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4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三)

更新时间:2024-05-24 浏览次数:25 类型:三轮冲刺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 1. (2024·巴中模拟) 某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了“思接千载,欣赏巴中”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北望秦川八百里,俯瞰巴蜀万重山。南征北战,巴国与群雄争锋,华夏文明归流巴国文化 , 历史光芒和缥【miǎo】身姿让人痴迷和神往,红军精神与天赐诗意山水相映成辉 , 这就是巴中。

    巴山夜雨时,自在山水中。

    这里的山,堆红叠翠,风光旖 , 变换着四季的容颜;【A】。这里的水,漂碧清,似烟波婉转,流淌着梦幻的斑【lán】。举世罕见的地下溶洞群是上天为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专门以巧夺天工的手法设置的别有洞天。

    巴风蜀韵、文脉深远。巴瑶歌在这里传唱、巴渝舞在这里策源,历朝历代,巴中风流圈可点历史绵延,大唐盛世的繁华在这里集中呈现繁荣 , 文明之光,气象万千。舟车辐辏、古道悠悠,凿通八百里秦川,大道致远。

    旗漫卷、血沃巴山。革命星火在这里熊熊点燃,通过川陕革命根据地为苏维埃架起了南北桥梁,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典范。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飘扬着红色的旗帜,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chì】烈的浪漫。每一块碑石都【chù】立着不倒的灵魂,每一处石刻都刻下了不变的信念。信仰如山,热血浇筑了“中国革命露天历史博物馆”;丹心不改,新时代的巴中正在绘制全国红色文化传承的蓝图。追思及近,晏阳初带着执着的乡情奉献世界,吴伟仁为大国重器增添华彩,油画《父亲》贡献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原版。

    大好河山重安排,奋发有为定胜天,思接千载,欣赏巴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历史血脉。.老区的人民正以崭新的青春姿态,自信地迎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巴中,发展巴中,让巴中精彩纷呈、活力无限。

    1.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缥渺    旖(nǐ)    清(chéng)    斑斓 B . 缥邈    旖(lǐ)    清(dèng)    斑斓 C . 炽烈    旗(jīng)    刻(juàn)    矗立 D . 炙烈    旗(jīn)    刻(juān)    伫立
    2. (2)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映成辉 B . 巧夺天工 C . 可圈可点 D . 舟车辐辏
    3. (3) 文中画线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征北战,巴国与群雄争锋,华夏文明归流巴国文化。(语序不当,将“华夏文明”与“巴国文化”调换位置) B . 历史绵延,大唐盛世的繁华在这里集中呈现繁荣。(语意重复,将“繁荣”删去) C . 通过川陕革命根据地为苏维埃架起了南北桥梁,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典范。(成分残缺,删去“通过”) D . 丹心不改,新时代的巴中正在绘制全国红色文化传承的蓝图。(搭配不当,将“蓝图”修改为“思路”)
    4. (4) 下列填入文中【A】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它挡住了西北风的长驱直入、直下江南

      ②与秦岭并行的巴山巴岭是中国山河最写意的存在

      ③其中光雾山魔幻般的小环境四时景色万象新

      ④因此在北纬31°区域造就了罕见的多样性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化舒适带

      ⑤亚洲最长红地毯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提供了最佳实景

      A . ②①④③⑤ B . ③②①④⑤ C . ③④⑤②① D . ②③①④⑤
    5. (5) 下面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里的水,似烟波婉转”一句中“似”是助词,“婉转”是动词。 B . “群雄争锋”“堆红叠翠”“熊熊点燃”分别是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C . “晏阳初带着执着的乡情奉献世界,吴伟仁为大国重器增添华彩”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D . “老区的人民正以崭新的青春姿态,自信地迎接中国式现代化”一句的主干是“老区的人民迎接现代化”
    6. (6) 探究活动中,同学们观赏了庆祝巴中建立地区三十周年的书画展览,同学们对其中一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展开了讨论,下面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字体是楷书,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劲媚清秀,有“柳骨”之态。 B . 该字体是隶书,笔力遒劲,朗润流美,气韵贯通,得王羲之书法神韵而不墨守。 C . 该字体是楷书,排列整齐,横平竖直,线条净,字体上呈现出端庄秀丽之美。 D . 该字体是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一波三折,字体显得雄阔严整而舒展。
    7. (7) 探究活动中,同学们讨论了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其形式比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富于变化。 B .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称“乡试”,又称“秋闱”。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作“状元”,第二名称作“亚元”。 C . 自古以来中国在称谓上谦敬有别。比如,谦辞有“拙见”“敝人”“鄙见”“寒舍”等,敬辞有“惠赠”“赐教”“尊君”“劳驾”等。 D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8. (8) 探究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即兴书对联一幅,暂缺下联,请你结合选文,紧扣巴山红色文化主题补齐下联。

      树染霞辉,山披祥瑞,仙云玉雾沉醉。

  • 2. 【技巧四:情理迁移】

    有些古诗句是人生经历的凝练。请从备选名著人物和古诗中各选择其一 、 仿照示例,结合诗句进行人物经历分析。

    示例:杜少卿,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鹤直抵云霄,是诗人孤傲不群一生 的写照。《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以善心散尽家财,卖地周济他人;反对封建礼法,后来到 南京,不顾他人眼光,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有人举荐他做官,他却不愿受官场束缚, 装病拒绝,他“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这些经历都体现他如鹤一般与众不同。

    备选人物:祥子(《骆驼祥子》)鲁智深(《水浒传》)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备选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3. 请你以《儒林外史》中的某一人物为例,佐证《傅雷家书》中傅雷的看法(从下面A.B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答)。

    A.对中国知识分子拘束最大的倒是死的礼教。从南宋的理学一直到清朝末年,养成了规行矩步,整天反省,唯恐背礼越矩的迂腐头脑,也养成了口是心非的假道学、伪君子。

    B.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束缚性灵,也使一部分有心购有能力的人徘徊于功名利禄与真正修心养性、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的矛盾中。(《傅雷家书》)

  • 4. (2024·楚雄模拟) 学习与探究

    学校拟举办课本剧展演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定课文《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进行编演。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 (1) 【完善环节】展演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请将下面环节补充完整。

       环节一:研读课文,设计剧本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提前彩排,正式演出

    2. (2) 【补全片段】下面是剧本组根据《皇帝的新装》原文改编的剧本片段,请你将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观众甲: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人物台词,小孩语言)

      观众甲:天呐!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皇帝什么衣服也没有穿!

      观众丙:皇帝确实没有穿衣服啊!

      皇帝: (舞台提示,皇帝神态)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进行完毕。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 5.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思亲怀乡

    苏轼贬谪密州,中秋对月,写下“①,②”,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马致远漂泊古道,西风瘦马,诉说“夕阳西下,③”,抒发凄楚孤寂之情。

    《水调歌头》

    《天净沙·秋思》

    边塞征戍

    王维“④,长河落日圆”中展现的边塞之景已经让我们叹为观止了,岑参的“⑤,⑥”,以梨花喻冬雪,更让我们耳目一新。

    《使至塞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雄心壮志

    李白以“⑦,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理想抱负终将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行路难》(其一)

    爱国责任

    在国家危难之时,我们要有⑧(作者)“受任于败军之际,⑨”的担当作为。

    《出师表》

    山水田园

    面对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很多人会想起常建“山光悦鸟性,⑩”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 6. (2023·西峡模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茎秆可用来编席,也是造纸和人造丝的原料。②嶷(yí?)然:卓异的样子。③机阱:这里喻指危险。④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1. (1)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仙则名”中的“名”是指出名的意思,与“名之者谁”的“名”意思相同。 B . “惟吾德馨”中的“馨”是指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 . “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儒”是指博学的人,这里体现作者交往的人学识渊博修养高。 D . “触发之不顾”中“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这里展现出欧阳修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刚正不阿的形象。
    2. (2)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3) 【甲】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4. (4) 面对人生不如意之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刘禹锡和欧阳修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他们的人生观。
三、现代文阅读
  • 7. 文学类文本阅读

    插秧

    ①陕南多梯田。旱地多分布在阳坡的山山峁峁,水田则依山势横卧在沟旁。山溪水浸泡出红砂糖般绵软细腻的泥土,一簇一簇的汗珠、露珠和水珠滴进去,入秋后就变成了沉甸甸的稻穗。

    ②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③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颈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④这头的水田被溪水泡着,被和煦的春光暖着,那边已经开始忙着将晾晒干燥的谷种簸去杂质和秕谷,精选出最饱满的谷粒准备催芽。

    ⑤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沟、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小心翼翼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放在屋外的干燥处,盖上阳光的被面。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⑥在水田的正中,农人用新泥为这些初生的稻芽建造出新居——一个三五平方米的长方形簇格、铺上清水的床单、平整熨帖。清明前后,谷种如雨滴般从农人的手中均匀地洒落,在泥水的襁褓里完成由芽到叶的成长。陪伴它们的,是春天的蛙鸣和一群油滑光亮的蝌蚪。

    ⑦节气到了谷雨,春天和夏天隔空有了第一次握手。草木葱茏,雨水充沛,正是插秧的好时节。

    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插秧是继春耕春播之后最盛大的农事。早上日头刚升起来,男劳力在田坎上脱鞋脱袜,挽起裤腿,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捆。待到秧苗全部移除,再将水田耘耥成平整的镜面。

    ⑨一切准备就绪,已经晌午了。日头已经将水田暖热乎了,正适合下田插秧。村里的男人们排成一排,左手握着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三两根,捏紧苗身,用手指的力量将根须直接送进油汪汪的泥水里。第一行秧苗笔直地立起身子,苗距齐整,不用比画,庄稼人的眼比尺子更精准。从田里拔出沾满泥水的腿脚,后退一步,紧接着,是第二行、第三行,刚刚还是一汪泥水的田逐渐有了满眼新绿。

    ⑩头顶是蓝天白云,眼前是晃动的水面。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能感受到苗的悠悠息。说着,笑着,憧憬着,水田里满是庄稼人朴实的想象,满是鸟语和蛙鸣。

    ⑪当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林秧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抬头挺胸。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⑫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苗祈祷风调雨顺,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⑬离他们不远处,稻田里的夜宴刚刚开始。禾苗和庄稼汉一样,开怀畅饮山溪清流。一群小青蛙第一次打开嗓子唱响丰年之歌。这一刻,大地、庄稼和农人,在茫茫夜色里紧紧拥抱在一起。

    (文/吴昌勇,选自2024年03月16日《人民日报》第08版)

    1. (1) 文章围绕插秧,详细叙写了庄稼人做的事。请结合全文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节点

      庄稼人做的事

      过了雨水

      深犁水田——①选种催芽——②

      清明前后

      谷雨

      下田插秧

    2. (2)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从第③、第四、第1段画横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自选角度进行批注。

      ①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②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

      ③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3. (3) 有评论者认为,吴昌勇先生的散文作品,每一篇章都充盈着对养育他的每一寸泥土的娟娟情愫,对家乡父老的拳拳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4. (4) 随着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劳动意识日渐淡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
  • 8. (2024·深圳模拟) 学校要举办一场“最美汉字”主题展览,请你协助布展,按要求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汉字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 近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接受中新社专访,对此进行解答。

    中新社记者: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它能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

    黄德宽:一是典雅之美。汉字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写形式的演变,穿越三千多年走到现在,其构形、内涵及其记录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审美思想和观念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古老悠远的典雅之美。

    二是构形之美。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造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象; 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汉字构形是古人智慧和巧思的生动记录,比如,汉字的“字”,以“子”记音也兼表意,“子”在房屋(“宀”为房屋的象形字) 之内,这个字的构形本义是哺育孩子之意。古人发现汉字的派生,就像生儿育女一样,代代繁衍,所以就把它称作“字”。从“字”的原初构形义到用以指称“文字”,就蕴含了古人对汉字源流演变及其形音义关系的认识。可以说,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三是韵律之美。早期的汉字主要用软笔书写,也有刀刻的甲骨文和铸造的金文。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控笔操刀的缘故,力道轻重变化、用笔(刀)起落运转和节奏快慢,综合展现出一种韵律之美。对汉字书写形态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自觉,推进了汉字美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相比,只有汉字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之美也就是中华文明之美。

    (节选自《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中新社专访黄德宽教授2022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为调查初中同学的汉字书写现状,杨民杰设计了“初中生汉字书写教学”问卷,并发放给300名初中学生。以下是他的部分调查结果。

    (节选自杨民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汉字书写教学研究》)

    【材料三】

    记者:除了多写、多练,怎样才能激发起当代人对汉字的兴趣与了解?

    张一清:绝大多数形近字、形近偏旁虽然稍不留意就会混淆,但是如果理解了不同汉字、不同偏旁的含义,这样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例如,“初”表示用刀裁衣,也就是做衣服的开始,所以是衣字旁“衤”,而不是示字旁“衤”;“甲”表示盔甲或甲壳,所以上面是封闭的,而“申”表示伸展、表露,所以上下都要延伸。

    所以,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注日常使用的汉字,如我们自己的名字、身边事物的名称用字等等,琢磨一下这些汉字为什么这么写,通过自己查询或者请教别人等方式去探求答案,长期积累,必有所得。

    (节选自《从汉字窥见中华文化的“精气神”》,《解放日报》2021年9月27日,有删改)

    【材料四】

    2009年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安阳的热门打卡地。一场面向社会大众的“甲骨学堂”活动正在这里进行。

    “旌旗飘飘,居于中央,是为 ‘中’;围城之内,执戈守卫疆土,是为 ‘国’……”听罢指导老师的讲解,来此游学的小学生在素笺上郑重写下“中国”二字。

    “从2014年开设‘甲骨学堂’以来,我们已经举办了 1600多场文字教育活动,参与家庭超过5.5万个!”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杨军辉介绍,“这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花开世界,很多中亚、西亚国家留学生成了我们这里的常客。他们说,从一片片甲骨、一个个方块字里,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

    如今,殷墟内外、安阳城乡,处处可见甲骨文的神韵——百余座甲骨文书屋遍布公园、学校、社区;27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9所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更是让高冷的古文字化身“表情包”“真人秀”;“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

    (节选自《汉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2日)

    1. (1) 下列展板的表述与原材料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 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B . 汉字与其他文字一样 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 C . 如果理解了不同汉字、不同偏旁的含义,形近字的混淆错误就能杜绝。 D . 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让甲骨文成为数字空间里的社交新宠。
    2. (2) 请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呈现的信息,并提出一条改善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具体建议。
    3. (3) 小深总是把“箫鼓追随春社近”的“箫”字写成“萧”,订正很多次却还是出错,请你仿照材料三的示例,根据不同偏旁的含义,帮他记住这个字的正确写法。
    4. (4) 请为材料四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写一句宣传语,12个字以内。

      示例: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上海天文馆)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成都自然博物馆)

四、写作题
  • 9. (2024·曲靖模拟)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1)题目:为青春着色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2)题目:将置顶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