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珠海市九洲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 1. (2024七下·珠海期中) 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度盛行 B . 全国户口众多 C . 土地兼并严重 D . 郡县数量过多
  • 2. (2024七下·商水期末) “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    )
    A . 南北交通的发展 B . 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西汉的大一统
  • 3. (2024·翠屏模拟) 《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 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 . 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4.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    )
    A . 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重要性 B . 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C . 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 D . 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
  • 5. (2024七下·孝南期末) 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 .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 . 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 . 《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 . 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 6. (2024八上·游仙开学考)  运用如图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
    车骨之末,缚以竹筒,
    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
    泻水。

    真宗深念稼穑,
    闻占城稻耐旱,
    西天菉豆子多而
    粒大,各遣使以
    珍货求种。

    抛掷不停手,
    左右无乱行。
    被将教秧马,
    代劳民莫忘。

    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的人
    远离饥饿。喜看
    稻菽千重浪,最
    是风流袁隆平。

    A . 农业技术的发展 B . 医药事业的进步 C . 思想文化的繁荣 D . 政治制度的演变
  • 7. (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 .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 . 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 . 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 . 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 8. (2024七下·河北期末) 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 . 皇帝安于享乐 B . 奢靡之风盛行 C . 文化兼容并包 D . 尚武风气流行
  • 9.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宋代吕蒙正以平民之身考中状元,并官至宰相。由两人的经历可推知( )
    A . 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B .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C . 唐代贵族彻底失去特权 D . 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 10. (2024七下·珠海期中)  某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①处应填写( )

    A . 北击匈奴 B . 文成公主入藏 C . 玄奘西行 D . 藩镇割据
  • 11. (2024·封开二模)  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

    A . 频繁战乱 B . 北人南迁 C . 自然灾害 D . 统治残酷
  • 12.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唐朝时,颜真卿以造诣超群的书法艺术闻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特点。下列作品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 B . C . D .
  • 13. (2024七下·平房期末)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 .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 .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 .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 . 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 14.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采取的措施是( )
    A .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B . 任用范仲淹主持改革 C .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 .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 15. (2024七下·科尔沁左翼中旗期中) 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 .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 .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 .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 . 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 16. (2024七下·科尔沁左翼中旗期末) 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 . 变法成效显著 B . 人力严重不足 C . 农业技术先进 D . 耕地面积扩大
  • 17. (2024七下·酒泉期末) 北宋时,苏轼曾写道:“余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日行千畦(小块土地),较之佝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由此可见,“秧马”的使用有利于(   )
    A . 普及小麦种植 B . 形成养马习俗 C . 增强垦荒能力 D . 提高劳动效率
  • 18. (2024七下·庆云期末) 南宋《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举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烧变”。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该考古发现(    )
    A . 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B . 表明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 C . 确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说明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
  • 19. (2024七下·珠海期中)  综合下列信息可说明,宋代(    )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民间谚语

      

    A . 海外贸易兴盛 B . 民族政权分立 C . 制瓷技术高超 D . 南方经济繁荣
  • 20.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全球通史》谈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
    A . 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 . 工商业市镇兴起 C . 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 . 手工业工场涌现
  • 21. (2024七下·青白江期末) 北宋时,政府宣布取消对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的限制,东京城内十字大街有所谓的“鬼市”,娱乐场所营业通宵不绝。这反映出宋代( )
    A . 城市布局更新 B . 城市商业繁荣 C . 科技文化先进 D . 中外贸易发达
  • 22. (2024七下·珠海期中)  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 . 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 . 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 . 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 23.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②宋代对外贸易发达

    ③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④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4. (2024七下·福州期末) 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
    A .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 .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 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25. (2024七下·珠海期中)  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

    A . 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 . 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 . 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 . 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 26. (2024七下·电白期中)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祥作此诗时(  )
    A . 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B . 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 C . 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D . 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 27. (2024七下·珠海期中)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表明(    )
    A . 元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人口流动促进民族进一步交融 C . 元朝统一后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 . 国家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28. (2024七下·渭滨期末)  地方政区的设置标定行政疆域的划分,将自然、人文及历史传承熔铸其中,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
    A . 宣政院 B . 澎湖巡检司 C . 驻藏大臣 D . 台湾府
  • 29. (2024六下·莱芜期末)  元朝建立后,在吐蕃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行使行政管理权,由中央机构直接统辖。这一“中央机构”是(    )
    A . 中书省 B . 宣政院 C . 枢密院 D . 御史台
  • 30. (2024九下·海口模拟) 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
    A .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 . 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 . 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 . 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二、材料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满分40分)
  • 31. (2024七下·新丰期中) 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北宋

    (1102年)

    南宋

    (1208年)

    明代

    (1460年)

    清代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

    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谓之“开荒銐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

    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

    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
  • 32. (2024七下·珠海期中)  中国古代政治家们采取不同的治国措施来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人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人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恋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与当时实行的哪个政策有关?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为例,用史实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 33. (2024七下·珠海期中)  文化遗产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文化遗产,按要求填入表格里。(填写字母)

      名称

      分布

      D

      福建省泉州市

      河南省安阳市

      A

      甘肃省敦煌市

      陕西省西安市

      ……

      ……

    2. (2) 上述材料中可以印证丝绸之路的是哪一项文化遗产,可以印证海上丝绸之路的是哪一项文化遗产?(填写字母)

      印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印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3. (3) 从莫高窟、殷墟、泉州三项文化遗产中任选一项,分析其历史内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