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表示,神木石峁遗址核心区域发现了最高等级墓地,墓地与皇城台“大台基”共同构建起皇城台上“前宫殿后墓地”的基本格局。另外,墓地中南区墓葬具有连排分布和围绕墓葬建有石墙等特征,表明石峁文化高等级墓地已具有成熟的规划意识和墓上建筑,或已形成墓园雏形。皇城台高等级墓地更加彰显出石峁社会的文明化程度,据此可知(   )
    A . 当时已经形成了以石峁为核心的中原文明 B . 这是石峁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实证 C . 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非常成熟的城市规制 D . 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 2. 唐朝孔颖达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是在(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B . 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C . 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D . 诸侯纷争与变法时期
  • 3. 汉初“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汉代实行(   )
    A . 推恩令 B . 分封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度
  • 4. 如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简表,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 . 官员人数不断膨胀 C . 封建统治基础扩大 D . 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 5. 有儒学者认为,宋初,书院之设立,实为中国学术文化筑坚实之基础。盖从此真正之学问研究所,不在学校,而在书院。于是教育独立,渐成群众化;学术进步,乃臻于突飞猛进之地步。由此可知宋代书院(   )
    A . 主张“经世致用”,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B . 推动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刺激官学的兴起,提倡社会责任感 C . 客观上促成“三教合归儒”的提出,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 . 实现儒学纲常伦理完备化,构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
  • 6.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德国访问时指出:“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习主席这句话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的主要是郑和下西洋(   )
    A .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B . 推动了对外贸易巨大发展 C . 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 D . 展示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 7.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
    A . 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 B .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C . 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 D .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 8. 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这种制度在当时(   )
    A . 使内阁制度走向形同虚设 B .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 . 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D . 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 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 抢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100 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该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0. 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 )
    A .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B . 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 C . 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 D . 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
  • 11.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

    1912年1月

    1912年2月

    1912年2月

    1912年3月

    1912年4月

    1915年12月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A . 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 . 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 .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 . 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 12.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 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B . 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C . 在探索中已走向成熟 D . 对现实国情有了进一步认识
  • 13. (2023高三上·郑州月考) 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 14.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该口号发布的时机是( )
    A .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B . 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 C . 渡江战役即将开始 D . 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
  • 15. 2014年,习近平在某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说:“该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该原则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据此可知,该原则(   )
    A . 提倡求同存异,各国共同发展 B .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C .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D . 推动“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 16.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 适应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C . 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D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朝土司制度与羁縻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分析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的羁縻政策与元明的土司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评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诸悉,是以命大臣等向尔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届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材料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中国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金银纪念币一套四枚,其中5盎司银质纪念币选用的主题图案,就是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名作《愚公移山》图。在抗战胜利70周年和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之际,该纪念币的纪念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愚公移山》图创作的背景,简述其精神内涵。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