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6-05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2024七上·期末) 炎帝和黄帝生活时代大约在( )
    A . 距今四五千年 B . 距今五六千年 C . 距今六七千年 D . 距今七八千年
  • 2. (2024七上·期末) 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厉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 . 隋炀帝 B . 汉武帝 C . 唐太宗 D . 唐玄宗
  • 3. (2024九下·凉州模拟) 下列体现唐代“民族和睦”的是( )
    A . 遣唐使 B . 文成公主入藏 C . 昭君出塞 D . 玄奘西行
  • 4. (2024七下·襄州月考) 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到:“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的是(  )
    A . 盘庚迁殷 B . 开元盛世 C . 安史之乱 D . 黄巾起义
  • 5. (2024七上·期末) 2017年5月14日上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西到达西亚,最远到达欧洲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2024七上·期末)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属于他们巩固统一的共同点是(   )
    A . 建立皇帝制度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 7. (2024七上·期末)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 ①③④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④
  • 8. (2024七上·期末) 王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下面三则资料做课件 ①桂陵之战②马陵之战③长平之战。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王老师的课件内容应属( )
    A . 西周兴亡 B . 春秋争霸 C . 战国称雄 D . 商鞅变法
  • 9. (2024七上·期末)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其时间换算为世纪纪年法,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
    A . 公元前3世纪初 B . 公元前3世纪末 C . 公元前2世纪初 D . 公元前2世纪末
  • 10. (2023七上·磐石期末)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 长平之战    B . 楚汉之争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 11. (2024七上·期末)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 .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 .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 . 皇帝昏庸无能 D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 12. (2024七上·期末)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 . 八王之乱 B . 七国之乱 C . 牧野之战 D . 国人暴动
  • 13. (2024七上·期末) 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两方军队在淝水激战,最后东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下列成语出自此次战役的是( )
    A .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 B . 纸上谈兵、朝秦暮楚 C .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D .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 14. (2024七上·期末) 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人物设置了如图中的“国际数学节”(3月14日)。这位人物是( )

    A . 张仲景 B . 祖冲之 C . 顾恺之 D . 钟繇
  • 15. (2024七上·期末) 在历史学习中,有同学列出“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苻坚任用王猛”等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动荡与分裂的时代 D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6题10分,17题共30分)
  • 16. (2024七上·期末)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如何管理国家、维护统一,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 (1) 材料一中的“新皇帝”是谁?他在“若干行政区”实行什么制度加强管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该皇帝在经济、文化方面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4.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认识?
  • 17. (2024七上·期末)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并概括指出商鞅执法的特点。
    2. (2) 材料二提及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 18. (2024七上·期末) 中华民族从分散孤立到联结交融,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朝政权征服大宛之后,西域诸国与之建立了臣服关系,(西)汉朝政权也逐渐开始了对西域各族的管辖和治理,并形成诸多创新措施……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成为后世效仿传承的范式。

    ——郑言午《汉朝政权对西域民族地区的革故鼎新》

    材料二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对西域的管理机构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反映了江东地区什么经济景象并分析其出现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在“移风易俗”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民族与国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