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练习(三...

更新时间:2024-05-30 浏览次数: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小阅读
  • 1.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2. 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 . “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烈欢迎的态度。 C . 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D . 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难以把握。
  • 3. 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列对《再别康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 . 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C .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D . 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先是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 (2) 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诗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在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体现诗歌的建筑美,体现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B . 诗歌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C . 诗中比喻用得颇为精到,如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D .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以动衬静,表现画面的静态美。
  • 6.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辩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聘……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倾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文本二:

    富士的黎明

    (日)德富芦花

    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午前六时过后,就站在逗子的海滨眺望吧。眼前是水雾浩荡的相模滩。滩的尽头,沿水平线可以看到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同蓝色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之中呢。

    海,山,仍在沉睡。

    唯有一抹蔷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巅,左右横斜着。忍着寒冷,再站着看一会儿吧!你会看到这蔷薇色的光,一秒一秒、沿着富士之巅向下爬动,一丈,五尺,三尺,一尺,而至于一寸。

    富士这才从熟睡中醒来。

    它现在醒了,看吧,山峰东面的一角,变成蔷薇色了。

    看吧,请不要眨一下眼睛,富士山巅的红霞,眼看将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驱赶下来了。一分,——两分,——肩头,——胸前,看吧,那伫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了。

    富士于薄红中醒来。请将眼睛下移。红霞早已罩在最北面的大山顶上了。接着,很快波及足柄山,又转移到箱根山。看吧,黎明正脚步匆匆追赶着黑夜。红追而蓝奔,伊豆的连山早已一派桃红。

    当黎明红色的脚步越过伊豆山脉南端的天城山的时候,请把你的眼睛转回富士山下吧。你会看到紫色的江之岛一带,忽而有两三点金帆,闪闪烁烁。

    海已经醒了。

    你若伫立良久仍然毫无倦意,那就再看看江之岛对面的腰越岬赫然苏醒的情景吧,接着再看看小坪岬。还可以再站一会儿,当面前映着你颀长的身影的时候,你会看到相模滩水汽新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镜,此时,抬头仰望,群山褪了红妆,天由鹅黄交成淡蓝。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啊,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1. (1)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拳石:

      颀长:

    2. (2) 比较两文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日出景象描写上的异同。
    3. (3) 面对日出景象,两位作家以不同的艺术加工表现出各自的思考体验,试作分析。
    4. (4)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罗密欧说:“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在五四时期,郭沫若、艾青、闻一多等人的诗歌中,也经常歌咏太阳。结合这两则文本及以上诗文探究:世人如此礼赞太阳,有哪些原因?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显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里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留连的一篇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卢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冷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苦,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 , 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树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有删改)

    文本二: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的灵性主要表现在康河自然风光的优美、宁静、调谐等方面。 B .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既道出康河之美,更道出作者对康河的痴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 C . 文本一第一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D . 康桥附近有淡泊悠远、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还有堂皇典丽、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
    2. (2)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第一段写在星光下听水声、钟声和刍草声,渲染了静谧、调谐的气氛,让人进入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B . 文本一第六段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懊悔自责之意。 C . 文本二写“榆荫下的一潭”,选择虹与梦这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文本一提到的拜伦谭。 D . 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都是生动准确,富有美感的,但相较而言,文本二比文本一更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更具音乐性。
    3. (3) 请对文本一画波浪线句子“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进行赏析。
    4. (4)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如果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文本?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B .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 .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 .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 .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D .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 (3) 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9. 阅读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下列各项中,对第二小节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喜爱这美景 B . 对昔日恋人的思念 C . 借美景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D . 对金柳、波光的赞美
    2. (2) 对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歌声会破坏这宁静的氛围 B . “我”不擅长用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 C . 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 . “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和希望
    3. (3) 对《再别康桥》诗句及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轻轻的走”、“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诗的开第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来修饰动作,不仅生动地再现出诗人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更表达出他来去时不愿惊动自己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溢于言外。 B . “悄悄的走——悄悄的来”,诗的末节用两个“悄悄”与首节的三个“轻轻”相呼应,两个诗段不仅词语对仗,且节奏相同。整齐的诗句,铿锵的音韵,可以融入诗人更多的离愁别绪。 C . 诗篇首尾二段起呼应作用的,还有“云彩”这一意象。云彩本是无情物,这里早已诗化了。“轻轻的招手”,似乎欲同它话别;然而,又“挥一挥衣袖”,决计“不带走一片云彩”,两个细节,生动地说明诗人对康桥只有留恋,而无索取。 D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似乎已忘记他要“再别康桥”,反倒撑起长篙随意地要到更深的青草中寻梦。这种宕开笔来,不从正面写别情的写法,更有一番情趣和魅力。
    4. (4) 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感情。 B . 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着诗人的欣喜和眷恋。 C . 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依恋之情。 D . 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夜晚在康河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之情。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写给当炮兵的儿子

    丁芒

    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

    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

    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

    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

    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

    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

    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

    我只寄你一缕硝烟,

    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

    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

    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

    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

    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

    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

    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

    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

    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

    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

    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

    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

    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 B . “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定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 C . 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 D . “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希望儿子拥有对家乡深沉壮阔的爱和饱满热烈的激情。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 B . 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 C . 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 D . 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 (3) 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
    4. (4) 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既生动形象又意蕴丰厚,容易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B . 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C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与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有相通之处。 D . 诗文最后一句“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运用设问,表达了诗人对离乡背井的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酸楚。
    2. (2) 诗题和诗文中反复提到“我的思念是圆的”,你如何理解?
  •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写于1921年初在外留学期间。

    1. (1)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描写对象,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的日常生活场景。 B . 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里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 C . 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表示天色已经晚了,也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 D . 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如诗中所写的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这般美好。
    2. (2) 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晚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 B . 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 . 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场上。 D . 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且以“星”和“月”为喻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3. (3) 本诗擅长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在诗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两例并分析。
    4. (4) 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眼里有你

    徐志摩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

    上帝,我听不到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楼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十一月二日星家坡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的前两节表现了“我”上山入地“望不见”“上帝”、“听不见”“上帝”的迷惘与无奈。 B . 本诗第二节前三句中的“掏”“捣毁”“叫”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极度压抑与愤懑。 C . “我”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产生了无尽的愤懑与困惑、无奈与痛苦,这仿佛一张沉重的网网住了“我”。 D . “我”在道旁见到一个小孩,发现只有这孩子的眼里“有你”,“我”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2. (2) 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中“我望不见你”“我听不到你”等采用了呼告的手法,表明“我”内心对美好的呼唤。 B . 本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仞的高冈”“无底的深潭”等有助于塑造“我”坚定执着的形象特点。 C . 诗歌第一、二节中选择了“高冈”“荆棘”“地壳”“蛇龙们”“深潭”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压抑的叙事氛围。 D . “我攀登了”“我向”“我叫”“我在”既给人层次感、动态美,同时又具有音律节奏,体现出徐志摩清新温柔的诗风。
    3. (3) 本诗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请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 14.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
    2. (2)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以“?”的问句结尾,巧妙地回答了上片的问题。
    3. (3)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回忆起往昔的革命岁月,那时他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三句,写出了他和同学们的书生意气。
    4. (4) 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再别康桥》)
    5. (5) 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再别康桥》)
    6. (6)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再别康桥》)
四、语言文字运用
  • 15. 《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不少于100个字)

    小河  柳树  青草  夕阳  歌儿

  • 16. 《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描绘了康桥明净动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画面,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

    秋雨  庭院  树叶  人

  • 17. 《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不少于100个字)

    小河、柳树、夕阳、青草

  • 18. 请你仿照李白《送友人》这首诗,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19. “你走了,却把岳阳楼的忧思,撒落在我们垂下的头颅上。”这是人们以“三行诗”的形式为杜甫所写的文字。请仿照这样的形式,为徐志摩写一首“三行诗”。要求:能体现人物特点,富有感染力。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让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____缱绻。而康桥里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那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____,枝条细长,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飘逸秀美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北大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____,不知何时能遇到自己的徐志摩?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____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 B . 像身着盛装的新娘,那是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 C . 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是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D . 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情谊    蓊蓊郁郁    风姿绰约    数不胜数 B . 情意    蓊蓊郁郁    蒲柳之姿    数不胜数 C . 情意    葱郁浓密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D . 情谊    葱郁浓密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