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占比 | 62.46% | 40% | 30% | 15% | 8% |
时段 | 主要指导思想 |
“一五”(1953~1957年) | 优先和重点发展重工业 |
“二五”(1958~1962年) | 彻底解决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及工业落后状态 |
“三五”(1966~1970年) | 在“三线”建军工厂,并把一线重要工厂搬迁至“三线” |
“四五”(1971~1975年) | 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把内地建设成为战略大后方 |
年份 |
北京 |
杭州 |
哈尔滨 |
备注 |
1957 |
4820 |
253 |
1247 |
城市面积减少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
1958 |
8860 |
1157 |
1247 |
|
1962 |
27012 |
397 |
2450 |
|
1965 |
27012 |
397 |
1334 |
时间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私营企业 | 外资企业 |
1990-1996年 | 0.65 | 4.40 | 3.41 | 1.14 |
据表可知,当时( )
①“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
②“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④“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时间 | 论文数量(篇) |
甲 | 500 |
乙 | 70 |
丙 | 6000 |
丁 | 2000 |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议形成《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三种形式,即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当时条件而言,中央明确要求大量发展互助组。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1952年农业生产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大量发展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在互助运动有基础的地区,推广常年的、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1953年11月,全国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约有4790多万户,占当时全国总农户的43%,其中,参加互助组的户数约占组织起来的农户总数的94%以上。
——摘编自赵胜《论建国初期农村的互助组制度》
材料一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
|
|
|
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