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记叙...

更新时间:2024-06-06 浏览次数: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4八下·兴宾月考) 现代文阅读II

    他是星辰,亦是暖阳

    夏加宜

    ①老姜是我们初中生涯的第一位思政老师。

    ②老姜微胖,一脸稚气未脱的痘痘,总是一身黑衣黑裤,我们开玩笑道:"老姜,你怎么不换衣服?”老姜哭笑不得:“睁大你们的狗眼,我每天都换衣服。”于是我们详细记录他每天的着装。当我们义正词严地指出他没有换衣服时,他回赠我们翻到极致的白眼。

    ③作为思政老师,老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直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风格。那天,他在对门的七班上晚自习,七班好像闹腾过了头。来巡查的副校长火冒三丈,怒斥老姜。下课后,老姜郁闷又憋屈地回了办公室,我们看窗外他匆匆而过的身影及他紧锁的眉头,就知道出事了。

    ④路过办公室,我看到门开着,老姜仰头凝视着墙上的教育箴言:“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正踌躇着要不要进去,老姜一转头看见了我,温柔地问道:“干吗呢?”我答:“看星星。”走廊外的天浓墨一般,几颗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妄想照耀黑夜。我攥紧手中的糖,却始终没有递给老姜。或许是受了触动,此后我在求学路上披荆斩棘,成绩一路高歌。不仅仅是为了让老姜欣慰,更重要的是,我也想成为星星。

    ⑤学校要求晨跑,秋末清晨极冷。我们拖拖拉拉地出来。

    ⑥老姜总是很早站在操场上,瑟瑟地缩着脖子,等待我们的出现。

    ⑦强烈的好胜心理促使我想跟老姜比一比谁更早,于是我不再赖床,睁眼就爬起来,三下五除二搞定个人卫生,旋风一般冲到操场上。有时我到得早,他从教学楼里出来,看见坐在草坪边的我,略显惊讶,然后微笑着点点头。老姜可能没注意到,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早早到操场晨跑,早早到教室晨读……

    ⑧班主任腰不好,老姜这个副班主任就当仁不让地成了我们的“统帅”,每天清晨清点人数,陪我们晨跑,领我们喊口号。因为有了老姜,我们班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跑过主席台,老姜扯着嗓门起个头儿:“一,二,三,四——”,声音都带着寒气儿。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那一刻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在冲锋衣式校服刺耳的摩擦声中,在参差不齐的脚步声中,用尽全力喊:“奋发向上,斗志昂扬;努力拼搏,六班最强!”

    ⑨跑着跑着,东面树林的枝头升起滚圆的红日,我们沐浴在暖洋洋的晨光中,跑得越发起劲儿,脚步越踏越齐。老姜半边脸镀了层金光,竟有几分帅气。我们迎着那东升的旭日跑去,迎着属于我们的光明未来跑去。

    ⑩一圈又一圈,一天又一天。不管天有多冷,老姜总是陪着我们晨跑,跑过了秋天,迎来了冬天。

    ⑪学期结束之后,正在我们满心期盼再度晨跑之际,却惊闻老姜调到另外一所学校的消息我们都怅然若失。

    ⑫老姜,我很想你。知道吗?对我而言,你就是那暗夜的星辰,让我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你就是那让我在荒芜中看到希望。你普照了我生命的长河,激励我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

    1. (1) 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内容梳理。

      老姜的行为

      “我”的心理

      老姜对“我”的影响

      被副校长训斥,凝视教育箴言

      踌躇着要不要安慰老姜

      好胜,想跟老姜比谁更早

      养成了早起习惯,第一个出操,到教室上早自习

      带我们晨跑,喊口号

      奋发向上,信念越来越坚定

    2. (2) 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走廊外的天浓墨一般,几颗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妄想照耀黑夜。

    3. (3) 选文中“老姜”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4. (4) 选文以“他是星辰,亦是暖阳”为题,有什么作用?
  • 2. (2024八下·黄冈月考)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 (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2. (2) 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②,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 (3)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 (4) 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5. (5)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虽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 3. (2024八下·信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渔鼓

    李海流

    ①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渔鼓这种器乐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十厘米,短者约二十五厘米。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

    ②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差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现在想来,或许是受“蓝采和持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的影响,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多年后,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情境:每当大门口有“渔鼓拍到主人家,六畜兴旺人丁发”之类的渔鼓词唱起来,母亲总会接过艺人的大搪瓷缸到自家的泥缸里舀上半碗粮食端到门口,唱渔鼓的人便会将随身背着的布袋打开,将粮食倒进去。有时遇上家人正在吃饭,唱渔鼓的人便会递上一个大碗,让母亲给他盛上一碗热饭,夹一些菜卷在煎饼里。接过饭菜,唱渔鼓的人收起渔鼓和简板,蹲在门口的大槐树下香甜地吃起来。吃完,有时还会唱上一段《十三款》或《张果老逃婚》以示感谢,俚语民谣,声情并茂,唱完拱手而别,再前往下一家。

    ③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

    ④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夺词,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会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固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水浒》《西游》《杨家将》  《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⑤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岁月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1. (1) 本文形散神聚,一线串珠。以“渔鼓”为线索,写了多个事件,请补充完整。

      渔鼓艺人募捐化缘→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 (3) 本文题目是《家乡的渔鼓》,第③段却写了村民和孩子的表现,这是否离题? 请谈谈理由。
    4.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如何理解文末最后一句中的“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
  • 4. (2024八下·江岸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家长的小聪明,孩子的大困境

    ①元宵节那天晚上,小区物业在地下停车场举办了一个猜灯谜活动。上百个灯迷写在红纸上,整齐地悬挂在几排铁丝上,如果有人猜出,撕下红纸报出答案,正确的话就可以领到一份奖品。

    ②我和桔子、妞妞、牛牛到达时,现场已经十分热闹。就在我们仔细思考一个灯谜时,身旁一位妈妈对女儿说;别傻想,赶快手机百度!那母女拿出手机就查,应该是很快就查到答案了,那位妈妈立马撕下那张纸条,去兑奖处领取了奖品。接着,她们又用同样的办法,领取了第二份奖品。

    ③我对三个孩子说:我们来猜灯谜,是为了享受猜的乐趣,并不是为了获得奖品,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靠自己的脑子想,能想出来一个是一个,一个没想出来也没关系。

    ④那天,三个孩子想破了脑壳,最后都猜出了一到两个灯谜。我们领了奖品,欢喜地回家了。

    ⑤我不认识那个女孩的妈妈,我很想对她说;这样的小聪明,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

    ⑥玩个游戏都可以弄虚作假,并以此洋洋自得。我不敢想象,在未来时间的长河中,规则和是非的刻度会不会在这一次次类似的游戏中磨蚀殆尽?

    ⑦一个建材店老板跟我吐槽:她的女儿在三独比赛获得了舞蹈一等奖,最后如愿进了菜所名校,以为进去了可以好好搞学习,最后却发现三天两头要排练,要代表学校参加这个那个比赛,看到别的孩子专心学习,自己孩子的时间被集体活动大量占用,很不舒服。

    ⑧我说孩子是以舞蹈生名义招进去的,肯定要履行义务,如果孩子喜欢跳舞,就会享受这个过程。她说怎么可能喜欢,之所以跳舞,是因为瞄准三独这条绿色通道。为了确保三独获奖,他们家做了周密计划,请了全市最好的舞蹈老师来辅导,几年下来,各种费用,少说也花了十多万。我说既然孩子不喜欢舞蹈,为什么要砸这么多精力在这里,把时间腾出来去搞学习,凭分数也能考进去啊。地想了想,叹了一口气:当初以为这是一条捷径,会占到便宜。 那条绿色通道竞走成了一条崎岖的山路。

    ⑨想上名校堂堂正正地考,考不上,就去与你能力和分数相对应的学校读书,一时的成败对整个人生微不足道,只要持续努力,就算身处最糟糕的环境,早晚也会拼出一个夯实的人生。

    ⑩这类家庭,大都有一个世故的哲学,父册都有泛滥成灾的小聪明。如果稍微具备辨识力和俯瞰力,就会看到——有些孩子,还没到真正的起跑线,脑子已经被家长搞乱了,人已经被带到沟里去了。

    ⑪目前我只给桔子买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单。有一段,每当去超市买菜,桔子总要在我挑选蔬菜的时候消失。后来我发现了她的秘密——跑到糕点柜台去吃试吃的食品,吃得满嘴是糖的跑回来。

    ⑫那天,我不动声色地,把所有她可能试吃过的食品,都买了一些。她试图阻止我:妈妈,我都吃过了,你没必要买了。我说:这些试吃品,是给有购买意向的顾客准备的,不是给贪便宜的人准备的,如果我们不想买,就不要去吃。

    ⑬后来,就收敛多了。这样的小细节,如同一根刺,在往后的日子里,会给她尖锐而清晰的表达。

    ⑭我有时候觉得,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这些父母,为他们做多大的事情,买多大的单,我们带领他们,把这些小事情小状况扎扎实实处理好,在每个伸手可及的小日子里,引领他们往有光的方向去,就已经是很好的养育。

    ⑮我希望桔子能够昂着头生活,就像她在芭蕾课上那样。人是菲气节来塑造生命意义的,那些高蹈着人生舞步的人,尽管难免会陷入生活的泥泞,但总会为世界留下优美的身姿。我们做个最笨的笨蛋。把一生的心力,专注地投入到我们喜欢的人事上,让所有的聪明人都到前面去。过往的经验告诉我,苍穹之下,一生当中,在肥美的草地和广阔的原野中,一定藏着凶险的沼泽,那里将伏击,所有忽视规则的,小聪明家庭里出来的孩子。

    (原文/汤馨敏,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阅读①一⑥段,简要概括作者说“这样的小聪明,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的理由。
    2. (2) 阅读⑦⑧两段.结合建材店老板一家的遭遇,说说“那条绿色通道竟走成了一条崎岖的山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 (3) 阅读⑪—⑩段,说说给孩子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单”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
    4. (4) 阅读第⑩段,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拒绝小聪明。
  • 5. (2024八下·金华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

    【甲】故乡的元宵(节选)

    汪曾祺

    ①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②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③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④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⑤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⑥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A)年,就这样过去了。

    【乙】

    童年的春节(节选)

    冰心

    ①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②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③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④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B)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盛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 (1) 【散文·事物】感知两篇文章中,“我”眼里的故乡春节的灯,仿照示例完成下面图表。

    2. (2) 【散文·语言】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新婉约,有的冷峻雄浑,有的恬淡飘逸……阅读【甲】文,请你就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A.简洁朴素      B.苍凉低沉     C.绚丽明快      D.平淡幽默

      我选 ▲分析:▲

    3. (3) 【散文·情感】两文的叙述和描写看似平淡,实则都蕴含着作者真切的感情。参照示例并联系全文尝试为两篇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做赏析式批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示例】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批注:现在回忆起来,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影子,并无太多趣味,但当时的我“也能”看它转几圈。写出了幼时的“我”对过年的钟情,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岁月流逝的感慨。

      A. 

      B. 

    4. (4) 【散文·联结】阅读下列材料,联系文本及吴伯萧的《灯笼》,请你谈谈对“灯笼”文化的理解。

      【材料一】民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汪曾祺

      【材料二】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百度百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