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 )
    A . 手工制作先进 B . 文化双向互动 C . 经济繁荣发达 D . 礼乐制度完善
  • 2. 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说,“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赏贤罚暴,勿有亲戚之所阿”。这位思想家是( )
    A . 老子 B . 孟子 C . 墨子 D . 荀子
  • 3. 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 . 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B . 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C . 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D .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 4. (2023高一上·温州期中) 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礼遇亦隆, 由此常有君相间的冲突。汉初的丞相虽多深自贬抑,以缓和君臣关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对此,汉武帝亲政后( )
    A . 划分 13 个州部 B . 颁布“推恩令 ” C . 增强尚书台作用 D . 设立“ 中朝 ”
  • 5. 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 . 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 B . 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 . 手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D .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 )
    A .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 . 胡言夷语成为主流 C . 文化冲突空前加剧 D . 汉文化走向了衰落
  • 7. 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 . 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 . 有利于中央集权 C . 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 . 加剧了阶级矛盾
  • 8.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并且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 )
    A .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 实现了公平竞争 C . 加剧了阶层固化 D . 完善了考试程序
  • 9. 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税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 )
    A . 促进了赋税形式的转型 B . 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 C . 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10.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说明唐朝( )
    A . 政府重视体育运动 B . 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 . 开放与兼容的氛围 D . 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 11. 下表所示为宋代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出身

    人数/人

    文官

    54

    武将

    18

    太监

    1

    A . 宗法观念的彻底消亡 B . 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C . 科举制弊端日益凸显 D . 官员选拔制度的成熟
  • 12. 有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措施评价道:“复于丰熟以中价收籴(收购粮食),谷贱则官籴,不至伤农,饥歉则纳钱,民以为便。本钱岁增,兵食有余。”这里评价的王安石变法措施( )
    A .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B . 达到了强兵的目的 C . 解决了北宋财政困难局面 D . 增加了农业的产量
  • 13. 元朝在地方上实施行省制度,规定行省品秩为从一品,比中书省低一级,同时要求行省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规定旨在( )
    A . 减轻财政负担 B . 强化中央集权 C . 改革中央官制 D . 缓和民族矛盾
  • 14. 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 . 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 . 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 . 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 . 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 15. 宋代的城市里活跃着许多说书人。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主要以白话写成,穿插一些古典诗词,语言生动,且多以手工业者、市井商人等为主角。这反映了宋代( )
    A . 城市世俗生活繁荣 B . 市民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 . 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D . 话本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 16. 清朝前期,在东北、蒙古高原和新疆都实行了军府制,但不同地区内容并不相同。根据西藏和西南政治、历史、民族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和改士归流来加强对两地的统治。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
    A .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 促成了各地的协调发展 C . 扭转了边疆混乱局面 D . 尊重了当地的社会现实
  • 17. 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A . 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 B . 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 . 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 . 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 18. “闯关东”“走西口”“下台湾”是18世纪中国经济史上特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一段苦难与艰难的历程,是一段血汗与泪水交织的历史回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 . 人身依附关系的日益强化 B . 人口数量的持续膨胀 C . 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 D . 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 19. 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城市的租界建立的概况

    时间

    地点

    概况

    1845年

    上海

    划定洋泾浜以北、李篆场以南、黄浦江以西地段为英租界,占地830亩

    1860年

    天津

    将天津迤南紫竹林至上下园地方划为英租界,占地429亩

    1861年

    广州

    在沙面岛东部建立法租界,占地66亩

    1861年

    汉口

    划夏口镇(即汉口镇)下街尾杨林口上下地区为英租界,占地458亩

    1863年

    上海

    臼潦沟起,沿苏州至黄浦江,过杨树浦地段,划为美租界占地7865亩

    据此可知( )

    A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 英国一直是列强侵华的核心力量 C . 列强开启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沿海地区是列强主要资本输出地
  •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时的外国人对中国兴起的这股潮流感到吃惊、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小官员全部行动起来了”。“这股潮流”最可能是( )
    A . 开眼看世界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预备立宪
  • 21. 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截至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B . 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削弱 C . 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D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22.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 . 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说明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C . 说明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D . 严重削弱了列强在华势力
  • 23. (2023高一上·泰安月考) 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旨在(   )
    A . 实现君主立宪目标 B . 限制袁世凯专权 C . 结束清朝封建帝制 D . 确立总统共和制
  • 24.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对外宣言书》中提到,“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没有解决中华民族独立问题 B .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 . 具有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D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5.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下面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 . 技术进步 B . 制度变革 C . 思想启蒙 D . 国家富强
  • 26. 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C . 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 D . 主张与国民党开展合作
  • 27. (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成果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 B . 革命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 C .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 .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 28. 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 . 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 . 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C . 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探索 D .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 29. 下表是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所占百分比统计表,这反映了东北地区( )

    A .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 . 经济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C . 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D . 成为“以战养战”基地
  • 30.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使日、伪军的兵力深陷在敌后战场上。用毛泽东的话说:“敌人原欲摧毁敌后战场,再攻正面战场,但是不可能了,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个战场在肩上。”这反映出( )
    A . 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 . 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 C .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 .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31.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们专程来到延安,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下面关于“延安的峥嵘岁月”表述正确的是( )
    A .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 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 .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 .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32.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与“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 . 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C . 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D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33. 1950年,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该条例( )
    A . 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 B .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 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D .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 34. 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
    A . 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 . 孕育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C . 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 D . 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 35.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得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 .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B .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C .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第36题18分,第37题12分,共30分。)
  • 36.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体育运动,古代和近代的体育运动及相关思想对当今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首先讲究的就是礼仪。《论语》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体育运动在当时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

    ——摘编自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二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其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律海涛《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其意义。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体育思想的时代特色并分析其原因。
  •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年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