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中的龙元素
①西安地铁2号线龙首原站,站内通道里的文化墙上展示着十几种不同写法的“龙”字及“青龙金匮”等成语、《龙潭》《骊龙》等作品中的诗句。文化墙将龙首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文化内涵展示给市民游客。关于龙首原的形成,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秦朝时,一条黑龙从秦岭冲出,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向南吸天地灵气。神龙经过时将平地拱起一座土山。土山形似神龙,龙首原因此得名,因地势高又名龙首山。龙首原因地势高且北面邻河,十分适合修筑王室宫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都是在龙首原修建的。汉长安城立北坡,唐长安城立南坡,龙首原在古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②西安城东,有一条连接东关南街和兴庆宫公园的巷子——卧龙巷。巷子全长500米,弯弯曲曲像一条蜿蜒的蛟龙,两侧苍劲的古槐之根形似龙爪。唐朝时,卧龙巷的位置横跨隆庆坊和胜业坊。隆庆坊原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临淄王时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后,为避其名讳,隆庆坊被改名为兴庆坊,这里开始被称为“龙潜之地”。后来,人们便用《卧龙》二字给这条巷子命名。明代时,城墙东扩,卧龙巷附近成了东郭城的一部分,居民区逐渐形成。
(二)非遗中的龙形象
①一个个龙形泥塑,一张张龙形剪纸,一个个龙形面花……为了迎接新年,三秦大地的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融入龙元素,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②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凤翔泥塑,是具有浓郁西北乡土气息的特色艺术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一件泥塑龙需要经过翻坯、合坯、粉洗、彩绘、上清漆等过程,并且是工人纯手工制作,加上龙形态复杂,绘制起来比较慢,一个师傅一天只能生产约5个大件、10个小件。长着牛角的囚牛、口含刀斧的睚眦、蹲坐远tiào的嘲风、形似狮子的狻貌,面庞似虎的狴犴……它们的形象尽可能地贴合了古籍记载和人们的认知,同时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生动可爱。
(三)民俗中的龙文化
①龙江街道地处汉江与褒河交汇处。历史上,这里的老百姓经常遭受干旱和洪涝灾害,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龙江龙舞更多展现龙江人的团结协作。
②龙江龙舞道具丰富,有草龙、彩龙、板凳龙、挝杆龙4大类12个品种,其中最特别的当属草龙。它制作起来很复杂,需要6个人做15天才能完成。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除了龙江龙舞,陕西还有周至龙灯。周至龙灯起源于东汉初年,兴盛于唐宋,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周至龙灯有20多米长。近20分钟的舞龙表演需要30人左右,场面颇为壮观。锣鼓队在前吸引人们的注意,四对排灯、龙门及龙柱紧随其后,接下来是鸡灯、鱼灯、虾灯、蝉灯、花鼓灯、五角星灯等。
④人们常会说一句和龙有关的话——“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陕西有很多民俗活动。为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一些人会去龙神庙前举行祭拜仪式;大人带着小孩在这天理发,企盼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出人头地;饮食也多以龙为名,面条叫“龙须面”,馄饨为“龙眼”,饺子叫“龙耳”……
⑤平利县已经举办了五届“二月二·龙抬头”农耕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活动当天,除了双龙队、锣鼓队、秧歌队、腰鼓队等接连登场外,还会举行隆重的龙头节祭sì仪式;甘泉县龙咀沟村,上百年来沿袭着农历二月初二“打龙眼泉”活动,活动期间还有撒灰保平安、秧歌“沿门子”送吉祥等活动。
⑥和龙有关的民俗活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五谷丰登的期盼,蕴含着人与自然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理念。
①巷子全长500米,弯弯曲曲像一条蜿(A.wǎn B.wān)蜒的蛟龙。 ( )
②大人带着小孩在这天理发,企(A.qǐ B.qí)盼小孩能够健康成长、出人头地。 ( )
远tiào( ) 祭sì( )
上联:龙潭倒映十三峰,____,飞龙在地
下联:玉水____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①这组材料的标题为“龙行龘龘”,右图为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的设计者顾永江为《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设计的标识,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请观察图片,简要说说这个标识的含义。
②班线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许多民俗中都含有龙文化,请你代表小组向他们解释可能的原因。
①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③是鸟也,。(《北冥有鱼》)
④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何首乌有拥肿的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⑦《十五从军征》中,诗人用“,”两句间接写出了庭院的荒芜杂乱。
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并由此产生愤懑之情的诗句是:,。
【材料一】关于龙的起源,无数文人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比较常见的说法是: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一种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在这个时期,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和幸福,往往会选择一种象征力量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龙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首领为加强统治,将龙与王的形象、皇权捆绑在一起,宣称自己为“龙子”“真龙天子”“王权天授”,使龙的崇拜深入人心。
《说文解字》中对“龙”作出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包括皇权、吉祥、智慧与力量。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在古老的中国,龙作为一种神秘的存在,一直被人们赋予了极高的崇敬和想象。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龙在神话传说中神来灵去,捉摸不着。所以,有人给了一个概念: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甲骨文中所描绘的“龙”之形貌特征是:头大嘴大、龇牙飞须、有角有耳、有鳍有鳞、长体曲尾。龙是一种精神,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龙作为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人们常将“龙”这个神异吉祥物,用于日常生活中作意象性的祈求与祝愿,以征兆吉祥、禳避凶祸。龙象征权贵,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暗喻贤人高士。相传孔子去见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聃时,见到一条顺着阴阳变化无穷的龙,惊觉老子是人中之龙,是难得一见的大贤,此外,诸葛孔明未出道时被称为“卧龙先生”。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识,或者精工书文、或者为官清廉、或者行为举止出众的人,都可以比作“龙”。
(摘编自网络《龙究竟是什么?》)
【材料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以下以我国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考古发现的龙纹为基础,梳理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仰韶时代与龙文化起源。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仰韶文化已开始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这些早期龙形文化遗存的产生,与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仰韶文化中不同地区的鱼龙、蛇龙、鳄龙,均是现实生活中鱼、蛇、鳄等自然形象神格化的产物。
龙山时代与龙文化的融合。龙山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键阶段。龙山时代的龙纹已摆脱仰韶时代单一动物形象的特征,以蛇与鳄为主体,吸收虎、鱼等动物的特征,成为汇集多种形象的趋同神格化形象。
夏商时期龙进一步成为国家形成的标志。二里头文化发现了大量的龙纹,此时的龙纹继承了龙山及新寨文化时代以鳄和蛇为主体的余续。与龙山时代的龙纹相比,二里头文化的龙纹更加抽象化、图案化,且拼合了更丰富的动物特征,如鳄鱼、虎、鱼等,已经是典型的成熟龙纹了。商朝时期的龙纹在继承蛇龙、鳄龙等原始龙纹的基础之上,又具有了鸟、象、鹿、马等动物的特点,形象上更为怪异神秘、绚烂瑰丽。
(摘编自“光明网”《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材料四】龙的形象一直是一种想象,集合了人们对原始动物崇拜的组合。我们在龙身上赋予的力量、智慧和勇气正是我们民族的底蕴之所在,所以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传承的就是那千百年来龙的传说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如今,龙作为我们的精神符号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中。我们以龙的传人为傲,因为正如龙身上各种不同动物的组合所象征的那样,我们也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种多元的组合不仅代表了我们的力量,也象征了我们的团结和和谐。
(摘编自网络《龙,从传说到图腾,再到象征与专指,最后成为我们的民族符号》)
春到山水间
刘成章
①小时候常听人说:“二月二,龙抬头。”抬头做甚?不得而知。今天的孩子们,恐怕更是难以明白。那么,我打个比方吧。飞机一旦抬头,就是要起飞了。龙也是这样,抬起头就要一冲上天。
②龙行天上,大地回春。雨润江南树,那是烟雨;风吹塞北河,那是熏风。布谷鸟一声一声地叫个不停,昆虫都从土里钻出来,互相点点头,打打招呼,然后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③烟雨熏风春来了。春是被万物呼唤来的,一来就是朝霞灿烂。
④大黄牛只顾欣赏自己踩下的阔大的脚窝。柳树梢头的喜鹊问柳树,是不是该泛绿了?蒲公英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却抢了春的先机,它放松地绽开大方而又谦虚的花,像暗夜忽然点亮的灯,而且这灯很多,很亮,一盏一盏地闪耀,好不炫目。
⑤春来了,所有热爱春的人,都心旌摇摇,想去踏春。
⑥我拄着拐杖,也和年轻人一起去郊外。一畦春水浇着春韭,就像浇着杜甫笔下的唐诗。而那些麦苗,已经在不失时机地返青。麦田旁,酥软的泥土享受着阳光的爱抚,冒着丝丝缕缕上升的阳气,人们正在清理去年残剩的庄稼根茬。这儿那儿的荠菜,散发着亘古就有的清香,使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挖上一些,以吸纳大地赐予人的丰沛元气。附近一棵棵树木的梢头,早来的春风正在那儿嬉闹,它们摇动着,抖落了厚厚的尘埃。我知道,每棵树木的枝干里,都有一条消了冰的河,它们在奔流,在喧响,在演奏充满活力的春的乐曲,从而向着繁盛的夏季勃发。
⑦春来了,我们举手向她致意,和她紧紧拥抱,在烟雨熏风之中。
⑧我居住在北京的一个大院里,院中湖上的薄冰早已融化,人们也脱去了臃肿的羽绒服。许多童车重新聚集在湖边,童车上是牙牙学语的孩子们,阳光打在他们的眸子上,眸子里尽是滟滟天真。院门外又支起了理发摊,我坐下请师傅给我剃头。春阳、春风,无阻无隔地照射我、轻拂我。一只乳燕从空中款款飞来,环绕在我头顶,让人满心欢喜。
⑨“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多么传神!现在,红杏还未开满枝头呢,但许多地方早已热闹起来。
⑩最热闹的要数社交平台上的朋友圈。朋友圈就像一个成百人、上千人居住的山坳,走进这山坳,有平房,有竹楼,有窑洞,还有四合院。举目望去,家家门上还闪耀着过春节时贴上的红彤彤的对联。古时候,二月二也叫开笔节。在朋友圈里,人们早已开了笔,争着展示春光,笔下带着春风。
⑪我看见了云南楚雄的赛装节,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男女老幼都穿着艳丽的彝族服装,赛装赛美。仅是姑娘头上戴的鸡冠帽,就让人看得心醉神迷——在奇美的“鸡冠”上,用细毛线绣出了朵朵牡丹花、山茶花、蝴蝶花。人们载歌载舞,“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月当空”。
⑫我看见了陕北的许多地方都在闹秧歌,这个“闹”字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脉相承——打腰鼓,跑旱船,踢场子。人们都说,那是多年不见的景象了。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塞外小城榆林这些年地区生产总值持续高增长。小城刚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运用匠心巧思,展示着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
⑬在这些红火热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腮帮子一鼓一陷的唢呐手,他们真情投入,尽情演奏,向着蓝天,向着春光。
(选自2023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示例:万物春发图——根据文章②~⑦段的叙述,春来了,万物勃发,江南树、塞兆河、布谷鸟、昆虫、大黄牛、喜鹊、柳树、蒲公英、春水、春韭、麦苗、荠菜……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春天到来之际迸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力。所以我将本小节内容概括为“万物春发图”。
①蒲公英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却抢了春的先机,它放松地绽开大方而又谦虚的花,像暗夜忽然点亮的灯,而且这灯很多,很亮,一盏一盏地闪耀,好不炫目。(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春来了,我们举手向她致意 , 和她紧紧拥抱 , 在烟雨熏风之中。(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
重音 | 请在需要重读的词语下添加着重号,至少一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多么传神! |
理由: | |
停连 | 请在恰当位置的文字上方标记停顿“∨”和连接“∧”,各一处: 在这些红火热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腮帮子一鼓一陷的唢呐手,他们真情投入,尽情演奏,向着蓝天,向着春光。 |
理由: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文正公①微时② , 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有删改)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②微时:未显贵之时。
尝诣灵祠求祷( )
复祷之曰( )
大丈夫之志于相( )
既不可得矣( )
①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②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
①行书 ②楷书
“龘龘”形容龙腾飞时的样子,“前程龘龘”形容前途光明无限的境界。以下是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对学生说的一段话:
在我们这个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跟大家讲三个词:新时代、新赛道、新征程。
第一,新时代。何为新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彻底改变整个世界。而这个新时代,将会改变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进程,你们将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第二,新赛道。各项新技术层出不穷,出现了若干新赛道,原有的赛道已不适用了。新赛道将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进程,而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大业与此同步。在新时代,我们要勇于开辟新赛道,在新赛道上做时代的“弄潮儿”。
第三,新征程。实现民族复兴谈何容易?大国博弈、区域地缘政治、技术封镇……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征程,需要我们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我们的胆识,需要我们科学的思考,需要我们超前的思维,需要我们去规划未来,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做好当下工作。
结合以上语段及对“前程”的理解,写一篇作文记录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