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19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2024·吉林模拟)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的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饱览河山,满眼都是美丽的风景,心中充满厚重的家国情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诗人们用他们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文字,带领我们穿越千年,去体味他们各自的人生百味。

    1. (1) 漫步河边,我们可以体会“,君子好逑”“,在水一方”(《诗经》)的思慕渴求。
    2. (2) 登上黄鹤楼,我们可以观看“”(崔颢《黄鹤楼》)草木茂盛的秀美风光。
    3. (3) 徜徉西湖,我们可以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盎然生趣。
    4. (4) 亲临边关,我们可以感受“报君黄金台上意,”(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报国之志。
  • 2. (2024·吉林模拟)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或许是松原这座城市的冬天过于长吧,绿在这座城市的门外徘徊太久,一登上松原的舞台,渐次màn(①)延起来的绿意也就如关东汉子开怀畅饮一样,豪迈得一发而不可收,好像不把整个城市都染成绿色不罢休似的。之后没几天,绿意(②)漫在松原的大街小巷,把一座城市变成了绿的海洋、绿的世界。正所谓,城中有林,林中有景,满眼绿色,草木葱茏……松花江边长堤上绿荫如盖、水韵□□,水面波光潋滟、绿意□□,给这个北方的江面增加了几分江南的娟秀与温柔。来到镜湖岸边,虽看不到荷叶田田、芦苇荡漾,但用不了两个月,“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秀美,一定会给松原的绿带来古典的几分诗韵。

    1. (1) 给语段①处填写汉字,②处填写拼音。

      ①màn( )延 ②( )漫

    2. (2) 在语段□□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盎然 氤氲 B . 氤氲 盎然
    3. (3) “绿意弥漫在松原的大街小巷”一句中“弥漫”一词的句子成分是( )
      A . 主语 B . 谓语 C . 状语 D . 定语
    4. (4) 语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二、阅读(45分)
  • 3. (2024·吉林模拟)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朝代)著名诗人。
    2. (2)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方 法

      加 点 词 语

      提  示

      解 释(填写文字)

      迁 移 法

      便扶

      为身死而不受

      向: 

      查 字 典

      来问讯

      义项:①普遍;②全,都;③像盐那样的味道(跟淡相对)。

      咸:

      文言知识积累

      阡陌交通

      古今异义现象

      交通: 

    3. (3)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的诗句,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 (4)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世外桃源的美好,请从第二段概括出两点美好所在。
    5. (5) 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注释】①滁:滁州。 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教化。

  • 4. (2024·吉林模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崄远,生不识盐醯①,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之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醯(xī):醋。

    1. (1) “渐能致五味”一句中“致”的意思是
    2. (2)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两处)先把句子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句

      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3. (3) 文中作者认为青城山老人村的人能长寿的原因是什么?
  • 5. (2024·吉林模拟)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念方令孺老师

    林 非

    ①我永远记得方令孺老师,庄严地站立在紫红色的讲台上,开口说话的时候,就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那一双晶亮的眼睛,射出了多么热烈的光芒。她正在评点一位同学的作文,称赞他将自己乘坐火车时的见闻,描写得如此的活灵活现,接着就欣喜地朗诵起其中的一段文字来。

    ②我惊讶地张望着她,怎么能够将学生的一篇习作,记忆得这样牢固呢?昨天的夜晚时分,她肯定是坐在灯光下,反复地阅读和琢磨,辛苦地准备着讲课的内容。为了提高大家写作的水平,她竟会付出如此巨大的劳作!我又瞧了一眼左右的同学,发现他们跟我一样露出惊讶的眼光。

    ③我瞧着这位像母亲一样仁厚和慈祥的老师,感激她如此的关心我们,希望我们都学习好写作的课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长年累月地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④记得有一回,当她跨上狭长的讲台,瞅见黑板上还没有擦去的许多粉笔字,赞赏地点起头来,大概是喜爱这字迹的工整罢。一位值班的同学,很歉疚地离开座位,迈开大步奔了过去,赶紧拿起刷子,快速地擦拭起来。

    ⑤我听到了方老师轻轻地叮咛他:“慢慢擦,写得多好的字!”

    ⑥50多年的光阴,早已经悄悄地流逝,方老师也于20余年前病故了,可是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听她讲课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一样。

    ⑦那时候多少次在校园里碰见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眯眯地询问我和几位一起走路的同学:“功课学习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一直说到晚饭的钟声响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跟她告别。

    ⑧我还跟几位喜欢写作的同学,拿着各自刚写成的文章,恭恭敬敬地走进她的客厅。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全部看完了之后,挨个儿地跟我们讨论起来,指出哪里写得很好,哪里还有毛病,询问我们能否接受她的意见。

    ⑨怎么会不能够接受呢?简直是一种醍醐灌顶似的感觉!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这篇散文中,叙述过方老师爱书如命的故事。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方老师才能够成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授。这时,方老师瞧着我们欢天喜地的模样,她走到厨房里,端出了一盘橘子,要我们一边品尝,一边说话。

    ⑩因为太喜爱和钦佩方老师,我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寻觅到了她的散文作品,和几位同学轮番地阅读起来,还尝试着领会她清新蕴藉、亲切睿智和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等到听完了刘大杰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之后,我又浏览了大量有关的作品,有了这样初步积累的知识,就敢于在同学中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我认为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后,在描摹滁州风景的散文作品中间,就要算方老师撰写的《琅琊山游记》,挥洒得最细腻和迷人了。

    ⑪当然最使我怀念的,还是方老师那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和诚心诚意地爱护学生的高尚品格。从我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始终关心我的工作,几次晤面的时候,都详尽地指点着我。直到她病逝前不久,我还收到过她探讨散文创作的来信。

    ⑫巴金在《怀念方令孺大姐》这篇散文中说:“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因此在自己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

    ⑬善良、热心和高尚的老师,当然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 (1) 【梳理概括】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令孺老师的行为

      “我”/同学们的心理

      评点称赞一位同学的作文,接着欣喜地朗诵其中的一段文字

      歉 疚

      在校园碰到时询问我们的功课和学习,一直说到晚饭的钟声响起

      醍醐灌顶

    2. (2) 【分析鉴赏】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子。

      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 

    3. (3) 【理解探究】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4. (4) 【分析探究】得遇良师,人生至幸。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良师身上学到些什么呢?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

      材料一:林非,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他默默耕耘在鲁迅研究和散文创作领域。迄今出版了《鲁迅小说论稿》等30余部著作。

      (本文作者林非简介,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节选自《藤野先生》)

  • 6. (2024·吉林模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

     ①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②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③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④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

    ⑥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

    ⑦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⑧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1. (1) 请分析文章以“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为题的作用。
    2. (2)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4. (4) 下面是第⑧段中的一个句子,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 7. (2024·吉林模拟) 名著阅读
    1. (1) 下面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阿龙纳斯船长驾驶“诺第留斯号”在大海自由航行的故事。 B . 《战国策》中曾记载,张仪用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时期策士的心思。 C .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以范进为中心人物贯串全书主要情节,反映了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D . 《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作家法布尔笔下的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2. (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选文甲: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

      选文乙: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①选文甲出自《》,作者

      ②甲乙两文中的人物是谁?请结合名著内容加以评价。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 8. (2024·吉林模拟) 综合性学习
    1. (1) 为弘扬“和”文化,学校组织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①参照示例,理解下面句子中“和”的内涵。

      示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声。(《尚书·舜典》)(声律相和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礼记·中庸》)(

      师克在 , 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

    2. (2) 小文同学搜集到以下一则材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15字左右)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之际,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的观念就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宋·明之时,“和”的理念向社会政治、伦理、宗教、艺术等领域渗透更深。“和”字经过三千多年的演化,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谐、协调,协调统一谓之“和”;顺和、平和,不刚不柔谓之“和”;和蔼、和气,即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调和,调和指排解纠纷,使双方重归于好;和解、和平,所谓“和解”指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

    3. (3) 小文选了两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问你喜欢哪一条,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①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②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4. (4) 班级将围绕“以和为贵”这一主题举行演讲比赛,你作为主持人,请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在其中穿插一个“以和为贵”的概括性故事。(不少于60字)
四、写作(50分)
  • 9. (2024·吉林模拟)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一亲爱的孩子们,初中三年时光即将成为过往,一路汗水,一路欢歌。回首自己人生的这一段旅程,你们为自己写下过最美诗行,你们也收获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的芬芳。“黎明即起,孜孜为善。”你们展现了最美的青春姿态,你们描绘出了最精彩的人生舞台!

    请以“这一路,风光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材料一:“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面对美国强势的芯片制裁,华为化压力为动力,披荆斩棘,突破封锁,研制出“中国芯”,突破“卡脖子”困境。华为突围,为我们当代青少年树立了榜样:遭遇打压时不能气馁,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自立自强,去拼搏,去成长,如此方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材料二:一位诗人曾经这样写道:“你需要的话,可以拿走我的面包,可以拿走我的空气,可是,别把你的微笑拿走。”当你失意与沮丧时,笑一笑,你会茅塞顿开;当你遇到困难时,笑一笑,你会觉得精神百倍。

    作文要求:

    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⑥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