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立春过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①____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到了秋季,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ì②____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节气彰显着中国人的民俗风尚与精神气质,节气蕴藏着古老的智慧和磅bó③____的力量,令人(____)。我们要不断体悟节气变化,感受传统文化,做二十四节气的保护者和传承者,让其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上联:
下联:
上联:
下联:
我挑选▲ , 理由:▲
清明假期,小语约小文春游踏青,却因下雨无法成行。
小语:真扫兴,又下雨了,害得我们出不了门。
小文:别难过,“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雨水多也很正常。你看,“知乎”上就有介绍,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相遇,形成“准静止锋”,受其影响就形成“雨纷纷”的景象。
小语:哦,我明白了,根据资料二显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有两个原因:① ;②。而且这三个原因是按照③顺序安排的。
小文:你真是善于发现!
小语:平时我不喜欢读说明性的文字,但以下资料我还挺喜欢的,语言比较生动。
你看,资料中画线句就是这样的:④ (任选一句来分析)
小文:阅读资料二时,我发现有一些文字放在括号中,这些文字不是可有可无的,起到了⑤的作用。
小语:不过,你觉得农民是否希望清明节下雨?
小文:我们可以根据资料三中提供的农谚来分析:⑥。
小语:经过交流,我对“清明时节雨纷纷”有了更科学的认知。
【资料一】
A:《岁时百问》中提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气,“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然而,现实却似乎被“预言家”杜牧言中,总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选自《为什么清明总在下雨》)
【资料二】
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现象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
首先,冷暖空气“拉锯战”。
在清明节前后,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开始减弱北撤,但仍有少部分冷空气负隅顽抗,从西伯利亚经蒙古、华北地区折向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南方的暖湿空气迅速增强北上,这样一来,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空气正好在长江流域相遇。
一旦交锋,较重的冷空气就会楔入较轻的暖空气下方,将暖空气从下方抬向高空,这时气象学上的“准静止锋”就形成了。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清明时节中国各地便开始细雨绵绵,连日不断,从而形成“雨纷纷”的景象,这也是形成清明降雨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太阳直射点的两个“跟屁虫”。
站在太阳的视角看,每年到了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就会直射赤道;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便会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此后北半球就会经历长达半年昼长夜短的情况。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地球热量的变化,进而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移动。B:气压带和风带这两只跟屁虫,就会跟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起进行季节性移动。
于是,在清明时节,位于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便会加强西伸,同时西南风也开始向北扩大影响力。在两者的作用下,海洋上的暖湿水汽就会随之输送到我国大陆地区,从而带来丰沛的降水。
第三,令人烦躁的“低气压”。
在春季,我国海洋上和陆地上都会出现低气压天气系统。当低压生成时,气压会降得很快,导致气压梯度迅速增大,这时空气流通性增强,便出现了大风。受到大风的影响,低气压里的云就会走得很快(云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天气。可能这就是传说中“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吧!
(选自“知乎”,有删减)
【资料三】
清明与“变天”在时点上的重合,充分显示出传统历法中蕴藏的智慧。要知道,清明下不下雨,下什么雨,对农耕来讲都是大事。关于清明节下雨,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农谚:
>①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②清明前后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③麦怕清明连放雨。
>④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周鸟南鸣,“①,在河之洲”掀开了《诗经》中谦谦君子的思恋篇章;东城马鸣,李白用“挥手自兹去,②”奏响了送友人的悲切骊歌;送友宦游,王勃以“海内存知己,③”来劝慰友人要豁达乐观;无人引荐,孟浩然就用“④,端居耻圣明”含蓄地表达渴望出仕的想法;被贬黄州,苏轼用“拣尽寒枝不肯栖,⑤”表现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屡遭排斥,陆游借“⑥,⑦”来表明即使遭遇摧折也要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弃置永州,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鱼儿“⑧,依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来抒山水之乐。
《经典常谈》阅读分享卡 | |
简介作品 | |
这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亦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 |
摘录语段 | 分享批注 |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说文解字>第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 (《辞赋第十一》) | 作者在许多篇章开头都写了这样的文字,请探究篇章开头的妙处:⑴ |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史记><汉书>第九》) |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其效果是:⑵ |
交流记录 | |
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我发现可以用选择性阅读来读这本书,我对诗歌很感兴趣,所以我先选择《<诗经>第四》来读,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小文:我发现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我想写好作文,选择阅读《谈作文》这封信,信中提到的写作方法让对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这样的,⑶(以《经典常谈》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谈谈你如何使用选择性阅读) |
村里的戏班子
周作人
去不去到里赵看戏文?七斤老捏住了照例的那四尺长的毛竹旱烟管站起来说。
好吧。我踌躇了一会才回答,晚饭后舅母叫表姊妹们都去做什么事去了,反正差不成马将。
我们出门往东走,面前的石板路朦胧的发白,河水黑黝黝的,隔河小屋里“哦”的叹了一声,知道劣秀才家的黄牛正在休息。再走上去就是外赵,走过外赵才是里赵,从名字上可以知道这是赵氏聚族而居的两个村子。
戏台搭在五十叔的稻地上,台屁股在半河里,泊着班船,让戏子可以上下。台前站着五六十个看客,左边有两间露天看台,是赵氏搭了请客人坐的。我因了五十婶的招待坐了上去,台上都是些堂客,老是嗑着瓜子,鼻子里闻着猛烈的头油气。戏台上点了两盏乌黠黠的发烟的洋油灯,倚傍傍的打着破锣,不一会儿有人出台来了,大家举眼一看,乃是多福纲司,镇塘殿的蛋船里的一位老大,头戴一顶灶司帽,大约是扮着什么朝代的皇帝。A.他在正面半桌背后坐了一分钟之后,出来踱了一趟,随即有一个赤背赤脚,单系一条牛头水裤的汉子,手拿两张破旧的令旗,夹住了皇帝的腰胯,把他一直送进后台去了。接着出来两三个一样赤着背,挽着纽纠头的人,起首乱跌,将他们的背脊向台板乱撞乱磕,碰得板都发跳,烟尘陡乱,据说是在“跌卿鱼爆”,后来知道在旧戏的术语里叫作摔壳子。这一摔花了不少工夫,我渐渐有点忧虑,假如不是谁的脊梁或是台板摔断一块,大约这场跌打不会中止。B.好容易这两三个人都平安地进了台房,破锣又傍夸的开始敲打起来,加上了斗鼓的格答格答的声响,仿佛表示要有重要的事件出现了。忽然从后台唱起“呀”的一声,一位穿黄袍,手拿象鼻刀的人站在台口,台下起了喊声,似乎以小孩的呼笑为多:
“弯老,猪头多少钱一斤……”
“阿九阿九,桥头吊酒……”
我认识这是桥头卖猪肉的阿九。他拿了象鼻刀在台上摆出好些架势,把眼睛轮来轮去的,可是在小孩们看了似乎很是好玩,呼号得更起劲了,其中夹着一两个大人的声音道:
“阿九,多卖点力气。”
一个穿白袍的搬着一枝两头枪奔出来,和阿九遇见就打,大家知道这是打更的长明,不过谁也和他不打招呼。
女客嗑着瓜子,头油气一阵阵地熏过来。七斤老靠了看台站着,打了两个呵欠,抬起头来对我说道,到那边去看看吧。
我也不知道那边是什么,就爬下台来,跟着他走。到神桌跟前,看见桌上供着五个纸牌位,其中一张绿的知道照例是火神菩萨。再往前走进了两扇大板门,即是五十叔的家里。堂前一顶八仙桌,四角点了洋蜡烛,在差马将,四个人差不多都是认识的。我受了“麦镬烧”的供应,七斤老在抽他的旱烟——“湾奇”,站在人家背后看得有点入迷。胡里胡涂地过了好些时光,很有点儿倦怠,我催道,再到戏文台下溜一溜吧。
嗡,七斤老含着旱烟管的咬嘴答应。眼睛仍望着人家的牌,用力的吸了几口,把烟蒂头磕在地上,别转头往外走,我拉着他的烟必子,一起走到稻地上来。
戏台上乌黠黯的台亮还是发着烟,堂客和野小孩都已不见了,台下还有些看客,零零落落的大约有十来个人。一个穿黑衣的人在台上踱着。原来这还是他阿九,头戴毗卢帽,手执仙帚,小丑似的把脚一伸一伸的走路,恐怕是“合钵”里的法海和尚吧。
站了一会儿,阿九老是踱着,拂着仙帚。我觉得烟必子在动,便也跟了移动,渐渐往外赵方面去,戏台留在后边了。
忽然听得远远的破锣傍傍的响,心想阿九这一出戏大约已做完了吧。路上记起儿童的一首俗歌来,觉得写得很好:
台上紫云班,台下都走散。
连连关庙门,东边墙壁都爬坍。
连连扯得住,只剩一担力钝担。
一九三0年六月
(选自《看云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选自鲁迅《社戏》)
【甲】上巳①浮江宴韵得遥字
[唐]王勃
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
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乙】桃花涧修褉②诗序
[明]宋濂
浦江县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蓓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③将修褉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④中。觞有舟⑤,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⑥,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凑消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楔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⑦,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
【注释】①上已:农历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②修褉(xì):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用以祈福、禳除灾病。③郑君彦真:名铉,字彦真。④髹(xiū)觞:油漆过的酒杯。⑤舟:托盘。⑥觚(gū)翰:纸笔。⑦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应当学习儒家圣贤的行事,以他们为榜样。
文言字词 | 方法 | 解释 |
且穷泉石之胜 | 参考成语法:山穷水尽 | ⑴ |
泉冽甚 | 课内迁移法:水尤清冽 | ⑵ |
雁行下 | 词类活用法 | ⑶ |
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 查阅词典法:①连接。②通“嘱”,嘱托。③归属;隶属。④类;辈。⑤类似,相似。 | ⑷ |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提到:“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什么是你们生活中的“船”,带着你航行到何处?什么是你心中的“海”,你领略到了怎样的风光?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任务二:结合《经典常谈》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