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考试历...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 内有宫殿建筑区(新确认为富城),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还有纵贯城址的大路。这反映出当时(     )
    A . 早期国家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B . 城市营建已经形成制度 C . 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D . 城市规划走向成熟规范
  • 2.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西周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封制,即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除了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之外,部分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也享有一定的领土,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 . 统治政策灵活多样 C . 周王具有宽广胸怀 D . 土地私有制被确立
  • 3.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北魏迁都后,洛阳的御道两边有接待外族使节的四夷馆,路的东边有四馆,名为金陵、燕然、扶桑、崦嵫,路的西边有四里,名为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北魏史官撰史时凡涉西晋,皆书庙号,凡书东晋,皆称“僭晋”。这可用于说明,北魏(   )
    A .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 . 延续了华夏正统思想观念 C . 重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D . 经济文化发展领先于南方
  • 4.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宋代诗人陆游曾看到浮于长江中的大型架田,这个架田的主体是一个大木筏,上有三四十户人家,有的木筏上,还有菜园和酒店。元代王祯《农书》也有记载:“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由此可知,宋元时期(     )
    A . 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 B . 大一统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 C . 利用生态资源拓展生存空间 D . 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
  • 5.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清代每年上报人口数成为例行公事,从其登记和上报的形式上看显然是官样文章而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部分省份每年上报的人口数字甚至都是均匀增加的,正如乾隆皇帝所说“数目每年年增如一、此事甚谬。”该现象侧面反映了(     )
    A . 赋税制度的变革 B .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C . 基层治理的缺失 D .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6.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902年,梁启超以署名“新史氏”在《新民丛报》上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由此可知,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A . 奠定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B .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C . 始终坚持求真求实的原则 D . 以儒家伦理观念为评判标准
  • 7.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中国共产党章程》预备党员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
    A . 独立自主 B . 团结协作 C . 甘于奉献 D . 艰苦奋斗
  • 8.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929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俱乐部,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召开包括普通操、器械操、拳术、劈刺等红色体育竞赛活动。1933年,红军学校举办“八一”红色体育比赛,涌现出一批特等射击能手和特等掷弹手。至1934年1月,闽粤赣三省的俱乐部数量已达到1656个。红色体育活动的开展( )
    A . 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B . 实现了“体育军事化”目标 C . 培养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D . 增强抗日军民的军事素养
  • 9.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商业在社会商品总批发额中占67%;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其中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如表。据此可推知(     )

    工业部门

    所占比重

    工业部门

    所占比重

    电力

    36%

    水泥

    26%

    煤炭

    28%

    机器及机器零件

    50%

    硫酸

    27%

    棉纱

    47%

    烧碱

    59%

    面粉

    79%

    卷烟

    80%

    火柴

    81%

    A . 私营工商业作用不可忽视 B . 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C .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进行 D . 经济建设任务举步维艰
  • 10.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从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开始试点推动,“新农合”走过了二十年。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98349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2022年,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1.57亿次,比上年增长3.7%,这表明我国(     )
    A . 维护健康成为政府的核心工作 B .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C . 人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得以提高 D .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 11.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材料可推断,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 . 亚历山大帝国时的希腊化城市 B . 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 C . 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 D . 融合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 12.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3世纪,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以叛逆的罪名囚禁了一名法国主教。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命令国王立刻释放那位主教,否则就对他施以绝罚,腓力四世立刻召开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由此可推断当时法国(     )
    A . 国王权威得到提升 B . 已经建立民族国家 C . 宗教权威已被打破 D . 人文主义迅速传播
  • 13.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罗斯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这反映了俄罗斯(     )
    A . 受到人文主义影响 B . 社会发展一塌糊涂 C . 面临沦为殖民地的风险 D . 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 14.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下图是画家昆丁·马西斯创作于 1514年的作品《银钱兑换商夫妇》。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图中男子在称金银,女子在翻阅画着圣母子的经书,但专注地观察丈夫的活动

    A . 当时人们面临信仰危机 B . 价格革命促进社会转型 C . 理性主义影响绘画创作 D .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
  • 15.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联(       )
    A . 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 . 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C . 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D . 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 16.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949年,经互会成立,在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分工比较明确,如匈牙利铝土资源丰富,但是该国并无炼铝工业,大量的铝土被运往苏联,由苏联生产铝锭并出口到匈牙利。国家间的这种合作(     )
    A . 抵御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影响 B . 导致了东欧成为苏联的政治附庸 C . 突显出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优越性 D . 有利于苏联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
二、卷II(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
  • 17.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观念上,四夷和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康有为不赞成把满族说成夷狄,且对清胡开拓疆土、巩固边疆的贡献做了肯定,认为“自满、汉及篆、回、藏既同隶一国,并同当为中华人,不得殊异,其满人并赐汉姓,俾合同而化,永泯猜嫌,则团合大群以强中国,莫善于此。”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

    ——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我们过去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物质力量的运用是占主导地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轨道,从1992年开始,我党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关心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也标志者我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日臻成熟和完善。

    ——摘编自王延中、周辉《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等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民族观的基本内容。
    2.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观不同于古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轨道”的认识。
  • 18.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城市“日益严重的饥饿、贫困、健康、法律和秩序的问题,使地方政府陷入难以忍受的极度紧张中”。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厅正式创建,近代警察制度正式诞生。1835年的《市自治机关法》责成每个自治市从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员中选出一个市治安委员会,指派足够数量的警察负责城市治安秩序。新警察被赋予了多重角色:打击犯罪的战士、和平秩序的保护者、福利机构及道德牧师;还充任起道德居间人,界定高尚与粗鲁或不体面的范畴,并担任邻里生活的仲裁者,都市公共空间的管理者的角色。警察机构还从组建之初就采用了“赞同式警务”,用“威望”而非“权力”来武装警察,迫使他们要依靠民众的支持来执行警务。“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伦敦警察在控制民众骚乱中的确成绩卓著”。“凡英属或曾是英属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其警察制度莫不受到英国的影响”,新警察制度传播到法国等国。

    ——摘编自刘锦涛《试论英国创建近代警察制度的历史功效》

    材料二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首次将近代欧美的警察制度引进中国,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总局设有士绅充任的会办一人,议事士绅十余人,总局的最高长官总办也是由议事士绅公举。该局后被清政府勒令废除。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的天津警察总局,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清政府下令各省仿照直隶普遍推行新式警察,“不准视为缓图,因循不办”但绝大多数的督抚只是虚应故事。直到清亡前夕,各地方警察制度的差异仍然较大。晚清警察最初的制度定位过度强调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忽略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摘编自刘琳磷《清末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警察制度创建的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近代英国与晚清警察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 19.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托拉斯是一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它由一个巨大企业来包容所有相关企业,以达到企业一体化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各级主管部门都想自立门户、自成系统,搞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设备的闲置。

    试办托拉斯的工作开始于1963年,当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工业部党组《关于烟草工业集中管理方案的报告》,决定全国烟草工业统一由轻工业部管理,并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统管原料收购和产品销售工作。9月,中共中央指出:“可以考虑利用像托拉斯这一类生产、交换和科学实验的综合性的组织形式,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用经济办法管理工业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从1964年开始第一批共12个工业、交通托拉斯先后成立。这批托拉斯经过两年的试办,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采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工业生产,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如烟草工业公司成立后对所属企业及其产品结构进行了合理化调整,据1964年10月的统计:全国104家卷烟厂减少为62家,减少40%;职工人数减少13800人;卷烟生产能力反而由原来年产卷烟370万箱增至428万箱;加工费用较之未成立前降低了21%,利税增加了45%。1966年下半年,试办托拉斯的工作中断。

    ——摘编自田锡全《20世纪60年代中国试办托拉斯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963—1966年我国工业领域进行的“试办托拉斯”工作。
    2. (2) 综上所述,谈谈1963—1966年我国工业领域“试办托拉斯”工作的启示。
  • 20.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