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英镑 | 美元 |
1940年 | 68.9% | 27.9% |
1950 年 | 57.3% | 32.6% |
1960 年 | 35.1% | 61.7% |
1970 年 | 10.3% | 84.8% |
—数据源自 James Eagle公司
材料一:汉唐时期学校的德性教化思想,自陆贾倡导以教化为本,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后至唐朝走向体系化。陆贾提倡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要求学生“口诵圣人之言,身学圣人之行”。董仲舒主张以“六经”培养德性,国学和乡学都应传授学生儒家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在韩愈看来,教师的任务是传授“修己安人”之道、承续儒家道统。然而,由于汉唐时期学校规模有限,加之玄学思想的挑战,德性教化思想并未得到全面推行。
——李志明《宋代学校课程的德性教化研究》
材料二:明太祖把法律看做“防民之具、辅治之术”,命人制定《大明律》,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并宣布该法为祖宗成法,“一字不可改易”。作为补充,朱元璋亲自编订《大诰》四编,其中汇编了以酷刑惩治官民过犯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此外,他还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在乡里则由塾师教授《大诰》,每于乡村节日聚会之处,派专人讲授。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7卷)》
材料:
1912年9月 | 中华书局出版 | 《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 | 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位,其他各族,更起迭仆,与汉族互有关系者,日苗族、日通古斯族(满族)、曰蒙古族、曰土耳其族(回族)、曰西藏族。 |
1923年9月 | 商务印书馆出版 | 《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 | 构成中国历史的民族,是华、苗、东胡、蒙古、突厥、藏、韩七族。七族之中,华族是主要分子。把“中华民族”简称为“华族”或“中华族”,用来指称“汉族”。 |
1940年 | 国民政府第三次修订 | 《修正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 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及其原因,以激化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 |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一:1973年前后六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均百分率)
国别 | 1950~1973年期间 | 1973~1997年期间 |
美国 | 3.8 | 2.5 |
英国 | 3.0 | 1.8 |
德国 | 6.0 | 2.1 |
法国 | 5.0 | 2.1 |
意大利 | 5.6 | 2.4 |
日本 | 9.2 | 3.3 |
——夏庆宇《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嬗变及理论启示》
材料二:在经历了长期繁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战后“黄金年代”的衰退期。对于战后“黄金年代”的终结和1973~1975年危机的成因,利润挤压论认为伴随生产率增长的减速,实际工资爆炸性的增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显著下降,从而导致经济疲弱。
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的关系:1964~1973年
|
| 年均生产率增长(1) | 年均工资增长(2) | 差距(1)~(2) |
美国 | 1964~68年 | 2.4 | 2.5 | -0.1 |
1969~73年 | 1.0 | 2.0 | -1.0 | |
欧洲 | 1964~68年 | 4.5 | 4.3 | +0.2 |
1969~73年 | 4.2 | 5.0 | -0.8 | |
日本 | 1964~68年 | 8.7 | 7.6 | +1.1 |
1969~73年 | 7.8 | 10.6 | -2.8 |
——摘编自孟捷《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材料一:第三次科技革命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器,三大前沿科学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几乎都是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大亮点。苏美两国你追我赶,竞相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空间活动开始由近地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摘编自檀有志《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革的深层关联与演变轨迹》
材料二:数字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卫星或光纤传输等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和信息大量且快速的传输,从而提高了企业间信息的匹配效率,减少了货物流转的时间,也为跨境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新的机会。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其中存在的数据安全、跨境监管等难题。
——张如庆、陆健美《数字经济与贸易便利化:理论与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