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02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4七下·阳江期中) 针对“豪党兼并,户口益多隐漏”的情况,隋文帝整理户籍,以增加税收。鉴于此前的币制混乱,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由此可见,隋文帝致力于( )
    A . 提高行政效率 B . 推行轻繇薄赋 C . 发展社会经济 D . 削弱地方势力
  • 2.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某水利工程作用的赞誉。该水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大运河 C . 灵渠 D . 郑国渠
  • 3. (2024七下·阳江期中) 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608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男丁不足。妇女也被征发;同年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611年,隋朝出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 社会矛盾激化 B . 生产力被破坏 C . 人民安居乐业 D . 妇女地位上升
  • 4. (2024七下·惠东期末)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 .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 . 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D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5.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论唐朝的某位皇帝:“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依据史实,可以推断这位皇帝“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是( )
    A . 出现“文景之治” B . 出现“贞观之治” C . 出现“光武中兴” D . 出现“开元盛世”
  • 6. (2024七下·高州月考) 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是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开元通宝。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
    A . 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 . 金属货币不再应用于商品交易 C . 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 . 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
  • 7. (2024七下·阳江期中) 下列唐诗中的场景说明唐朝( )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A . 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B . 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 C . 统治者奉行民族平等政策 D . 少数民族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 8. (2024七下·阳江期中) 下图是唐代郑仁泰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釉陶男装女立俑,该女立俑上身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下身着红白相间条纹波斯裤,除了唐代男性的经典服饰长袍外,头戴的黑色幞头,更是唐代男装的典型标志。这说明唐代(    )

    A . 审美观念多元开放 B . 瓷器制作工艺精美 C .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D . 民族习俗逐渐趋同
  • 9. (2024七下·阳江期中)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造出了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 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 B .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 . 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 D . 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
  • 10. (2024七下·静乐期末)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 .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 推动了民族交融 D . 实现了科技创新
  • 11. (2024七下·淮安期末)  唐三彩是中国首创的,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材料说明唐代(  )
    A . 文明对外影响力强 B . 各民族交往密切 C . 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 . 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 12. (2024七下·澄海期末) 安史之乱后,朝廷对东南地区的经济依赖大大增强,于是政府再次主持疏通大运河。但到了唐后期,江淮地区的转运道路断绝,赋税无法运抵长安。这是因为( )
    A . 东南地区海防松懈 B . 藩镇割据态势加重 C .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 .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 13. (2024七下·阳江期中) 下图反映的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基本特征是( )

    A . 国家基本统一 B . 政权更迭与分立 C . 中外交流频繁 D . 社会开放与繁荣
  • 14. (2024七下·阳江期中) 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的意见正式拟旨。这反映了唐至宋( )
    A . 中央权力机构的发生改变 B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 宰相的意见愈发受到重视 D . 中央决策实现了民主
  • 15. (2024七下·娄底期末) 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甚至使用文臣统兵。当时的文官地位与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宋代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为了(   )
    A . 稳定宋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 B .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弊端重现 C . 促进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 . 加强全国各地军队战斗能力
  • 16. (2024七下·阳江期中) 赵普给宋太祖的治国建议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了“制其钱谷”,宋太祖( )
    A . 派文臣主持军务 B . 知州三年一换 C . 设置通判 D . 设置转运使
  • 17.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 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 . 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 . 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 . 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 18. (2024七下·阳江期中)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 民族政权对立冲突 B . 中原文化影响边地 C . 对外贸易非常活跃 D . 生铁铸造技术发达
  • 19. (2024七下·阳江期中)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 )
    A . 宋太宗 B . 宋高宗 C . 宋真宗 D . 宋太祖
  • 20.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宋金交战中,金军攻到黄河岸边,防守黄河南岸的宋军都望风而逃。金军连续好几天渡河,没有受到任何抵抗。金军的将领感叹到:“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该历史现象反映了( )
    A . 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 B . 北宋社会动荡不安 C . 北宋军事上的无能 D . 北宋经济上的积贫积弱
  • 21. (2024七下·阳江期中)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一介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该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 宋辽对抗 B . 北宋灭亡 C . 宋夏和议 D . 南宋灭亡
  • 22.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宋代所造的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而且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说明宋代( )
    A . 海外贸易繁荣 B . 造船技术先进 C . 漕运事业发达 D . 对外交往频繁
  • 23.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北宋时期铸币量不断增多,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这从而助推( )
    A . 早市的兴起 B . 夜市的产生 C . 交子的出现 D . 城市的繁荣
  • 24. (2024七下·汕尾期末) 宋高宗时期,三佛齐(国家名)国王寄市舶官书说“近年商贩乳香(一种中药材)颇有亏损”。调查后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     )
    A . 促进外贸发展 B . 消除贪污行为 C . 强化君主专制 D . 推动民族交融
  • 25. (2024七下·阳江期中) 13世纪初,一个让世界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亚欧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 . 铁木真 B . 蒙哥 C . 元昊 D . 耶律阿保机
  • 26.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忽必烈登上汗位后,先是将首都从哈拉和林(今属蒙古国,位于乌兰巴托以西365千米)南迁至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后又进一步南迁至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区)。忽必烈屡屡迁都意在( )
    A . 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 B . 加强对农耕地区的控制 C . 使首都居于疆域中心 D . 维持蒙古游牧传统习俗
  • 27. (2024七下·娄底期末) 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 .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 . 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 . 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 . 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 28. (2024七下·太平期末) 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和压迫,甚至使中原文明遭受了沉重打击和破坏,但它仍具有历史进步性。其主要依据是( )
    A . 开拓边疆,恢复经济 B . 政策开明,推行新政 C . 讨伐暴政。深得民心 D . 结束分裂,民族交融
  • 29. (2024七下·阳江期中) 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元代的行省如此划分意在( )
    A . 方便文书传递 B . 实行地方分权 C . 缓和民族矛盾 D . 防范地方割据
  • 30. (2024七下·阳江期中) 元朝宣政院具有增减改易藏族地区行政机构的职能,负责该地区的重大案件审理、军事行动与佛教事务等。这说明宣政院的设立( )
    A . 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B . 见证了蒙古与吐蕃的联姻与会盟 C . 标志着元朝廷直接管辖西藏地区 D . 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二、材料题
  • 31. (2024七下·阳江期中)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

    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

    大臣吕中

    我朝以懦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

    材料三:元朝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云南行省的长官教当地民族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巡行劝农使向他们传授内地的先进养蚕方法,“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列举一例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出的贡献。
    2. (2) 材料二体现了宋朝的哪一项政策?简述这个政策给宋朝带来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统治边疆地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 32. (2024七下·阳江期中)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万人

    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

    (742—756年)

    2080

    40

    3120

    60

    北宋元丰年间

    (1078—1085年)

    5500

    66.5

    2900

    34.5

    材料二: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南方利用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国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1. (1) 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唐宋历史中任选一个史实(材料中出现的和示例除外),参照示例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

      [示例]在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适合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 33. (2024七下·阳江期中) 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节选)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2. (2) 任选一种“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运用唐、宋、元任一朝代的相关史实,对该朝代是如何体现这一模式进行论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