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鹤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

更新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右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A . 大汶口文化 B . 河姆渡文化 C . 龙山文化 D . 仰韶文化
  • 2. (2023·) 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八故",一曰征(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四曰谋(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七曰雨(降雨与否)、八曰瘳(病愈与否)。这反映出( )
    A . 殷周之际社会动荡 B . 天命观念遭到质疑 C . 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 D . 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
  • 3. 《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北京西南的琉璃河发现一处西周遗址,其中一座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揭示,墓主“克”是燕国国君。由此可知( )
    A . 《史记》所载史事需经考古证明 B . 周的政治势力已达到今北京一带 C . 周朝的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D . 周天子对北燕地区实施直接管理
  • 4.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宋国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 宋国成为晋楚附庸 B . 战争严守礼制规范 C . 楚国实力相对强大 D . 战争助推秩序重建
  • 5. 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养员、牛长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 推动农业发展 B . 加强思想控制 C . 抑制土地兼并 D . 确立中央集权
  • 6.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    )
    A . 社会和谐 B . 天下大同 C . 亲亲尊尊 D . 以民为本
  • 7. 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 )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

    计户授田

    以户纳税

    丁徭更役

    编户什伍

    乡里制度

    郡县制度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A . 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 . 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 . 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 . 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
  • 8. 汉代,文帝景帝时期大力推行“马复令”,规定:家中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家庭三人的赋税或者徭役,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理马政的机构。于是民间养马的数量大大增加。据此可推知,马复令的推行( )
    A .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 . 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 . 促进了农耕动力的变革 D . 准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 9.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故周王序得其道,千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其观点实质上是( )
    A . 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制 B . 主张以道治国,反对以法治国 C . 认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D . 认为君主制是秦亡的根源
  • 10. (2023高二下·南阳月考) 《后汉书》记载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事迹,如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打官司,总是“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这类地方长官为数不少。这说明(   ) 
    A . 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 . 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东汉开启 C . 东汉基层社会实现了长治久安 D . 儒家思想影响官员的为官意识
  • 11. (2024·绍兴一模)  对于西晋以来的“五胡内迁”,有学者指出:“五胡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该学者认为,“五胡内迁”( )
    A . 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B . 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C .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 D . 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 12. 图1为唐初十道划分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道的划分( )

    图1

    A . 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础 B . 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C . 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 . 反映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 13.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召集御史,责备他们弹劾不禀告长官就是失礼。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 .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 社会等级秩序瓦解 C . 官僚内斗现象严重 D . 监察官员权力扩大
  • 14.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据此可知,该制度实施( )
    A . 维护了大一统的社会秩序 B . 使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 导致了“三冗两积”局面 D . 有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 15. 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喉舌之任”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 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 B . 三省制度日渐完善 C . 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 D . 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 16. (2022高一上·义乌月考)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修并颁行的药典是(   )
    A . 《神农本草经》 B . 《千金方》 C . 《唐本草》 D . 《本草纲目》
  • 17.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北方农民“常在桑田中间用锄耕地,密植绿豆、小豆等作物”,既收获了豆类又“润泽益桑”。据此可知,当时北方地区(    )
    A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B . 农民普遍缺少耕牛 C . 农作技术已较成熟 D . 轮作农业开始出现
  • 18. 图2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图2

    A . 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一转运司 B . 路—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 C . 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 D . 省一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 19. 下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握东南六路财务,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彼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 . 全力裁减开支 B . 重视改善吏治 C . 推行重农抑商 D . 重在增加赋税
  • 20. (2023·广州一模)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
    A . 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 . 强化权力的制衡 C . 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 . 重视前朝的经验
  • 21. (2022高三上·大连月考) 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
    A . 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 . 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 . 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D . 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 22. 元朝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据此可知,元朝对边疆的管理( )
    A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传统 B . 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 C . 意在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D . 避免了边疆少数民族发生叛乱
  • 23. 北宋时期,河北和西北边境驻军用粮多仰赖和籴(政府以现钱收购粮食),“比岁以来,三路人中粮草,度支给还价钱,常至一千万贯上下”;东南地区也有和籴现象,如“浙江诸路岁籴米六百万石”。南宋则更是“恃和籴以足糗粮”。宋朝的这一现象( )
    A . 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有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D . 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24. 据《中国科学史话》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下列四幅柱状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代)的科举状元籍贯部分统计。与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一致的是( )

    图3

    A . ②④③① B . ④①②③ C . ②④①③ D . ④③②①
  • 25. 宋代涌现出一批驰名商标,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开封也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如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史家瓠羹等等。两宋时期,这种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这反映了宋代商业( )
    A . 经营方式多元化 B . 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 . 竞争意识的增强 D .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26. 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 )
    A . 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B . 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 C . 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 . 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 27. 明朝弘治时期,户部主事卢锦曾说:“自今凡御内朝批本及一切政事,必敕内阁及该科都给事中,该衙门官同至御前面议可否,裁自圣心行之。盖必有学士,则内臣不得以自专;有都给事中,则学士、内臣不得以声势相倚。”这反映出,明代( )
    A . 依靠行政制约机制维护皇权 B . 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 C . 提高了行政中枢的决策效率 D .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28. (2023高三上·海淀期中) 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9. 清朝收缴土司的印敕,设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流官管理,逐步推行戍兵、编查户口、立保甲、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这些举措( )
    A .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 加强了民族管理 C . 增加了民众负担 D . 阻碍了社会进步
  • 30. (2023·辽宁三模) 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   )
    A . 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 . 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 . 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 . 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 31. 制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

    内容摘编

    考试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应举人资格

    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宋代潘彦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4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社会呈现平民化趋势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经济有哪些新现象,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