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9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一下·内江开学考)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 )
    A .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 . 壮大地方割据势力 C .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 . 增强皇室的凝聚力
  • 2.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   )
    A . 以法入礼的思想 B . 中央集权的原则 C . 文臣治国的理念 D . 皇权至上的特征
  • 3.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假如你是某博物馆的讲解员,当你为前来参观秦朝展厅的同学讲解如图展品时,你会从哪个角度来阐述(   )

    A . 促进了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B . 体现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管理制度 C . 反映了秦朝的丞相制度,可用于研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D . 体现了秦朝时的冶铸业水平,表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 4. (2023高一上·上饶期末) 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   )
    A . 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 . 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 .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 .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
  • 5. (2023高一上·上饶期末)  “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    )
    A . 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 . 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 . 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 . 陕西西安“西市”遗址
  • 6.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
    A . 监察体制的趋于成熟 B . 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 . 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 . 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 7.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B . 民族交融大为增强,完成封建化过程 C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 8. (2023高一上·济南期末) 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
    A .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 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 .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D . 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 9.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 人。西王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事至今仍在印度尼西亚流传。阅读并分析图文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   )

    ①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宣扬了国威,增加了明朝对外贸易税收

    ③有效防范了倭寇对我国东部沿海的侵扰   ④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明朝以和为贵的理念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 10.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   )
    A .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B . 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 C . 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D . 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
  • 11.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在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 ”这反映了维新派( )
    A . 态度坚决措施彻底 B . 缺乏策略急躁冒进 C . 准备充分斗志昂扬 D . 握有实权雷厉风行
  • 12.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洋药”,规定:“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惟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 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这表明( )
    A . 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 . 清政府有效遏止了白银流失 C . 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 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
  • 13.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20世纪前期,陈独秀曾撰文指出,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在此陈独秀( )
    A . 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 反对无能权贵通过“新政”掌握政权 C . 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 D . 赞扬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14.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开荒种了三亩菜地,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的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当年亲自耕种过的一块菜地。此举主要目的是( )
    A . 增加生产坚持抗日战争 B . 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 . 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 D . 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 15. (2023高一上·上饶期末)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   )
    A . 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 . 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C . 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 . 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 16.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世界银行统计“一带一路”中长期看将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说明该倡议(   )
    A .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B .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C . 推动了地区热点问题的彻底解决 D . 拓宽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帛同缴。

    ——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

    材料二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三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
    4. (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18.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
  • 19.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三、论述题(12分)
  • 20. (2024高一上·湖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