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人际关系织成了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或血缘、或地缘、或姻亲,人与人多多少少会有蛛丝马迹的关联,要么沾亲带故,要么非亲即故,因彼此熟悉,就彼此关照,大家可以通过“熟人”织就的网络,沟通关系、打通关节、解困排忧,同时也可以寻找捷径、超越规则、营私舞弊,甚至徇情枉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难办的事,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打通“关系”,这样的思维“惯性”几乎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子女入托入学、求职就业,甚至到求医看病等等,有“熟人”不仅可以优先,还可以优惠。有人把“熟人社会”也称为“关系社会”“后门社会”,很多习而不察的“潜规则”,便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人们一方面痛恨各种关系带来的权力寻租,一方面又渴求,甚至“窃喜”自己也拥有各种各样的“熟人”脉络。究其根源,“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是“人治”超越“法治”,人们办事多凭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的深浅程度,因“熟悉”而模糊了责、权、利的界线,在公共事务中公权私用、任人唯亲、特权寻租、徇私舞弊也就见怪不怪。在现实生活中,越封闭的区域“熟人社会”的特征越为明显。比如在一个县城,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互“认识”,遇到“麻烦”,总能拐弯抹角地找到“关系”,同乡、同学、同事、战友、邻居、姻亲,或者是一起开过会、吃过饭、散过步,抬头不见低头见,于是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超越规则、办成事情也就顺理成章。

    “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大大弱化了“法治”的功能,它以“关系”代替“规则”,以“熟人”的情面代替了法律的威严,使得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在“人情”的左右中常常倾斜。特别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将亲情、交情、友情这些温情脉脉的手段移植到公共权力的行使中来,淡化了竞争激励,引发了腐败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因此,“熟人社会”的过分发育,是对社会秩序的瓦解,使市场公平竞争被摧残,让法制社会被腐蚀。

    在当下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呼吁,要尽快实现“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随着“熟人社会”的消褪,我们常常会有几分怅惘,回忆与怀念“熟人社会”的那种邻里温情,焦虑“陌生人社会”的互不信任。诸如家长会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大街上陌生人倒下不要扶”;幼儿园的老师会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社区会提醒:“陌生人搭讪别轻易理睬”等等。“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冷落了人间真情,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大家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又不断抱怨人性的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人人自危,提醒亲朋好友少管闲事。这样一种纠结的社会心态提示我们,当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时候,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构建“法治社会”。

    一个国家的法制,是这个国家道德风尚发展方向的强制性保障,也是规范和引导这个国家公民的社会道德基础,要瓦解盘根错节的“熟人社会”,最重要的措施是在整个社会营造浓厚的法制文化,培育全社会的规则意识,为“法治”开辟越来越多的空间,让人们适应“陌生人社会”中的法制化生存,让有效运行的社会规则排斥人情纠葛、人情垄断、徇私舞弊,摒弃拉关系、走后门等繁琐环节,给整个社会提供法治保障,让人们都在法治的环境下工作与生活,消除人们美慕、寻求、构建“熟人社会”的惯性心理。

    当然,“法治社会”不是简单的“陌生人社会”,它并不必然伴随冷漠无情,更不排斥人间真情。如果说在“熟人社会”.人们更多地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通过关系互帮互助,而“法治社会”则凭借“法制”的中立、公正、权威承载社会成员之间最广泛的信任,让人人生活得幸福、安全而有尊严。我们既要发挥传统文化中德性自律的优势,又要积极推进依法行事的自觉,真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张永谊《从“熟人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革命、政权建设、市场化等现代化冲击的当代中国农村,早已不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村民之间难以知根知底了,农民开始“迎法下乡”了。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农村正在迈向一个“新乡土中国”。

    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变。这种巨变不仅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之变,而且体现为社会结构之变、农民价值之变。农民价值之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性变化。不理解农民价值的变化,就无法理解农村巨变的实质。农民价值发生变化,意味着农民有了新的人生意义和归属。在许多地区,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村庄的归属感正在减弱。农民的“主体性”正在丧失。农民不仅“身体不在村”,而且“人心不在村”。村庄还缺乏一套能为村民所共享和遵循的公共规则。村庄社会关联日渐松散,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村庄公共性日趋消弭。

    此时,村庄已经不再是农民知根知底、互帮互助的“熟人社会”,而是转变为“半熟人社会”,甚至是“无主体熟人社会”。人们的行为正越来越少地遵循乡土逻辑,而越来越多地拥抱市场逻辑。

    (摘编自“中国小康网”《<陌生的熟人〉:“去熟人社会”的特征和逻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难办的事情,便会想通过亲朋好友打通“关系”,这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几乎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B . 熟人社会中,有很多习而不察的“潜规则”,容易滋生腐败,人们痛恨各种关系带来的权力寻租和各种各样的人脉关系。 C . 陌生社会冷落了人间真情,增添人们互不信任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矛盾心理:处处提防“陌生人”的同时又抱怨人性冷漠。 D . 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民离开了乡村,人不在村里,人心也不在村里,这使得熟人社会关联日渐松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这种传统社会现象,其人际关系是依靠血缘、地缘、姻亲等织成的一张张庞大复杂的关系网。 B . “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是“人治”超越“法治”,办事多凭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感情的深浅,但这样的运行规则存在明显的弊端。 C . “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弱化了“法治”的功能,用“关系”代替“规则”,使社会秩序被瓦解、市场公平竞争被摧残、法制社会被腐蚀。 D . “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发生巨变;由越来越少地遵循乡土逻辑到越来越多地拥抱市场逻辑。
    3. (3)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材料中所说的“陌生人社会”现象的一项是 ( )
      A . 因为和陌生人交往短暂,没有“积怨”和刻板印象,而且对方也不会和你的利益有牵扯,所以心态更轻松。 B . 大多数中国人特别重视“人际关系”,为了找出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动用亲戚朋友一起发力。 C . 熟人社会里的人际行为事实上是一种社会交易行为,个体通过认、拉、套关系获取社会资源,并以“回报”作为人情法则的基础。 D . 如果生活中各行各业有你认识的,你会发现找他们办事更加容易,有时候一个电话,就能办成事情。
    4. (4) 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从“熟人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2. (2024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 黑 夜

    杨 朔

    火轮般大的太阳沉落后,暮色苍苍茫茫地袭来,李排长的心境却相反地晴朗起来。他不再担心敌人的侵扰。过河的事,庆爷爷一手包揽,预先便把事情铺排妥当。不走桥,而用船渡。但想安全地突过这道封锁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走漏一些儿消息,敌人决不肯轻轻地放过。

    李排长从腰里掏出粮票草票等,要算还这一天人马的吃食费用。庆爷爷推开他的手,再三地拒绝。李排长霍然醒悟了:这是敌区,如何能用粮票,便要付钱。老头子笑道:“嘿,你想错啦!咱们照样缴公粮,连据点还有人甘心情愿偷着送呢。咱是想:同志们轻易不来一趟,吃点饭还不是应该的。”结果,李排长还是把粮票等付清了。

    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生长在大地胸膛上的人类却在展开保卫土地的活动。庆爷爷一定要亲身送他们渡河。李排长以为他的年纪高,深夜露水很重,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他。老人更加不肯。庆爷爷惯常倚老卖老,但假若旁人说他老时,他可决不服气。他会握紧拳头,伸直强壮的右胳膊,瞪着眼说:“别瞧咱老,五六十斤的小伙子叫他坠着打提溜,还不算事!”

    渡河的地方离据点仅仅十来里路,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有人很响地拍着大腿。

    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敌人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不怕,鬼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

    滏阳河平静地流着,很黑,很深,水面闪着一层油光。两岸十分静悄,只听见各色各样的虫叫。

    庆爷爷走近一个汉子,小声问:“船还没有来么?”这时,下游响起缓缓的水声,河面推过来纤细的波纹。不久,一只小船轻飘飘地傍岸泊下。

    船小,所以只能渡人。庆爷爷用商量的口气对李排长说:“牲口圈好卸下鞍子,叫他们给拉过去。”骑兵脱离鞍子,就像海螺跑出甲壳,失去机动的能力。但又没有更完善的办法,只好冒险。李排长叮嘱每个人要携带着自己的一套马具过河,不许杂乱地堆在一起。这样,即使情况突然转变,急切间还可以备马,不至于乱成一团。李排长动手解马肚带时,警惕地朝据点望了几眼。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亮晶晶地穿过漆黑的大野,窥探这边的动作。

    马生来便识水性,一个个在浪花里摇动着身子,农民就全爬上马背,低声吆喝着,一同凫到对岸。骑兵各抱着鞍鞯,争着上船。先摆过五六个去,李排长和杨香武全等第二批再渡。庆爷爷打着一盏灯走来,轻声地咳嗽着,一面亲热地说:

    “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李排长从心里感激地说:“就是太麻烦你老人家啦!”小船摆过来,第二批人也渡过河去。一袋烟的工夫,这支骑兵便重新备好马,坐上马背。李排长转过头,望见庆爷爷还站在河对岸,不知对农民指挥着什么。古铜色的脸膛,花白头发,依稀地映着灯光,显出的不是老迈的神情,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气概。李排长用两腿把马一夹,领着头跑起来,急急地要脱离这危险的境地。他们跑出将近二里路,后边忽然传来爆炸的声响。

    杨香武低声嘲笑道:“敌人出击了不成!马后炮,吓唬谁,横竖追不上我啦。”李排长用缰绳鞭着马,更紧地催促马奔跑。马便放开腿,领着后边的马群,一阵风似的驰向茫茫的黑夜。北极星正挂在他们的对面。

    半个月后,这队人完成任务,果然转回来了。他们平安地偷过那座离据点极近的板桥,赶到庆爷爷庄上时,约莫将近半夜。李排长决定在这里歇息一刻,喝点水,然后再走。他们不费事地叫开栅栏门,把马拴在街上,一齐走进村公所。上宿的农民都起来,对待老朋友似的招呼他们,但是精神带着点不自然。

    杨香武一只脚踏着凳子,两手玩弄着他惯用的柳条鞭子,眨着眼问:“庆爷爷哪儿去啦?”

    一个农民苦涩地答:“死啦!”又补充道:“都怪咱们太大意,河边的灯点的明晃晃的,人家用千里眼照一照,什么东西看不见?”

    全场的人都哀默着,说不出话。桌上,洋油灯的灯苗颤动起来,光亮一时变得很暗淡。灯影里,老人的形象似乎又出现了:古铜色的脸膛,满顶花白头发。

    带着这个形象,当骑兵们再投向漆黑无边的夜色时,每人都具有一种新的力量。这力量刺激他们,使他们急切想撕破夜色,把头高举到天外,从那里,他们可以看见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节选自《三千里江山》,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庆爷爷将过河的事情安排妥当,但仍走漏了消息,引发了李排长内心的担忧。 B . “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在这样一个静谧的黑夜,渡河行动悄然开始。 C . 船小、距离敌人据点很近等都是渡河时的不利因素,凸显这次行动的危险。 D . “一个农民苦涩地答”中的“苦涩”,包含了对庆爷爷牺牲的悲伤、愧疚,以及对敌人的愤怒。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太阳沉落”“暮色苍苍茫茫”与李排长“晴朗起来”的心境形成对比,体现李排长对这次渡河行动取得成功有一定的信心。 B . “隐隐的灯火”就像“狡猾的魔眼”,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敌人对河面的窥视,暗含李排长对敌人强烈的憎恶之情。 C . “撕破夜色”化无形为有形,“新的力量”就是李排长和战士们想为庆爷爷报仇的激愤心情,刺激他们冲破黑暗,迎接新世界, D . 文中多处为结尾部分庆爷爷的牺牲埋下伏笔,如“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后边忽然传来爆炸的声响”。
    3. (3) 文章是如何塑造庆爷爷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人民文学》曾指出,杨朔小说《三千里江山》“主要的特点便是它在艺术上的真实”。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苦斋

    刘 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鳄皆苍石,岸外而白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林、亭历、苦参、鉤天之草,地黄、游冬、蒇、芭之菜,楮、栎、草斗之实,梏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 , 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横荼亦苦于常荼。其溲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滞密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密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释以藏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 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藿,虽欲效野夫贱隶,蹋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释】①处:处州府。②寇:低洼的地方。③陨篝:脱落的笋壳。④薮:种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其中A多斑文B小鱼C状D如吹沙E味苦F而微辛G食之H可以清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阐述某些观点,抒发情怀抱负。 B . “野蜂巢其间”与“间则蹑屐登崖”两句中“间”的含义相同。 C . “必先苦其心志”中“苦”的用法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侣”的用法不同。 D . “吾闻井以甘竭”与“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茅草盖成的苦斋有十二间房屋,坐落在匡山的顶上,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 B . 匡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 C . 匡山的瀑布从石缝间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 D . 章溢先生认为富贵子弟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进食精美的食品,也是一种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5. (5) 作者最后说“闻而悟之”,作者悟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2024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寒 夜

    杜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 夜 作

    揭侯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一、二句写诗人与友人一起围坐炉前,煮茶饮酒,火炉上炭火正红,热水沸腾。 B . 杜诗三、四句融情于景,诗人觉得见惯了的月色较平常不一样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C . 揭诗一、二句描绘了寒夜里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月色下草木湿润的景色。 D . 揭诗“时闻”一句以声写静,写诗人听见枯叶落地的声音,更突显了夜晚的宁静。
    2. (2) 两首诗都叙写了在寒夜里发生的事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5. (2024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通过赤城山和五岳侧面展现天姥山高大的句子是“”。
    2. (2) 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3. (3) 荀子《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海到底有多深……近年来,一些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授科普知识,广受好评。

    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带火了年轻人对科学的热爱。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把科学知识讲得①_,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他们以和蔼可亲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大批粉丝。

    科普是一门大学问。与教授科研领域学生相比,为大众做科普,需要②____,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简单明白。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产生③_的效果,何必大费周章。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 (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豆豆委屈地说:“这……这不是……不是我打碎的。” B . 果园里有桃树、梨树、杏树、枇杷树……真的是种类齐全。 C . “你、你胡说……”他说着说着,突然一阵咳嗽,中断了说话。 D .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4高一下·本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季天气干燥,很多人都会出现口腔溃疡。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口腔溃疡并非不会给人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它所带来的不适却十分恼火。在坊间流传着很多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其中“喝点酒给溃疡消消毒”“撒点盐巴”等方法广为流传。事实上,① 。酒精可能会刺激损伤的溃疡面,加重充血、水肿及疼痛感;撒盐巴也会对溃疡面造成刺激和局部脱水,不但会加重疼痛,也不利于创面愈合。 ② , 用浓度较低的淡盐水漱口,这样既可以对溃疡面起清洁保护作用,又促进创面的愈合。

    很多人认为,口腔溃疡是“上火”导致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③  , 它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和感染密切相关。

    1. (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更改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万建领志存高远,他的理想是为祖国找矿。他在新疆奋战了16个年头,那万仞之高的昆仑山,是万建领眼中的“宝藏之山”“希望之山”。这里环境恶劣,万建领和队员们只干一件事——找矿,只穿一身衣---冬装,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为祖国发掘出一处处宝藏——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萨岔口超大型铅锌矿……

    提起万建领,同事们都说,他有一双能看见地下宝藏的“火眼金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能练成这样一双‘火眼金睛’?”万建领的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说道:“是执着、无畏,还有一点不甘心。不辜负任何一次找寻,不让任何一次野外找矿工作留下死角、遗憾,就是支持我前行的动力。”

    万建领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