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韩城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11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和运用(计24分)
  • 1. 【观韩城映像】

    王勃在《夏日登韩城门楼寓望序》中言:“韩原奥壤,昔时开战斗之场;秦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意思是说,春秋战国时,广阔的韩原大地曾是金戈铁马的战场;现在和平时期,秦塞雄都的韩城又成为大唐腹地的富饶州郡。可以说,王勃准确地概括了韩城的特点。褪去历史的征伐与荣光,韩城的美景依旧让人们留恋。

    龙龙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段文字,用以展现韩城之美。请你帮他解决其中的文字问题。

    来了细雨,暖了东风,红了桃花,绿了杨柳,春天就这样似乎突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生机勃勃,澎湃昂扬,浩浩汤汤走向前去。其实,春天早和韩城有了一场盛大的约会,那个约会在黄河岸边。黄河在跌落逼仄的壶口,冲破促xiá的龙门之后,在韩城这里舒展了胸怀,徜徉洒脱。宽广的关中腹地仁慈宽厚地接纳了这条奔腾的巨龙,把它变成了一位温柔的女子,在这里,她蜿蜒曲折安宁。时而波光粼粼似含情脉脉,时而停zhì不前似沉思冥想,时而浪花朵朵似倩兮巧笑。

    1. (1) 请根据语境,给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它生机勃勃,澎湃昂扬,浩浩汤走向前去。

      在这里,她蜿蜒折安宁。

    2. (2)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促xiá        停zhì

  • 2. 【传民族精神】

    有着“禹庙之最”美誉的韩城大禹庙,坐落在新城街道周原村北,是国内大禹庙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禹庙为纪念大禹而作。远古之时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们扶老携幼,东西奔走。这时,舜派禹去治理洪水,期间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用疏导的方法治平了洪水。大禹治水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同学们一同前往大禹庙进行参观,并在参观途中利用电子设备进行直播宣传。有观者在实时评论区留言,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

    鲤跃龙门:大禹不愧为伟大的英雄人物,为了治水,身先士卒,忧百姓所忧,这或许也启发了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种先忧后乐的政治观至今被人们颂扬。

    雾锁烟柳:“楼上”说得没错。大禹治水的精神不仅仅是关心百姓、造福百姓,也很好地诠释了奉献精神。或许他也启发了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虽远离朝堂,但依旧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向先贤致敬!

    上善若水: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大禹治水十三年,除了心系百姓、甘于奉献,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做支撑。大禹坚毅的身影,犹如挺立在戈壁中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茅盾《白杨礼赞》)。

  • 3. 【树人物丰碑】

    “华夏史笔惟司马。”司马迁大笔如椽,为中华文明立传,为中华文化铸魂,为中华史书垂范,为中华品格张本。韩城司马迁祠墓,寄托的不只是对太史公的哀思,更是对其精神品格的推崇与敬仰。五十二万字的皇皇巨著,至今仍放射着生命的光彩;两千年前那若隐若现的身影,仍值得今人紧紧追随。

    同学们来到司马迁祠墓,祭奠这位史学巨匠。途中,同学们翻看《史记》,并了解到书中“列传”体例的来由——“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即有些人仗义而行,不使自己失去时机,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你认为下面名著中的哪位人物,值得司马迁为之立传呢?请任选一部,并简述理由。

    《水浒传》        《红星照耀中国》

  • 4. 【看今朝发展】

    悠久的历史是韩城骄傲的文化名片,丰富的资源则为韩城的全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韩城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更是西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西最大的钢铁基地。而以经开区和高新区为主版块的现代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更是体现了韩城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心。

    彤彤决定在班级公众号中开设“时代新颜”栏目,向大家展示韩城在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她搜集到了下面的材料,请你完成相关问题。

    ①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韩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②近年来,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端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一幅“科技强产业兴”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正在加速绘就。③面对未来,韩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始终践行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推进步的发展之路,营造公平、透明、宽松、便利的营商。④吹响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不断向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目标迈进。

    1. (1) 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2) 请在第②句中的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3. (3) 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5. 【护文化遗产】

    世代相袭,血脉相传。历史在韩城不仅留下了丰富珍贵的物质宝藏,更积攒了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秧歌、抬神楼、门楣题字、芯子、面花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犹如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地域符号镌刻在韩原大地。这些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每个韩城人心目中对家乡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情感载体,回味悠长,独一无二。

    班级正在开展“文化遗产我传承”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韩城古门楣题字分布在韩原大地的村村寨寨,其中以党家村、金城区最具代表性。同学们找来了下面这块匾额,请你将匾额上的题字,按照现代汉语书写顺序,用简体楷书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 (2)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韩城行鼓具有悠久的历史。雯雯写了下面这段话赞美韩城行鼓。请你仿照画线部分,进行补写。

      韩城行鼓,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让人感受到磅礴的力量;。这不仅是历史的深沉见证,更是文化的璀璨传承,它承载着人民的情感与记忆,奏响着韩城大地的时代华章。

  • 6. 为了更加深入地感受非遗文化,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决定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学校将于4月16日上午9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请你以校宣传委员小峰的身份,邀请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李老师来校做专题讲座。见到李老师,你会怎么说?
    2. (2) 你的同桌小繁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再说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是大事,我没有能力参与。请你劝说他积极参加。
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教授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专访。下面是对本次专访的实录。

    记者:对“00后”来说,国风为什么会成为他们的“大众文化”?

    刘教授:客观上,“00后”成长的时代,正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可以说与生俱来。

    主观上,一方面,“00后”受到文化怀旧心理的影响,对“过去的美好”总有一种探寻的情感,尤其是尚未全面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这种文化心态会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年轻人追求个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好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他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各种个性化表达,尤其是结合全球时尚进行创造传播,更增强了其主体认同感与自我价值感。

    (摘编自《国风为何成为“00后”的“大众文化”》,《中国青年报》2023.10.10)

    【材料二】什么是国潮?国潮应该是以民族品牌为载体,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消费新势力。既然是“潮”,自然有“潮起”和“潮落”。市场的流行就如同春天的花园,一定会引来无数蜂蝶。当一众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势必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同质化。

    同质化有两种原因,一是____。一些品牌理解的“中国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你用了“龙凤呈祥”,我就来个“花开富贵”。当国风设计失去了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而变成对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与重复拼贴,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生硬的、呆板的、没有灵魂的。这就不要怪消费者在新鲜感消失之后会很快“移情别恋”,品牌没有识别度,又怎么能要求消费者有忠诚度?

    同质化的另一个原因是____。有些企业会把“抄袭仿冒”美其名曰“借鉴学习”,有意识淡化品牌差异,故意混淆消费者认知。而国潮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国潮IP的授权在加剧无序竞争,文创版权存在时效性强而导致界定困难,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的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易,原创维权难。如此一来,市场的同质化现象就更严重了。

    (摘编自《少些“伪国潮”多些用心创作》,《中国青年报》2024.4.3)

    【材料三】对于“新中式”服装的突然爆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员认为,“新中式”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简约设计风格,深深抓住了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传统中式服装多呈现富贵华丽之风,其本身的文化厚重感让它一直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是父辈一代的专属爱好,很多年轻人会觉得驾驭不了。“新中式”服装去繁从简,整体简洁明了,保留了传统中式服饰的低调优雅,将简约有品的生活追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选择。

    “‘新中式’服装在中国传统五色(赤、黄、青、黑、白)的基础色调上,辅以红、黄、绿、蓝等亮色作局部点缀,整体明快而雅致,休闲聚会两相宜,既增加了中式美学的国风典雅韵味,又反映出现代人纯粹而自在的生活追求,故而掀起了消费新热潮。”该研究员还表示,“新中式”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体验,更是一种情怀。中式审美历经沧桑岁月,饱含东方美学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新中式”将中式元素与现代时尚理念巧妙结合,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该研究员看来,“新中式”服装的流行并非偶然,背后是人们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是新时代人们审美改变后国潮的回归,也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凝聚。它立足传统,以现代人的审美创造衍生出新的风格,让人们在时代变迁、潮流变化的过程中依然能感受到中式文化的传承发展。

    (摘编自《“新中式”出圈“国潮风”彰显文化自信》,《陕西日报》2024.3.21)

    【材料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货“潮品”与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并列,被作为积极培育的新消费增长点。从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来看,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国货“潮品”不仅激发着产品创新力、品牌营销力,更是带动一股新的消费潮流,让中国商品走得更远、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广。

    “潮”代表了时尚潮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消费现象。推动国潮跳出“潮起潮落”的一般规律,就不能满足于“一时火”,更要苦练内功、增强定力,做到“永久潮”。打造经久不衰的国潮商品、品牌,要有文化传承的持久力,避免一哄而上的冲动;要有神形兼备的产品创新力,避免空有符号没有内涵的东西;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避免一些“伪国潮”“伪国风”滥竽充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不会因“火不火”而改变,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定力,绽放历经岁月沉淀、时光淘洗的美。

    (摘编自《不求“一时火”而要“永久潮”》,“中工网”2024.4.2)

    1. (1) 阅读【材料二】,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 (2) 请结合【材料三】,说说“新中式”服装突然爆红的原因有哪些。
    3. (3)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轻人追求个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素材库,这也是国风成为“00后”的“大众文化”重要的客观原因之一。 B . 由于国潮IP授权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维权困难,进而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 C . 传统中式服装都呈现出富贵华丽之风,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标准,致使丧失了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 D . 当前,国货“潮品”被视作积极培育的新消费增长点,市场前景广阔,但要避免“短视”思维,不满足于当下,苦练内功,坚定文化自信,做到“永久潮”。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指尖儿的温柔

    高明昌

    ①我十六岁时,就跟母亲一起下地耘稻了。所谓耘稻,就是等稻秧插入水田半月后,拔拔杂草松松泥土,有时扶扶歪斜的稻秧,耘稻不需要挑担的力气,但需要眼明心细。炎炎烈日下,青青稻田中,我站在母亲身边。母亲向前一步,我也向前一步。母亲弯腰,我也弯腰。有时弯腰不够,还需要低头,将头低到与稻秧齐平,这样才能看清稻秧中间有没有稗草。还要看看稻秧的根茎处有没有窟窿,有的话要填些烂泥。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稻秧茁壮成长,将来长出饱满的稻粒,那样我们就能吃到白米饭,所以耘稻的活儿在母亲眼里是那么美好。

    ②我刚开始不能一下子辨别出稻秧和稗草。母亲告诉我:“稻秧,摸上去是毛糙的,不光滑的;而稗草,摸上去是光滑的。”我后来终于能辨别稻秧和稗草了——不仅要听母亲讲,还得用眼睛去看,用手指去摸。耘稻还有个任务,就是要给稻秧透透气,具体做法是:在稻根的四周,用指尖儿贴地揉一揉。我____。母亲见状,立马喊停:“不是这样的呀!你要弄死稻秧了。”母亲开始示范:她____。母亲说:“手指插进地里要浅,转圈时要轻。你懂了吗?”

    ③我有些惊讶:“稻秧也需要温柔以待吗?”母亲说:“当然了。稻秧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生出根须来。你这么一折腾,根须断了,稻秧就伤了‘元气’。”稻秧也会伤“元气”,像人一样。母亲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④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都吃落苏(茄子的俗称),中午吃晒成菜干后腌制的咸落苏,晚上不是吃炒落苏、蒸落苏,就是吃捏落苏。母亲怕我们有情绪,饭吃得少,缺力气,就想了许多办法——落苏混鱼烧,落苏与韭菜、毛豆一块儿烧。

    ⑤有一天傍晚,母亲让我一起去菜园里摘落苏。到了种落苏的田垄,她放下篮子,拨开铺展如荷叶的落苏叶子,我看见了许多落苏。一种是淡青色的,一种是青紫色的,都有着晶莹的光泽。母亲看了看落苏,脸上是感恩的神情。她顿了顿,伸出左手捏住一个落苏,慢慢抬起。我以为母亲顺势就把落苏拽下来了,但她没有拽,而是右手握着一把剪刀,在枝上轻轻一剪,只听得“扑腾”一声,一个落苏就跌落在篮子中。

    ⑥摘落苏用剪刀,我感觉母亲是小题大做了。母亲却说:“这样摘好,一来尽可能不惊动落苏,二来尽可能不伤害落苏。这样落苏长起来就快,每次想吃时都有。”

    ⑦秋日,天气多了些宁静,待在家的日子也多了起来。母亲杀了一只老母鸡,熬了半天,鸡肉软烂,鸡汤金灿灿的。母亲让我去菜园拔些鸡毛菜,放到鸡汤里。临走时,母亲特地交代别把鸡毛菜的根给拔断了。

    ⑧我把鸡毛菜带回家,母亲开始择菜、洗菜,一看有一半的鸡毛菜都是断了根的,便问我是如何拔的。我说:“用手一把一把拔的。”母亲检讨自己,说没有叮嘱我要像拔秧一样拔鸡毛菜。

    ⑨后来一次又需要鸡毛菜,母亲让我和她一起去菜园。只见母亲蹲下身子,伸手在鸡毛菜上轻轻拂过,就像是抚摸孩子的头顶,亲切、温柔;然后伸出大拇指、食指、中指,指尖儿并在一起,往鸡毛菜的根部抠去。母亲告诉我,先捏牢菜根,稍微用点儿力气,往上提一提,再等一等,然后再次提起,鸡毛菜就会被拔出来了。我发现,母亲手里的鸡毛菜确实乖巧、听话,没有一棵是断根的。母亲说:“三根指头往上提一提,是松土,也是告诉鸡毛菜,它要出地了。鸡毛菜知道你的意思了,就会配合你,让你拔了。”

    ⑩人与农作物之间,可以做到如此亲密,我算是亲见了,也得了些采摘方面的经验。后来我采豇豆、秋葵,摘丝瓜、黄瓜、南瓜,需要用手的时候,我都学着母亲的样儿,要么用剪刀,要么用指尖儿,绝不胡乱抓。我深信,我们家的蔬菜一直长得鲜亮、饱满,总也吃不完,母亲的温柔以待是最重要的原因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班级正在举办“美文佳作分享会”,老师推荐了本文。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初读文章后,小华决定先梳理文中所写的主要事件以及“我”的心理,请你协助他完成下表。

      事件

      “我”的心理

      母亲用剪刀轻轻剪下枝上的落苏

      感到信服

    2. (2) 在阅读过程中,鹏鹏不慎将墨水滴洒在文章上,致使第②段的部分内容被染盖。请你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进行回填,并说明理由。(只填序号)

      A.伸出四根手指,指尖儿微微张开,稍稍弯曲,慢慢插向稻秧四周的泥土,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地转了一圈,然后回转了一圈

      B.并拢四根手指,竖着插进稻根的旁边,估计有一两寸深。围绕着稻秧,把手指转了一圈

    3. (3) 小雯在分享阅读体验时说:“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事件都差不多,母亲教给‘我’的也都是如何采摘蔬菜等,‘我’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能从母亲身上学到什么。
    4. (4) 小欣阅读完本文深受触动,并表示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尽管简短,语言平实,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你也谈一谈这句话的作用。
    5. (5) 创意写作小组决定从不同角度对本文进行点评,于是写了下面的句子作为开头。请你任选其一,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开头一:母亲的温柔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开头二:敬畏田野是农民与生俱来的情怀。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熹传(节选)

    朱熹,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雨,治荒救饥 , 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有删改)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甫能言(    )

      父异之(    )

      间诣郡学(    )

      会浙东大饥(    )

    2. (2)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禁女妇之为僧道者”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陋之有 B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 策之不以其道 D . 已而之细柳军
    3. (3) 请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②值岁不雨,治荒救饥,多所全活。

    4. (4) 请结合本文,说说朱熹是一个怎样的人。
  •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1) 古人写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请结合颔联中的“钟”字进行赏析。
    2. (2)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有登临必有佳作。下列两句诗中,哪一句和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最接近?请简要分析。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写作(5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比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认真的态度,比优裕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温馨的陪伴,比细致的呵护更重要的是理性的放手,比巧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方向⋯⋯

    任务一:请以“    ▲    更重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上面的材料耐人寻味,它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任选一个任务进行写作,若选任务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要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