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

更新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题目
  • 1. (2024八下·沅江月考)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旋(wò) 难(jié) 盘(xuán) 然开朗(huò) B . 水(fú) 慢(dài) 零(diāo) 然而止(gá) C . 绊(jī) 挑(xìn) 杂(rǒng) 风雪途(zǎi) D . (xī) 脑(pàn) 奋(kàng) 黄发垂(tiáo)
  • 2. (2024八下·仁寿期中)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农谚 致密 张灯结彩 叹为观止 B . 陨石 迁徙 人情事故 垂珠联珑 C . 帷幕 渺远 顾明思义 海枯石烂 D . 沙砾 追溯 周尔复始 无人问津
  • 3. (2024八下·沅江月考) 经典诗文默写。
    1. (1)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关雎》)
    2. (2) 式微式微,?(《式微》)
    3. (3) ,悠悠我思。(《子衿》)
    4. (4)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5) ,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 (6)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 4. (2024八下·沅江月考)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②这样的人,____ ,识分寸,____,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③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④如果不讲规矩,____有损人品,有亏德行, ____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1. (1)  请提取第3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2)  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知进退    B. 有操守

    3. (3)  第4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5. (2024八下·沅江月考) 阅读下面是你从《博雷家书》中摘录的小片段,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别怕我责备!(这也是小布尔乔亚的懦怯。)也别怕引起我心烦,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苦闷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你这种顾虑也是一种短视的温情主义,要不得!懦怯也罢,温情主义也罢,总之是反科学,反马列主义。为什么一个人不能反科学、反马列主义?因为要生活得好,对社会尽贡献,就需要把大大小小的事,从日常生活、感情问题,一直到学习、工作、国家大事,一贯的用科学方法、马列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去处理。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能成为有力的式器,也就在于它能培养冷静的科学头脑,对己、对人、对事,都一视同仁,做不偏不倚的检讨。而批评与自我批评最需要的是勇气,只要存着一丝一毫懦怯的心理,批评与自我批评便永远不能做得彻底。

    1. (1) 选段书信中傅雷对儿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2. (2) 结合原著,谈谈你从《傅雷家书》中得到的感悟。
  • 6. (2024八下·沅江月考) 某校拟开展以“与低碳携手创绿色世界”为主题的低碳宣传周活动。下面是你收到的相关的宣传卡,请阅读并积极完成活动任务。

                      

    1. (1) [任务一:写主题]宣传卡封面的方格中缺少本次活动的主题。请你将其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 (2) [任务二:解图画]本次活动的宣传卡上有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宣传图,小文不理解其表达的含义,请你用通俗的语言向他简要解释。
    3. (3) [任务三:拟方案]为了丰富本次活动的形式,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

      办专题板报,宣传低碳、环保知识。

      写话题作文,引发环保思考。



    4. (4) [任务四:发倡议]活动最后,校委会向全校师生发出倡导,请你将倡议书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自然的生活状态,意味着人人都要担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在此,我们倡议:
             (1)_
             (2)_
             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入低碳的队伍当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更好的将来,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校委会
      ×年x月×日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 7. (2024八下·沅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桂花飘香

    刘心武

    ① 天刚麻麻亮,曹大爷就起身了。校园里弥漫着乳白色的晨雾。绿色的矮松墙,红色的美人蕉,灰色的小楼房,在雾里显得朦朦胧胧的,像是还没睡醒。曹大爷操起笤帚,扫起校园里的石子甬道① 来。其实,昨天晚上他就扫过了,可是,夜里刮了阵风,他担心落叶把甬道弄脏了,于是再扫一遍。不让孩子们生活的环境里有一丁点不干净、不整洁的地方,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了,何况今天又是开学的日子呢!

    ② 他沿着甬道慢慢扫去,心里嘱咐自己:轻一点,老师们还没睡醒呢,今天他们又要走上课堂,可函能把他们吵醒啊!可是,当他扫到教学楼后柳树林边时,不禁怔住了。是谁在柳树林里轻声地朗读电脑味起眼睛一瞅,原来是新来的王老师,正在准备讲课呢!今天就要讲第一课了,心里怎么能平静?曹大爷想到这里,提起笤帚,跟手跚脚地走了开去。来到大门口,猛然嗅到一股甜香,啊,原来是放在那里的两盆桂花长骨朵了,米黄色的小花缀满酱紫色的枝丫。他停下脚步,猛吸着这醉人的香气,心里甜滋滋的。是啊,又有一批孩子走进这个大门了。

    ③ 忽然大门外有人叫“曹大爷开门”。门一开,孩子们就蹦到了他跟前,这个送他一张假期里画的画,那个递给他一架飞机模型…二年级的王纪明牵着弟弟,指着弟弟身上背的新书包,告诉曹大爷说:“这是我给弟弟缝的,从今天起,他是一年级小学生啦!”曹大爷乐得合不拢嘴巴。不一会儿,孩子们的欢笑声、招呼声就把展雾冲散了,初升的阳光给楼房和美人蕉镀上了金边,学校又恢复了暑假前的热闹…

    ④ 一年级的新生大都是爸爸、妈妈送来的,他们有的活活泼泼,一点不认生,见了曹大爷就叫“大爷”;有的却很脚,牵着妈妈的手不放,两只眼睛不住地眨巴。碰见这样的孩子,曹大爷就走过去,弯下腰,和气地说:“不怕,这就是你的家啦,瞧,你自己长大了,这里的东西比起托儿所的来,也长大啦,对吗?“孩子睁大眼睛望望四周,可不,操场大了,滑梯高了,秋千也长了。于是,他们感到自已确实长大了,就放开妈妈或爸爸,大方地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起来。

    ⑤ 一个年轻的阿姨走进校门,手里没牵孩子。大爷问她:“找孩子吗?”阿姨脸上泛红,不好意思地说:“我是托儿所的阿姨,上班路过这儿,顺便来看看;今天新来的孩子,有好多是我带过的…”曹大爷点点头说:“不放心?是吗?也难免,我们不会亏待孩子们的,瞧,他们玩得多欢畅啊!”阿姨顺着曹大爷指着的方向望过去,可不,到处是欢乐的人群,高年级的同学带着低年级的小朋友,老师、辅导员在孩子们中间讲着什么。她深深地吸了一口花香,两只眼睛闪闪地望了曹大爷一眼,喊了声:“再见!”就走了。她心里感到像接力赛跑跑完了那样轻松。

    ⑥ 曹大爷听着小学校里特有的孩子们的喧腾声,感到特别亲切。也许有人嫌这声音太吵人,但是,在这所小学校里工作了二十年的曹大爷,却觉得没有这样的声音就会寂寞。

    ⑦ 上课了,校园又恢复了平静。曹大爷从传达室出来,操起笤帚,又扫起甬道来。那黄米一般的桂花,飘起更加浓郁的香气。

    (有删改)

    【注释】① 甬道:指楼房之间有棚顶的通道或院落中用砖石砌成的路。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天刚麻麻亮”到“初升的阳光”再到“上课了”,暗示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B . 文中两次写到曹大爷扫校园里的石子甬道,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曹大爷对学校的热爱。 C . 年轻的阿姨看到孩子们后感到轻松,是因为这些孩子已从她那里毕业,她不用再操心了。 D . 本文借一位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人物,赞美了像曹大爷这样一类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人。
    2. (2) 文中三处提到“桂花香”,请你简要分析每一处所蕴含的意义。
    3. (3) 阅读要有思考。请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完成读书批注。

      ①绿色的矮松墙,红色的美人蕉,灰色的小楼房,在雾里显得朦朦胧胧胧的,像是还没睡醒。(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孩子们的欢笑声、招呼声就把晨雾冲散了。(赏析加点词语)

    4. (4) 文中的曹大爷令人印象深刻,请根据提示,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与曹大爷相关的事

      形象特点

      曹大爷每天都把校园打扫得干净整洁


      善解人意



      孩子们主动和曹大爷打招呼,并送他礼物

    5. (5)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从语言风格的角度为本文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 8. (2024八下·沅江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如果云知道

    ① 时光荏,沧海桑田变幻无穷,而天上的云彩一如既往,缓慢悠扬,似在倾听,似在微笑,又似在诉说。云,从古至今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唐代诗人王维在《过香积寺》中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唐代诗人崔在《黄鹤楼》中也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千古绝唱。

    ② 那么云到底为何物呢?云,通俗地讲,就是一团水汽,它是由大量细微的水滴、冰晶和灰尘组成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可见聚合体。由于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增加不断降低,空气上升时膨胀、冷却,饱和水气压也会随之降低,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凝结成大量细微的水滴漂浮在空中时,就形成了云,而在地面形成则称之为雾。

    ③ 文人雅士坐看云起云落,它们有的宛如长蛇,横卧天际;有的薄如羽翼,悠然轻盈;有的状若泼墨,恢弘大气;有的好似国画,色彩绚丽。有时候像层密叠的郁郁山林;有时候又像万马奔腾的汪洋河海;有时候晴空万里,下一秒就乌云密布,风雨欲来…

    ④ 那么,云为何有千变万化的姿态?人们又是如何去对云分类的呢?

    ⑤ 云朵的形态各异,第一是由于不同高度的气温不一样;第二是由于高空风速差异;第三是水汽含量在不同高度也不相同。不同的物理过程会生成不同的云。气象学中,云是天气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云的外观、高度,结合云形成的过程,对云进行分类。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云分为低、中、高云和直展云。中国依据这一分类体系,结合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的需要和云的基本外形,具体将云分成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状。按照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低、中、高三族,然后再区分为十属(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和积雨云),并进一步细分为二十九类,如淡积云、碎积云、透光层积云、堡状高积云、毛卷云等。

    ⑥ 在公众熟知的天气预报中,经常会听到晴天、多云、阴天等词汇,这便是根据云在天空中的占比确定的。从视觉上来看,晴天或少云时,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或仅有少量积云(云量在0%~10%为晴天,10%~30%为少云);多云时,云层覆盖大部分天空,且云层多为积云或范围不大的层状云,阳光可透过云层照射到地面(云量在30%~70%为多云);阴天时,大范围层状云覆盖天空,对透光率影响较大,一般看不到太阳(云量大于70%则为阴天),带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也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

    ⑦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即钩卷云,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之前,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预示着下雨天气的到来;然而,钩钩云出现在雨后或者冬季,就会出现连续的晴天或霜冻天气,因此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说法。又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是指状若鲤鱼斑一样的透光高积云,这样的天气多表现为晴朗,具有良好的光照,谷子不用翻就能晒干,是天气将转睛的征兆。在高压控制下,高空的冷空气下沉,冲破连续的云层形成鱼鳞状。但是,如果云体为状若细小鱼鳞的卷积云,则会多雨并伴有大风,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出现在雨前或雨后,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然而,气象谚语多是人们观察当地天气的经验总结,其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⑧ 虚无缥缈的云是一道风景、一种预言,是地球母亲在轻轻吟唱,在娓娓道来,是对广袤大地倾诉的深沉热爱,是挥洒在天空画卷中的神秘诗篇,也是深藏于大自然的喃喃之语,这其中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云就是一团水汽,是经过一定的物理反应后形成的,云也是天气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B . 我国将云分为低、中、高云和直展云,并依据这一分类体系,对云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 C . 天气状况,即晴天、多云、阴天等决定了云在天空中的占比,是决定云量的关键因素。 D . 古人总结了“看云识天气”的经验,钩卷云和状若细小鱼鳞的卷积云,都预示着将会有多雨天气产生。
    2. (2) 读完本文后,小文搜索到了一幅包含云的形成过程的图片,但只看图片她还是难以理解,请你观察图片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以及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为她简要描述云的形成过程。

    3. (3) 文章第③ 段能否调到第⑤ 段之后?为什么?
    4. (4) 文章第⑥ 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 (5) 请从文章第③ 段或第⑧ 段中任选一段,品析本篇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 9. (2024八下·沅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离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颈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2. (2) 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均是赠友送别之作,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 10. (2024八下·沅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久之,崖日西映,衣亦渐干,乃披衣复登崖端,从其上复西逼峡门,即潭左环崖之上。其北有覆崖度① 空,可当亭榭之憩,前有地如掌,平瓷② 若台,可下瞰澄潭,而险逼不能全见。既前,余欲从其内再穷门内二潭,以登悬雪之峰。何君辈不能从,亦不能阻,但云:“余辈当出待于休马处。”余遂转北崖中垂处,西向直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 皮(guǐ):放置。② (zhòu):砌井壁。泛指用砖砌物。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久之,崖西映                          日:

      ②可当亭榭之                            憩:

      ③余辈出待于休马处                  当:

      西向直上                                  西:

    2. (2) 下列各项句子中的“而”与文中“而险逼不能全见”中的“而”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学则殆 B . 安居天下熄 C .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 . 时习之
    3.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前,余欲从其内再穷门内二潭,以登悬雪之峰。

    4. (4)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崖日西映”点明登山的时间,“悬雪之峰”是登山的目的地。 B . 从“其北”“西向”等词语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行文的。 C . 从文中何君等人说的话中可知他们既不能登山,也不能阻止“我”行动。 D . 选文熔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叙述了作者游览山水的经过。
四、写作(5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