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营军工企业大内迁
原厂名 | 内迁后代名 | 所在地 | 主要产品 |
炮兵技术研究处 | 忠怒林场 | 重庆 | 野战地(设计中)、轻榴弹炮(设计中)、小口径炮弹 |
广东第二兵工厂 | 务实林场 | 重庆 | 反坦克炮(待出品).炮弹 |
金陵兵工厂 | 宁和号 | 重庆 | 步枪、机枪、迫击地。迫击地弹 |
金陵兵工厂(分厂) | 宁和号(分号) | 昆明 | 迫击炮,迫击炮弹 |
合川地厂 | 无量林场 | 昆明 | 山炮.炮弹(待出品) |
宋代出版的各类农书数量统计表
分类 | 数量 | 占宋代农书比例 |
农业通论 | 13 | 9.22% |
农业气象 | 1 | 0.71% |
耕作、工具、水利 | 2 | 1.42% |
粮食作物 | 2 | 1.42% |
经济作物 | 24 | 17.02% |
观赏性作物(花、果、竹) | 55 | 39.01% |
蔬策及野菜 | 4 | 2.84% |
虫害防治 | 1 | 0.71% |
蚕桑 | 2 | 1.42% |
畜牧.兽医 | 29 | 20.57% |
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的政令 | 8 | 5,67% |
材料 著名学者耿云志先生指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是由基本封闭的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封建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与民主自由法治相结合的近代文化。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开放文化观念、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加速了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其后半个世纪在徘徊中进步。这百余年的经历,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性的飞跃。在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学习与了解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充满信心。
——摘编自裘士京、薛来《中西文化差异与观念变化——近代文化转型中的进步》
结合材料,选取中国近现代史整体或某一时期对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他说:“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对此,利文斯顿表示:“奴隶贸易把商人推入的地区,基督教的爱,难道就不能把传教士带到那里!”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戡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
《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一位记者对其评价道:“欧洲一直听说南部非洲是燃烧的孤独、荒凉、贫瘠、被毒风加热、有蛇出没,只有少数分散的部落和不可测量的野蛮人漫游……但是利文斯顿博士发现自己在一个高地国家,到处都是果树,有丰富的树荫,由完美的河流网络浇灌。”同年12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为他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计划,支持他努力结束赞比亚的奴隶贸易,并承诺通过基督教和商业开放该地区。
——据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整理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为何会引发英国社会广泛的关注,并谈谈利文斯顿非洲探险的认识。
材料 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