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78年 | 70.5% | 17.3% | 12.2% |
2017年 | 27.0% | 28.1% | 44.9% |
材料一
古人认为“天命靡常 ”,王朝更替是天命转移的结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周武王指责商纣“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 广造宫室,以肆行幸 ”,结果“人力不堪,相聚为贼 ”。明太祖评论汉唐之亡说:“汉亡于外戚、奄寺,唐亡于藩镇、戎狄 ”。
——摘编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材料二
《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 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成 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
——摘自李立峰《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材料三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典故来自于 1945 年 7 月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 ”,其形象 地概括了古今中外众多政权最终难以避免垮台的宿命,对我们党来说也是一道难题。面对黄 炎培的疑问,毛泽东给出了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王高贺《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新答案》
材料四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 议》,将“ 坚持自我革命 ”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历史经验之一。一面依靠人民 监督的外在力量,一面依靠内在的反省和纠正的能力与机制。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摘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材料一
二战后,印度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进入 50 年代,赫鲁晓夫主张与美国在各个领 域展开“和平竞赛 ”,以制度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亚非拉作为“ 中间地带 ”成为重点争夺对 象。1955 年之后,苏联为印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与技术援助,印度成为苏联在亚洲给予经济援助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等
材料二
苏联这种不同以往的大幅度对外援助活动被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视为“经 济攻势 ”,亦引起美国政府的警觉。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 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美国政府对印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使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
——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华东《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攻势与美国的反应(1953-1961 年)》
材料三
右图为“ 中国、印度的人
均 GDP 表 ”。
20世纪50 年代一次国际会 议上,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周恩 来总理说,我们两国有许多相
同的地方,我们能否比试一下,
中国、印度的人均 GDP 表
| 按 2003 年市场汇率计算 |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 ||
1970 年 | 1998 年 | 1995 年 | 1998 年 | |
中国 | 114 | 750 | 2920 | 3220 |
印度 | 97 | 430 | 1400 | 1700 |
看谁干得好。周恩来表示同意。
——摘编自高斌《中印两国经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现代化相对于中国的优势。
材料:
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文明古国,减灾科技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来发展。根据减灾技术应 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减灾科技划分为农业减灾技术、工程减灾技术和生物减灾技术三个方面。
农业减灾技术主要有土壤耕作技术与土地利用、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耕作制度与地力恢复以及抗灾作物选育、 引进和推广等。
工程减灾技术即水利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捍海工程和治河工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国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历史时期水旱灾害也极其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旱灾害。
蝗灾也是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生物减灾技术主要是针对蝗虫等病虫害的应对措施。徐 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蝗灾危害性不亚于水旱灾害,也分析了蝗灾与水旱灾害的不同之处。蝗灾防治具有成灾面积大、便捷防控和广泛参与的特点。因此,生物减灾措施必不可少。
——摘编自卜风贤《灾害知识的历史建构及其书写体系》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引以自豪的中国“灾害治理 ”事件。(要求:事件清晰,体现自豪理
由,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材料一
中国到了汉王朝,华夏民族已经在中原大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古代中国占绝对 优势的主体民族。汉王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早已形成了很强的共同体认同感,共享着相同的历 史、信仰、语言与文化。中国的汉王朝灭亡只是政权的灭亡,而大一统的中国却一直存在并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世界大国。
材料二
罗马帝国是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征服体系。这个体系由亚平宁半岛上的以罗马为核心的 城邦国家与 45 个行省共同组成。罗马行省(跟中国元代形成的行省概念完全不同)是罗马 在意大利半岛之外所征服和控制的地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五千多万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 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国家。罗马帝国虽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但灭亡后再也没有能够复兴,欧洲从此进入小国林立的发展模式。
——上述材料摘编自寒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后世命运为何迥异?》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 ”的共同之处。
有学者认为,是否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是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后世命运差别巨大的根本原因。你是否同意学者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