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材料二: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起。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注:即村庄里的外来客)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聚族而居构成了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乡亲们”这一称呼,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B . “人情网”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无法预判这个回报的具体时间。 C . 我们已然能够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形成血缘坐标。虽然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出方向和位置。 D . “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往来愈加繁重;货币作为往来单位和媒介,可以保证清算的正确性及各人所得、所欠的信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B . 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慈善等等活动,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模式,因为有的人情债,几代人都还不清。 C . 成员的社会流动会降低人情网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在自给自足、人口不需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人情网更加稳定。 D . 在亲密社群中,“算账”和“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只要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贫居闹市无人顾,富在深山有远亲 B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C . 亲不亲,故乡人 D . 远亲不如近邻
    4. (4) 如何理解费孝通先生说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 (5) 每年春节,各地都会出现“春节回乡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4·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马

    张品成

    夕阳西下,叠映着远处的皖雪峰,白马马尾左右摆动着,银鬃拂扬。

    喜子蹲在溪边,清洗几枚野果和一节草根,肚腹里饥肠叽咕闹腾。他侧眼看见那匹白马,倒羡慕白马的自在。是马多好,随处都能找到吃食,就不必这么挨饿受罪了,就有力气与白狗子拼杀了。

    他这么想着,便走过去,拍拍白马隆起的肚腹,俨然一副大人模样对白马说:“兄弟,你倒是自在快活呀,这嫩草怕就是大鱼大肉吧,看你吃得多忘情!”他咽了两口涎水,摸摸白马鬃毛,觉得自已这“兄弟”有了这份口福,自己也就有了某种弥补了。

    喜子六岁时成了孤儿,小小年纪就做了盐店马倌。店里有两匹马三头骡,喜子夜夜要起来切料上料,白天牵马到郊外吃草。一日,喜子发高烧打摆子,上料时歪倒在马棚里,身上单薄,棚外正值隆冬天气,浑浑噩噩间,却觉置身轻裘暖绒之中。醒来,发现自己原来置身那白马的拥裹之中,靠着那马的体温才保住了性命。十岁时,喜子随盐队去南粤驮盐,遇到土匪出没,是白马驮了吓昏了的喜子冲出弹雨险境才得以逃生。

    两次救喜子性命,白马是喜子真正的恩人,喜子从此把白马当兄弟看待,有话便向白马说,有苦也向白马诉。两年前,红军攻下县城,把反动的盐店老板抓了。白马归了部队,成了师长的坐骑。喜子便也入了红军,依然做马倌。

    不久,红军从江西苏区转移。虽说处境危难,险阻重重,但喜子却对前景乐观坚定。他坚信红军、自己以及白马都能顽强活下去,直到胜利。

    白马蹶了蹶后蹄,仰起头,“咴咴”地嘶叫了一声。峡口有什么在晃动,再看,一个人正从那边走来。

    是司务长。

    白马听到司务长喊了一声“喜子”,看见喜子朝司务长走去。司务长表情有些怪异,严肃得像溪边的崖壁。他低下头,嗫嚅了半天,才结巴着和喜子说了句什么。白马听不懂司务长的话,却惊诧地看见喜子悲喊了一声,大张双臂,口里嚷着:“不!不!不!”忽又扑倒在溪岸沙石地上,手指抠地,弄得指尖殷红。

    司务长站在那不知所措,呆呆地形同一截木头。

    白马疑疑惑惑,鼻息渐小下去。

    暮日红得滴血,林子里寂静无声,只有晚风贼似的吹过其间。

    司务长从肩上取下那杆汉阳造,枪管在夕照中放出怪异的光亮。

    师长费尽口舌好不容易做通喜子的思想工作。这坐骑他骑了许多日子,不能说没有感情。他的心也乱得很,一会儿想,革命成功的时候,一定要给这马做尊雕像;一会儿又尽是喜子哭得烂桃似的双眼在面前晃动……他朝司务长挥挥手:“行了,快干吧!”

    司务长平端起枪,枪距马不过三米,能看清白马平静瞳孔映出一杆发亮的钢铁和黑洞洞的枪口。他咬了咬牙,闭上眼,猛地扣动扳机。

    他感到有什么在眼皮底下一晃,手中的枪被人掀了起来,枪响的同时还响着另外那声熟悉的喊叫:“不!”子弹失去目标,倾斜着射向高空。

    一个废弃的鸟巢从树顶震落。

    司务长睁开眼,果然是喜子,喜子泪流满面,用他瘦小的身子护住马头。

    喜子病了,这病来得突然。头昏脑热,看什么都似乎在眼前晃荡,脑壳如同灌注了沉铅,昏天黑地地一直坠在糊涂梦境。

    等到醒来,天已大亮,四周寂静无声。他想:马!我的马呢?欲站起,四肢却软绵无力,挣扎着从棚子缝隙往外看,白马在树荫下正安详吃草,一颗心才放下来。却又忽听得棚外有人说话,细听,听出是大安和福生。

    大安说:“福生,你肩上那伤要紧吗?”

    福生说:“这有什么,平古牺牲了,连师长都叫炮子削去三个指头,险些把命丢了,我这点伤算什么……”

    大安叹了口气:“这仗打得窝囊……空着肚子,连端枪的力气都没有,能打好仗?……”

    喜子只觉眼前空空荡荡,指爪抠入泥地,心中说不出的痛楚,刀子挖心似的难受,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漫上胸腔,亦悔亦恨。狠狠用拳头擂自己的太阳穴,他有了个决定,再张嘴时,唇角殷红的一片鲜血,咬破了指甲大一个口子。

    大石上到处是血,白马躺在血泊里,血还在从伤口里汩汩流出,鼓起无数血泡。喜子蹲在那截霉枯树桩旁,哭得像个泪人。

    师长挤进人群:“出了什么事?”

    喜子不说话,只哭。

    大安说:“怕是马在崖坡上吃草,不小心跌了下来。”

    师长说:“这谷里四处都是嫩草,这马怎么偏到那地方去了?这崖有三四丈高,那还不跌个稀烂?”

    喜子只哭,不说话。

    福生说:“事到如今,也只好剥皮填肚子了……”大安忙扯了扯福生。

    司务长望望喜子,喜子闻声未动。

    师长望望喜子,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朝众人点了点头。

    大安燃了堆火,一口大锅就架在火上。慢慢地,锅里马肉便有了诱人香气,馋得众人直吞口水,但大家都窝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人忍心动锅里的那些马肉。

    火在那“噼啪”燃着,清香四溢,四周是奇怪的静。

    “吃吧!”众人吓了一跳,看喜子,那脸上早无泪痕,他走到锅边,舀起一碗马肉,用尖刀挑起一块,塞进嘴里大口嚼着,随后就端着碗往竹林里走去。

    师长一颗心沉重起来,他放下碗,跟着走进竹林,远远地看见喜子在十指刨泥,抠出个坑坑,将那碗马肉倒扣在坑里,拥上碎泥,堆成个坟状的小土包。泪顺脸颊滚下,滴在泥土里。

    远处,长征的大军蜿蜒而行。

    补记

    十六年后,二十八岁的喜子当了西北某市军马场的负责人。师长去看他时,发现办公楼前竖着一尊奔马造型的汉白玉雕塑,师长怎么看都是那匹马,他叨叨地说:“就是那白马哩!就是它!……我知道你的心!当年,太难为你了!”

    每次去,喜子总要扯着师长去看他养的那些马,那些马膘肥体壮。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白马银鬃拂扬,神采奕奕,悠闲自在地在河边吃草,可见喜子将白马照顾得非常好。 B . 喜子无意中听到大安和福生的谈话,这是他心理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C . 因救过自己性命,喜子视白马如兄弟,绝不忍杀它,但白马失足意外摔死,喜子忍痛同意了司务长炖马肉给大家充饥。 D . 文中“红军”“牺牲”“挨饿”“长征”等词语,指向了万里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的真实历史。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务长和喜子谈话,表达想要杀掉白马给战士充饥的请求时,故事叙述转换成了白马的视角,这样比用单一视角叙述更生动灵活。 B .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壮苍凉的氛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真实生动地烘托了喜子内心的极度痛苦,体现了他对白马的深厚感情。 C . 补记部分写师长看到“一尊奔马造型的汉白玉雕塑”,与小说正文中提到的师长想“革命成功的时候,一定要给这马做尊雕像”照应,使情节更完整。 D . 本篇小说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爱的小战士形象,以小题材写大时代,借小故事写大内涵,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3. (3) 文章善于运用多角度表现的手法来写喜子对白马的深厚感情,试简要分析。
    4. (4) 文中画横线部分采用了插叙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它在情节安排上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征,钜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 , 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七年,征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诏宴公卿,谓侍臣曰:“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十七年,授太子太师。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烈逝,遂亡一镜矣!”泣下久之。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数引A之卧B内C访以政术D征亦E喜逢F知己G之主H竭其力用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文中指暗中、暗地。与《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中的“阴”字含义不同。 B . 再拜,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与《鸿门宴》中的“再拜”都是“再次拜见”的意思。 C . 敛容,指显出庄重的脸色。与《琵琶行》中的“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敛容”含义相同。 D . 因,文中是于是的意思。与《侍坐》篇中的“因之以饥馑”中的“因”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曾劝谏太子李建成早做打算,后来被太宗责备其挑拨兄弟关系。魏征从容应对,被授予谏议大夫。 B . 唐太宗在宴会上坦言与古代贤哲相比也无愧色,因为他不计较魏征曾经的所作所为,反而提拔任用魏征。 C . 唐太宗巧妙设喻,把自己比作黄金,把魏征比作高明的冶炼工匠,表明唐太宗的谦逊及对魏征的重视。 D . 唐太宗见魏征家里原先没有正堂,于是他当时就想给魏征建一座小殿,准备好材料后,五天就建成了。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②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5. (5)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唐太宗重用魏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概括。
  • 4. (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金兵进逼长沙之际,作者客居贞牟山居。当时南宋抗金形势严峻,时好时坏。②海:暴雨。③洗甲兵:出自《六韬》:“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虽年老但不愿脱离耕田种地,却因大雨只好端坐窗前,时刻关心阴晴变化。 B . 三、四句写前江与后岭的云气连通,风起云涌时,千林万壑也送来了阵阵雨声。 C . 大雨到来如翻江倒海般,此时的竹林在这大雨中偃仰起伏不定,表现风雨之大。 D . 风吹云聚云散,云聚则山影晦暗不明,云散则山角微露光明,诗歌状物如在眼前。
    2. (2) 纪昀评价此诗时,赞赏最末两句,请赏析此诗最末两句。
  • 5.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不变规律的句子是“。”
    2. (2) 《阿房宫赋》中,“?”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在财富的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
    3. (3)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安全性一直受到国际质疑,日本国内和周边邻国的抗议 ①  , 国际社会的反对之声不断。日方本应认真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尽一切努力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然而,日方却热衷于文过饰非,妄图通过在国内外掀起密集公关攻势,营造核污染水排海安全无害的假象。对这一关系本国民众、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和国际公共健康安全的大事,日方并没有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充分协商,这种 ② 的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日方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周密策划的公关攻势。日本许多媒体围绕以核污染水的所谓安全性为中心向民众进行一轮轮的宣传,还加大对部分国家的公关水平。这种做法将其不关心全球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私心暴露无遗。

    有业内人士指出,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可以通过增设储水罐的方式来存放核废水,然而日本政府和东电方面称,这种方式需要大量时间与地方政府协调,远距离输送核废水也需要更大的工作量,排放核废水入海,是“成本最低、最易操作”的方案。日本国内一些反对排污入海的人士 ③ 指出,日本政府和东电不是不可为,而是不想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文化悠久灿烂,但并非一成不变。从一定程度上看, A  , 传统节日才能散发持久的文化魅力。无论是从长辈手里接过压岁钱,还是在手机上分享亲人红包,讨的都是新年彩头;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在线拜年,送出的都是美好祝福;无论是吃上家乡的土特产,还是品尝新口味,咀嚼的都是幸福味道;无论是重传统,笔墨纸砚写春联,还是赶新潮,在博物馆里过大年,体验的都是文化风尚……时代在变,年俗也在不断变迁。

    今天, B  , 走向世界。在法国巴黎,2024年①“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全面展开;在美国费城和纽约,②“唐诗的回响”音乐会上演,展现音乐与诗歌的完美交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茨厂街,春节亮灯仪式将整条街红彤彤的灯笼点亮……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鲜明标识,春节文化不仅为各国人民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也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领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智慧,凝聚③“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④“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是时令的分界, C 。家人亲朋相聚,欢声笑语里憧憬的是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未来;千家万户共此时,万家灯火映照的是家宁国安的祥和图景。

    1. (1) ①②③④四句双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字。
    3. (3) 指出画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及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4·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说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犹如魏征之于唐太宗;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比如六国、秦朝灭亡之于后世;也有人觉得自己才是照亮自身的一面镜子,比如曾子的每日三省。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或以己为镜对个人的修身立业乃至社会进步发展都有非凡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