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4-06-12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24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40%。他们更倾向于在清晨时分醒来,并且很乐意这样做,他们在一天的这个时候会拥有最理想的工作效率。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剩下30%的人处于早晚两型之间,稍微倾向于夜型人,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②你可能会将这两类人分别称为“早起鸟”和“夜猫子”。与“早起鸟”不同,“夜猫子”无论多么努力地尝试,仍然常常无法在夜里入睡。只有在第二天凌晨时分,“夜猫子”才能够迷迷糊糊地睡过去。因为晚睡,“夜猫子”当然会强烈地抵触早起。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尽管他们“醒着”,但他们的大脑在整个清晨仍然处于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在一个叫作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尤其如此。它位于眼睛上方,可以被视为大脑总部所在地。前额叶皮质控制着高层次的思维和逻辑推理,并帮助控制我们的情绪。当“夜猫子”被迫过早醒来时,他们的前额叶皮质仍然处于一种丧失工作能力的“离线”状态。就像一个在清晨就发动的冷引擎一样,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上升到适合工作的温度,而在此之前,无法有效地运转。

    ③成年人的熬夜性或早起性,即睡眠类型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你是个“夜猫子”,那么你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很可能也是“夜猫子”。可悲的是,社会对待“夜猫子”的态度是不公平的。首先是“懒惰”的标签,这是源于“夜猫子”白天起得很晚的习惯,因为他们直到凌晨才睡着。另一些人(通常是早起的人)会根据这种错误的假设来指责“夜猫子”,这些人认为这样的偏好是一种选择,如果他们不那么懒散,就可以很容易早起。然而,“夜猫子”并没有选择去做一个“早起鸟”。由于不可避免的DNA结构,他们生来就处于一种推迟的时间表中。这不是他们的意识缺陷,而是基因宿命。

    ④其次是根深蒂固的、不公平的社会工作日程安排,这种日程安排强烈偏向于一天早早地开始,这对“夜猫子”是一种折磨,对“早起鸟”则是优势。尽管如今情况有所改善,但标准的工作日程迫使“夜猫子”进入非自然的睡眠节奏。因此,在早晨的时候,“夜猫子”的工作表现远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而且在下午晚些时候和傍晚的标准工作时间结束以前,他们尚不能表现出真正的潜力。最不幸的是,“夜猫子”更缺乏睡眠,他们不得不同“早起鸟”一起起床,晚上又要比他们更晚才能入睡。因此,“夜猫子”经常会像俗话说的那样,“蜡烛两头烧脚”。因此,由于睡眠不足导致的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就会缠上他们,包括更高比例的抑郁、焦虑、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

    ⑤就这方面来说,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变革,来为“夜猫子”提供一个折中方案,就像我们为其他身体差异(例如视力障碍)者所做的努力一样。我们需要更灵活的工作时间表,以便更好地适应所有的睡眠类型,而不仅是其中的一个极端。

    ⑥你可能对大自然为什么会在人们之间安排这种差异产生疑问。作为社会性物种,我们是否应该全都保持同步,从而可以同时起床并保证最充分的人类互动呢?也许并不是这样。这本书后面会讲到,人类很可能进化成了家庭甚至是整个部落共同睡眠,而不是独自或仅在夫妻之间。鉴于这种进化的背景,经过如此基因编码的睡眠或清醒时间偏好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好处就容易理解了。某一个群体中的“夜猫子”直到凌晨1点或2点才会睡觉,并在早上9点或10点才醒来。而另一些早起的人晚上9点开始休息,早上5点就会醒来。这样,两组人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尽管每个人都得到了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整体上却只有4个小时处于易受攻击的状态(也就是每个人都在睡觉的时候),而不是8个小时。这有可能增加50%的存活率。大自然永远不会浪费可以提高一个物种的生存安全,从而形成其适应性的生物学特性——这里指的是一个群众中的个体睡觉和醒来的时间这个有益的变量。因此,这种差异性保留了下来。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

    [注]蜡烛两头烧:指同时做太多的事情,把自己搞得很累。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睡眠低谷”,是指一个人的最佳睡眠时间。在标准的工作日程下,“夜型人”的睡眠低谷会影响其工作效率。 B . 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是“晨型人”和“夜型人”显著的区别,他们的睡眠低谷完全不同,一个在夜晚,一个在白天。 C . “蜡烛两头烧”在文中的意思是,标准的工作日程迫使“夜型人”不得不早起,他们晚上还要比“晨型人”睡得更晚。 D . 为提高自身的生存安全,人类很可能进化成家庭甚至整个部落共同睡眠,从而形成睡眠或清醒时间偏好上的差异。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在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的时间节点上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分为“夜型人”和“晨型人”。 B . 如果一个“夜型人”在上午8点开始上班的时候尚未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那么,他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应会受到一定影响。 C . 由于“晨型人”和“夜型人”有着不同的睡眠机制,因此作者建议,工作时间表应该灵活安排,以适应不同睡眠类型的人。 D . 作者将“晨型人”比作“早起鸟”,将“夜型人”比作“夜猫子”,直观形象地揭示了这两种不同睡眠类型的人的显著特征。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 . 一项研究表明,“夜猫子”倾向于完全不吃早餐,或者选择吃晚点的早午餐,这种饮食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引发疾病。 B . 美国行为睡眠医学主任德雷鲁普建议,“夜猫子”可每天提前15到20分钟起床并逐渐增加,直到调整到理想时间为止。 C . 在国外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白班和夜班工人的睡眠类型和其睡眠行为之间的关联,提出依不同睡眠类型进行轮班的策略。 D . 发表在美国《睡眠》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强迫“夜猫子”像“早起鸟”一样工作会对其大脑功能、创造力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4) 为什么“夜猫子”不会变成“早起鸟”?请简要说明。
    5. (5) 关于睡眠,作者从人类作为社会性物种的角度作了怎样的推论?请根据文本概括。
  • 2.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蝼  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问,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

    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极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 B . 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 . 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 . “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 . 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 C . 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D . 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3. (3) 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 (4)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结合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析是如何体现悲剧色彩并探究结尾处外貌描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智者则天下不足有也。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以远;车轻马良,虽中工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聋者可令嗺筋,而不可使有闻也;瘖者可使守圉 , 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

    (节选自《准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如卿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嗺:口动的样子。②瘖:同“喑”,哑。③圉:马圈。④隽不疑:昭帝时为京兆尹。⑤蒯聩:春秋时卫灵公世子,逃亡国外,灵公死后,孙辄继位,他要回国争夺帝位,辄拒而不纳。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故A任一人B之力者C则乌获D不足恃E乘众F人之智者G则天下不足H有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指无论、不分,与《<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的“无”意思不同。 B . 致,指到达,与《兰亭集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致”意思相同。 C . 因,指依循,与《屈原列传》“屈平不与,因谗之”中的“因”的意思不同。 D . 信,指确实,与《离骚(节选)》“苟余情其信芳”中的“信”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主治理天下要让群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借助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 B . 大禹治水,兴修水利,但不能使江河西流;后稷垦荒,引导百姓务农,却不能让禾苗在冬天生长。君主不是圣人,所以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C . 如果根据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根据技能安排合适的事情,那么人们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和困难,也不会因无法胜任而出现过失。 D . 唐太宗认为用人要以德行、学识为本,使用合适的人才是治国的关键;王珪认为臣子要有学问,要能借鉴前人的言行处理问题。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5. (5) 材料二中王珪陈述自己观点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 4.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阳关引

    宋·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注]①“引”是词体的名称。宋代,多取唐五代轻便短小的“令曲”,漫衍其声,翻成新调,称之为“引”。“阳关引”此调始于宋代寇准之词作,依据唐代王维《阳关曲》而作。②歌曲的最后一遍为“彻”。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边塞的青草茫茫无际,渭水波涛发出呜咽之声,写景远近结合,有色有声。 B . 春天的清晨细雨初停,尘土不扬,柳色青青,渲染出送别时伤感的氛围。 C . 下片结尾两句融情于景,与《春江花月夜》中“愿逐月华流照君”手法相同。 D . 本词化用了前人的诗意,由眼前设想未来,叙说错落起伏,抒情绵邈深婉。
    2. (2) 这首词与李白《将进酒》都描写了劝人饮酒的场景,二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2024高二下·广信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2. (2) 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用对仗与互文的手法,写杭州西湖歌乐昼夜不停、人们快乐生活的景象的两句是“”。
    3. (3) “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体现,如屈原《离骚》中“”两句,诗人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比,表达了他愿为君王效忠的爱国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现在食用的蔬菜、水果有很多来自温室栽培,其实我国是世界上____A____,在温室增温技术方面有诸多创造。

    ①史料记载,②秦始皇曾命人于冬季在骊山陵温暖的山谷中种瓜。③据此推测,中国最早的温室可能出现于秦代。④但确切有关温室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⑤汉元帝曾于冬天在太官园种葱和韭菜,⑥他采用了在屋内昼夜燃火的方法来提高室温,使蔬菜在隆冬时节能正常生长。⑦当时各地向朝廷进贡的新味有很多是“郁养强熟”的方法培育的,⑧那时穷人也可以享用“冬葵温韭”,⑨这表明汉代已广泛利用温室来栽培蔬菜非常普遍。

    温室还被用于花果栽培,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堂花术。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惯看温室树,饱识浴堂花”的诗句。“堂”即用纸封住的密室。堂花术是指在室里开沟,把花盆放于沟上用绳与竹搭成的架子上,在沟中倒入热水,并施以牛溲、硫黄等热性肥料,____ B____,通过这种办法来促使堂中的花卉提前开放。这种花卉栽培技术在唐代出现之后,一直沿用至今,北京中山公园的唐花坞就是从堂花术发展而来的。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乡下人又称“栽田”。小时候,奶奶常常对我唠叨:“过年的肉,栽田的工,万不能耽搁。长大了可要学会栽好田,到时不愁没人。”我认真地听着并记下,从那一脸虔诚中感受到农人对栽田非同一般的敬重。

    一碗荷包蛋洋溢着蛋花香,一壶糖水茶酝酿着糯米甜。大清早,人们打着响亮的饱嗝,三三两两,聚集田头,卷起高高的裤脚争先恐后地下田拔秧。①一双大手,直接覆向整片的稻田。②稻草如绳,一拉一扯,秧苗就在农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结把,像极了小女孩头上束起的发髻,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

    该插秧了。③听!那一声声欢快豪放的秧歌响彻山谷,满漾出发自心底的喜悦。④插秧时,每个人都低首躬身,步步倒退,用深浅不一的绿秧描绘着心中最美的田垄。那低头后退的姿态,分明是对土地的敬畏与膜拜,世代相传、不曾停息。

    1. (1) 下列句子中的“请”和文中加点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聂赫留朵夫叫道。(《复活》) B . 米考伯先生说:“请允许我向你告辞,我不再打扰你了。”(《大卫·科波菲尔》) C . 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茶馆》) D . 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红楼梦》)
    2. (2)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大清早,人们吃一碗荷包蛋喝一壶糖水茶后,就开始下田拔秧了。那迅速成堆的秧苗不一会儿就铺满了整个秧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材料二:

    2月4日,受暴雪和冻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大量司乘人员被滞留在高速公路上,附近热心村民自掏腰包购买方便面、八宝粥等食品,翻上高速公路免费给受困人员送去开水和食品。其中两小孩免费为滞留司机、乘客提供热水,男孩挂着“免费供应热水”牌子,女孩挂着收费二维码的事件引发网友关注。部分网友认为,别人都是免费送开水和泡面,而姐弟俩收费不合理。对此,小孩家人回应,开水绝对免费,部分糍粑是向邻居家购买的,只收成本价。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