ⑤ | 现实里的琴声 |
“我”当时的心情 | ① | 喜欢极了 | ④ | 特别喜欢 | 惋惜 可哀 | ⑥ |
内容 | 批注 |
(示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里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示例)“清香”“扑面而来”“朦胧”等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月夜景色的清新优美,“兽脊”“跑去”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我”那种既欢快放松、又急切期盼的心情很自然地描写出来了。 |
我猜想那山是青的,山里有奇花异草,有珍禽怪兽;我猜想那海水是绿色的,海上满是小小白帆,水中满是翠藻银鳞。 | 你的批注: |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的财富。你以为它很远,但一转身就看见了它;你以为它很陌生,却发现它与你朝夕相伴。它在诗词、书法、传统乐器里,在电视台晚会节目的舞姿里,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场景里;它在村子里,在城市里;它在奶奶讲过的故事里,在舌尖上的滋味里,在节日丰富多彩的活动里……
下面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阶段需要完成的写作任务,请你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 | 文体 | 内容 |
介绍一种传统文化 | 说明文 | 向同学们介绍一种传统文化(名胜古迹、节庆礼仪、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让更多同学了解它,保护它。 |
讲述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 | 记叙文 | 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分享你对传统文化的发现和感受。 |
参加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 | 演讲稿 | 在班级的演讲比赛中,谈谈自己对青少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号召同学们做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传承人。 |
要求:①任选一项任务,自拟题目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符合文体特征;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