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创新...

更新时间:2024-12-31 浏览次数:0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考古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还要超过中原地区,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 . 天下之中的政治地位 B . 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 C . 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 D . 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
  • 2.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见下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

    A . 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 . 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 . 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 . 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 3. (2024高三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月考) 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 .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4.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如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表中现象在唐代出现的原因(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①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寒门小族被排挤打压

    ③门阀士族控制了人事权    ④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续文献通考》记载,明代六科执掌,“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执奏封还”。《明内廷规制考》指出,对于皇帝的“传奉”诏旨,无论朱字或墨字“传帖”,承受官衙,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据此可知,明代的“执奏”( )
    A . 促使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B . 有利于提升专制皇权统治效能 C .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 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6. (2024高二下·赣州月考)  1856年5月2日,美国公使伯驾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引述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至各口情形不一……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要求修约。与此同时,英国公使包令也援引《望厦条约》要求修约。据此可知( )
    A . 英国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加紧对中国侵略 B . 修约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C . 中国东南边疆地区的安全遇到严重危机 D . 帝国主义国家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7. (2024高三下·清源月考) 近代中国百年金融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许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响力、意义最深远的当数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此次改革是中国货币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之一,促进了战时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抗( )

    战的胜利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次改革

    ①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②将白银收回国有

    ③统一了货币发行权 ④开始发行金圆券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8.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上海《大公报》在1947年初的一篇时评中写道:“无数青年学生,破衣两袭,旧被一套,两餐白水菜汤半碗,咸菜一碟,窝头三个,随时对着学校催缴学杂费的牌告发愁。”这种困苦局面( )
    A . 激起了“一二•九”运动 B . 源于日军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 C . 客观推动第二条战线发展 D . 直接促使解放军发起战略进攻
  • 9.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转发此文。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引发全国范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事件(   )
    A . 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B .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 C . 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 . 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10. (2024高一下·南京月考) 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 “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
    A .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 . 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 C . 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D . 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 1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 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 B . 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 C . 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 . 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 12. (2024高一下·南充月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相反,他们已通过赢得对印度洋的控制,从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而俄罗斯人则已通过征服西伯利亚,从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 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 . 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C . 引发了宗教战争 D .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 13.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据此可知,霍布斯(   )
    A .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B . 理论主张具有一定局限 C .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 . 推崇契约下的民主共和
  • 14.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1917年,列宁指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但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我们必须向小农让步。” 1922年又指出:“必须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凡愿自行耕种的公民,有权无限期地使用土地,经营农业。” 以上论断(   )
    A . 旨在巩固新生政权 B . 有助于赢得卫国战争胜利 C . 规范小农改造方式 D . 实践并丰富社会主义理论
  • 15.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即使是在承认美国黑人或南爱尔兰在权利方面最微小的进步都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这表明一战后(   )
    A . 西方国家维护传统殖民体系 B . 非殖民化运动成为国际潮流 C . 殖民主义势力试图卷土重来 D . 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 16.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英国领导人“极度害怕共产主义的领导,他们相信希特勒的扩张目的可被英国利用了来摧毁苏联和摆脱欧洲共产主义的威胁”。由此,张伯伦政府暗中纵容了“对共产主义国家的破坏”。材料强调的是(   )
    A . 意识形态导致绥靖政策实施 B . 英国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C . 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野心 D . 绥靖政策给欧洲带来了巨大损失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 (1)  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 (3) 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 18.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 (3) 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 19.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英国人口为280万,到1600年,全国人口则增加到400万。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显著。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在生铁量产之前的英国主要利用木料来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

    材料二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三  到1885年,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油公司已在美国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垄断统治,并把它的70%的产品远销到国外,它占有了英国煤油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英国商人塞缪尔于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为了避免被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同时,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也发现了石油,苏格兰商人组成了伯马石油公司开采,但是缅甸的石油产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1%。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炼制成煤油作为照明的燃料,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发展起来。

    ——摘编自江文娟《略论英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石油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三、论述题
  • 20.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论述题:历史图片往往是浓缩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论题,加以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史实准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