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丰潭中学2023-2024 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22 类型:中考模拟
一、活动一   “舌尖上的语文”学习活动。学校组织以“感受美食魅力,传承文化传统”为主题的“舌尖上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44分)
  • 2. (2024九下·杭州模拟)  【食之诗词】请你整理课内古诗文中写美食的诗句,撰写主题活动的导入词。

    食有百味,“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是乡民;“临溪而渔,,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是宴饮山野,与民同乐的雅兴;“,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梦回沙场,烹牛奏乐的豪情。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共赴一场“舌尖上的语文”的盛宴!

  • 3. (2024九下·杭州模拟) 【食之名人】

    文人好美食,三位美食大家穿越时空,在微信“名人美食群”中对话,请你根据对话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注释:①鼓刀:摆弄刀子发出响声。宰杀牲畜时敲击其刀,使之发声。②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③薪:____。④暴:晒。⑤鏖:熬。⑥猪颈。⑦脔:小块肉。⑧鳌:蟹钳。⑨含:就着。⑩糟:酒糟。⑪夭美:鲜美。⑫老饕:老食客。⑬灶觚:原指灶口平地突出处,此处代指厨房。⑭就:____。⑮志:____。⑯景行:仰慕之情。

    1. (1) 补全三处注释内容。
    2. (2) 苏轼评价袁枚的确对美食情有独钟,请结合加点字作分析。

      余都其方略,之。

    3. (3) 在聊天群中,袁枚为何说苏轼“尽得孔子真传”?结合《老饕赋》内容分析。
    4. (4) 苏轼自称“老饕”,请结合材料、下列诗歌以及资料卡,简析苏轼、袁枚、范进的吃品,比较谁更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资料卡:
          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因说道:“却是得罪的紧。我这敝教,酒席没有什么吃得,只这几样小菜,权且用个便饭。  

      (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5. (5) 请结合以上资料及链接内容归纳中国文人的美食情趣。
      链接: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选自汪曾祺《昆明的雨》)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人间最袅绕缤纷、最至繁至简的是烟火气,这人间最深入人心、最难舍难分的也是烟火气。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选自汪曾祺《四方食事》)
  • 4. (2024九下·杭州模拟) 【食之民俗】

    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唯有馄饨,南北皆服。

    材料一:

    馄饨的历史十分悠久。传说世界开天辟地之前,有一个混沌的大神,他的相貌和人不一样,没有眼耳口鼻七窍,整个人就是一团大肉球。后来,有两位代表时间和空间的神给混沌凿开了七窍,世界出现万物,并且变得丰富多彩。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食物志》记载:“馄饨,或作浑沌;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浑屯”。依据造字的规则,“混沌”是食物类,后来改换了偏旁就成了“馄饨”。

    (选自人民网《文物解码:唐代西域的饺子与馄饨》有删改)

    材料二:


        《岁时广记》记载,“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至馄饨,年之萌始之说。”吃一碗冬至馄饨,对宋朝人来说,意味着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南宋百姓冬至吃馄饨,过年吃汤饼的习俗,见《武林旧事》“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这里的“馎饦”指的就是汤饼。富贵人家一盘馄饨可能会有十几种颜色,叫做“百味馄饨”。

    (选自云葭《挑战古人100天:搬家去南宋》)

    材料三:

    馄饨,在四川,是沉浮红油汤中的抄手,在福建,是皮薄肉嫩的扁食小鲜肉,到了两广,又化身鲜字当头的云吞,同时它也是安徽包袱,湖北包肉,江西清汤,新疆曲曲……如果要论中国马甲最多的美食,一定非馄饨莫属。

    [北方馄饨,____] 如北方人的豪爽一样,北方馄饨皮薄个大,形似元宝,分量扎实。旧时北京,有些人把吃馄饨称作“喝”馄饨。汤底用鸡和猪棒骨旺火熬成,撒上把虾米、小葱、紫菜、冬菜,再配个馍或者油饼,就是心心念念的家乡滋味。

    [川渝抄手,味多味烈] 馄饨到了巴蜀地,就披上了个自带动作的马甲——抄手。一说是它外观形似人将手抄在胸前。另一个说法是,好“抄手”皮薄,店家抄手之间,即已煮熟出锅,名字便自带川渝热烈鲜活的基因。其中红油,清汤,干馏,是最常见的三种做法。

    [江南馄饨,玲珑巧意]在江浙,馄饨有大小之分,大馄饨形似元宝,碱面做皮,面皮厚实,是能顶一小顿的分量。小馄饨则更偏向解馋的宵夜小点,个小,只裹上一丁点纯猪肉馅,面皮跟汤成了主角。

    [福建扁食,筋道Q弹]福建闽南将馄饨叫做扁食或扁肉,在于用敲肉法制作肉馅。上好的猪后腿精瘦肉,除筋去膜,用木槌反复捶打至黏糊上劲,过程中会加盐水、酱油等调味,有点像潮汕手打牛肉丸的做法,口感更弹,也不易酸败。

    [广东云吞,____]馄饨在两广被称为云吞,是因为粤语中云吞的发音wuen tuen与吴语中“馄饨”类似。广东饕客们为云吞找来的最佳拍档是竹升面,竹升面只用鸭蛋和面粉和面,过程里不加一滴水,传统做法是用毛竹反复压制而成,面条金黄细弹。几颗云吞加上二三两的竹升面,汤色清澈鲜香,是让人垂涎欲滴的岭南风味。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美食》)

    材料四:

    在中国节令文化中,馄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春节、冬至等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包馄饨庆祝。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传统民俗中,由馄饨外形可知馄饨寓意着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馄饨也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如各种馅料、烹饪方式等。

    (选自浮鱼沧海《馄饨:源远流长的美食传说,众说纷纭的由来》)

    1. (1) 根据材料一到材料三梳理。

                      

    2. (2) 根据上文的梳理,请你探究馄饨能够一统江湖的原因?
    3. (3) 请参照资料卡从营养搭配的角度评价王阿姨的柴爿( pán)馄饨。

                           

      柴爿(  pán )馄饨:中国江南对流动馄饨摊的一种称法。

  • 5. (2024九下·杭州模拟) 【活动复盘总结】

    请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对“舌尖上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  制作毕业纪念册。正值升学季,同学们准备以校园花草为话题,用“比喻”的方式为同学写毕业纪念册。请完成以下任务。
  • 6. (2024九下·杭州模拟) 【借物喻情·制作纪念册封面】

      完成以下借物喻理任务单。

    诗句

    物的特点

    精神品质

     ①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杨花榆荚

    漫天飞舞

    展现自我

    ②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清秀素雅

       ⑥         

              , 松柏有本性。

    ——刘祯《赠从弟(其二)》

    松柏

             

    坚定不移

    ④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清丽洁净

    品行端正

    总结借物喻理的方法

  • 7. (2024九下·杭州模拟) 为了体现“做最好的自己”校训,你会选择校园中的哪一种花草作为封面的照片,请说明理由。

    要求:使用上题提炼的方法,80字左右。

  • 8. (2024九下·杭州模拟) 【借物喻人·完成纪念册赠言】

    阅读借物喻人散文,完成毕业赠言系列任务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喜欢柳树;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

    也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但这话也是随便的,空洞的。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看见的这种植物。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终于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也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

    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看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过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春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而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到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

    注:创作时间为1922年,此时北洋军阀间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双方为夺得更多权力,展开生死较量,妄图分裂国土。

    1. (1) 柳之外形:杨柳有着嫩绿的颜色,有着的姿态,在风中飘逸出
    2. (2) 柳之品格:虽说被人看作“贱”的,但他有等近似人的好品质。
    3. (3) 柳与其他:文中还谈到了其他植物,是否多余?请结合文中词句,阐明理由。
    4. (4) 柳之主旨:文末划线句中说到作者“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那么作者真正想赞美谁?请结合文章和注释阐述。
    5. (5) 你觉得下列名著中,哪个主人公更像文中的“杨柳”?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理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简·爱》简·爱;《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6. (6) 根据以上探究,概括两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7. (7) 请你运用上面任务中总结的借物喻人写作方法,选择13题中的一种花草,撰写给一位同学的毕业赠言(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可用小A或小B代替)。
三、活动三   开展征文活动
  • 9. (2024九下·杭州模拟) 在“舌尖上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中,语文与美食相遇,写就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在“制作毕业纪念册”的活动中,当语文与草木相遇,赋予了最美丽的诗情画意;在跨学科学习中,当语文遇上数学,遇上科学,遇上美术,就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语文不仅是一节课一本书,更是体现在生活每个角落的一种文化、一种素养、一种情怀。

    学校开展以“当语文遇上    ▲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征稿的栏目及内容要求,选择一项投稿。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栏目

    内容要求

    故事会

    讲述“当语文遇上    ▲    ”的故事

    经验谈

    给学弟学妹写一封信,分享学习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经验

    观点说

    谈谈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必要性或方式

    聊感悟

    说说你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启示、收获或感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