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表达方式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1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选出下列句子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的一项(    )
    A .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B .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C .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D .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 2. 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B .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C . 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D .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3. (2023七下·峄城月考) 下列表达方式依次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⑴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⑵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之内。”

    ⑶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⑷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22年的稼先。

    A .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B . 议论记叙抒情描写 C . 议论描写抒情记叙 D . 抒情描写议论记叙
  • 4. 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 B .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C . 我想念昆明的雨。 D . 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 5. 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B .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C .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D . 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
  • 6. 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 .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 . 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C . 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D .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 7. (2023七下·建昌期末) 下列表达方式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

    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A . 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B . 议论 记叙 抒情 描写 C . 议论 描写 抒情 记叙 D . 抒情 描写 议论 记叙
二、填空题
  • 8. 选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说明 议论 抒情

    1. (1)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 (2)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3. (3)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9. 《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这则寓言共两段,说明每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段意。

    第一段:表达方式是:,段意是:

    第二段:表达方式是:,段意是:

  • 10.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的体裁是。它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用手法给予集中、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语言表达
  • 11. 回顾课文,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区分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

    片段一: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

    片段二: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猫》)

    片段三: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片段四: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济南的冬天》)

四、语段阅读
  • 1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zàng,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玄zàng

    2. (2) 用横线画出语段中的错误观点。
    3. (3) 用“[ ]”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其运用的是的表达方式。
    4. (4) 用波浪线画出语段的事实论据。其运用的是的表达方式。
五、综合题
  • 13. (2023九上·合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shù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造形变化不大。然而,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富shù      足登靴

    2. (2) 文中第四行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正确写法是“”。

    3. (3) 请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缩写(只保留句子主干)。
    4. (4) 文段主要使用了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北宋时期各色人物的服饰特点。
  • 14. 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 (1)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2. (2)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3. (3) 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4. (4)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风啊!
六、文言文阅读
  • 15. (2023九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

    【丙】

    书扇示门人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或异二者之        ②之南都入学舍

    2.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往 往 饘 粥 不 充 日 昃 始 食 遂 大 通 六 经 之 旨 慨 然 有 志 于 天 下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表达方式。
    5. (5) 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6. (6) 从丙诗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七、诗歌鉴赏
  • 16.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春夜闻笛

    [唐]

    吹笛唤春归,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李益(748—829),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②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③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诗人此时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1. (1) 李益在《春夜闻笛》中借 和等意象,抒发了与李白诗中相似的浓厚思乡之情。
    2. (2) 【甲】【乙】两诗表达思乡之情的抒情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诗的三、四两句,作具体分析。
  • 17. 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1) 词中“风骚”原指《》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上阕的表达方式是,下阕则主要是 。
    2. (2) 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 (3) 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 夸张、排比、比喻 B . 夸张、比喻、拟人 C . 比喻、对偶、拟人 D . 比喻、夸张、借代
    4. (4) 作者评价几位帝王,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
    5. (5) 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表达的感情是
八、现代文阅读
  • 18. (2023七上·赵县期中) 现代文阅读

    (一)《春》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二)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①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了一个个芽,惊叫一声。

    ②那些嫩芽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所以不停地犯嘀咕:呀,我是怎样留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

    ③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

    ④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告诉它以后会长成一片葱郁的叶子。这是让它放心呢!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出错,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

    ⑤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路就已经走过去了。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

    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⑦春天就这样来了,一点一滴漫不经心的样子,油菜花也零零星星地开了,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甜畅是不会罢休的。

    ⑧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娆,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蔷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我被淘宝骗了。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

    ⑨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了,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我觉得这对我对它们都同等重要。如果它们活了,对我就是奖赏,就不存在欺骗,而且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

    1. (1) 两段非连续性文字排列在一起进行阅读,请你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
    2. (2) 分别找出两段文字中描写春天颜色的词语,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些颜色。
    3. (3) 《春》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而《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除了描写之外,主要的表达方式还有
    4. (4) 文章(二)结尾作者写到“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期待是什么?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请结合自己实际,写下你的“春天寄语”。
  • 19. (2023八上·江都月考) 新闻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1) 这则消息的“电头”是。“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只填序号),导语部分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写出一个即可)。
    2. (2)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 (3)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填序号)?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 20. (2023八上·莎车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锐不可当;另一方面,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三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A.歼灭 B.消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A.管制 B.控制)江阴要塞,____(A.封锁 B.封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1) 这则消息的“电头”是,其作用是 。 
    2. (2)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3. (3)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②两个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 (4) 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什么? 
    5. (5) 文章第【8】句中“此种情况”指什么? 
  • 21. (2023八下·东洲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用好算法,迈向智能社会

    ①“算法”即算的法则,它起源于数学,指解决某些“类数学”问题规范而完整的方法。中国古代数学有深厚的算法传统,现代逻辑学,特别是数理逻辑,则为算法提供了完善的形式化语言描述。

    ②现代算法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此后计算机性能不断提升,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将人类从重复、机械的繁琐推导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对计算机来说,算法就是处理信息的原理与遵循。理想状态下,算法能够将人的思维过程以形式化的方式输入计算机,使其可以不停地执行命令以实现所设定的目标。

    当前 , 深度学习是各类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把人类思维活动变成算法的奇妙过程,究竟是怎么实现的?深度学习将人的思维过程概括为“接受数据”“总结规律”“形成判断”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人工神经网络结构中的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就像人们看到红灯就停下,绿灯亮了再过马路一样,在深度神经网络中,输入层接收到信号后,会经过处理将其传递给隐藏层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由输出层做出判断。由于面对的问题往往比“红灯停、绿灯行”更复杂,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有很多隐藏层,需要综合分析判断,而这正是深度学习的“深”之所在。“接受数据”“总结规律”“形成判断”这样的加工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深度学习通过算例数据的反复输入和输出层的及时反馈,按照预测误差极小化原则,不断调整神经网络的联结参数,以最终实现对算例数据所含规律和内蕴结构的总结。

    ④深度学习算法最为大众所知的案例,就是围棋“人机大战”。深度学习算法战胜围棋高手的前提,是大量的“自我训练”。从技术上说,其输入信号包括人类围棋顶尖高手的3000万步围棋走法。隐藏层达12个,每一层包含数百万个人工神经元,用来建模棋盘及棋法。“决策网络”负责走棋策略,“价值网络”负责评估态势并预测环境,最后由输出层做出决策判断。隐藏层利用经验数据及自我对弈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这一训练的目的是确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参数)。不少人会问:它怎么找到每一步棋的最优解?答案是“经验”。算法从经验中学习,基于部分经验数据提出一个初始特征,进而得出一个输出结果。然后,利用其他经验数据或自我对弈结果,校验输出结果,不断调整完善,以找到更合适的参数。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深度学习预设了更多参数、对应模型更大,因此训练难度更大,所需要的算例数据也更多。这也是深度学习依赖于大数据的缘由。所以,不少观众感叹:“这盘棋的每一步,也许深度学习算法都已经练过许多次了!”

    ⑤如今,深度学习已经是一个标准化的从大量数据中总结经验、挖掘结构的万能工具,在科学技术、工商管理、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算法将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进入智能社会,算法提供了普遍适用的逻辑过程和运行框架。相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相关科研工作者将继续勇立潮头,探索攀登,让有智慧、有温度的算法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

    1. (1) 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当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2. (2) 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深度学习依赖于大数据的缘由。
    4. (4) 选出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 “算法”起源于物理,其完善的形式化语言描述更有赖于现代数理逻辑。 B .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人类逐渐从繁琐推导和计算中解放出来。 C . 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的隐藏层负责综合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做出判断。 D . 未来,深度学习将在科学技术、工商管理、医疗健康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22. (2023七上·祁阳期中) 比较阅读下列两篇课内散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朱自清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通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簌戴着笑。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

    雨的四季

    刘温秋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1. (1) 两段短文描写的都是春天的雨,其中【甲】文中春雨的特点是 ;【乙】文中春雨的特点是 
    2. (2) 与“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表达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 .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B .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装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看。 C .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D .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3. (3) 多感官描写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下列句子分别是从哪种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请将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通你的眼。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④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4. (4)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 23. (2023八上·前郭尔罗斯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赞》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语体文选》第二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卓然挺立的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璃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注释】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1. (1) 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

      第一次:;第二次:

    2. (2) 请从修辞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

    3. (3) 作者两次见到白杨,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4. (4) 文章以“又见白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