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今天,国人往往认为儒家教育教学主要遵循单向度的强制灌输模式。我们如果仔细研读一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记载,则有可能会稍稍改变我们对儒家美育教学实践的固有看法。
这则案例是《论语》所载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孔子并没有要求学生以他的理想为人生理想,而是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志向。但孔子对各位学生的志趣仍是有他自己的评判的,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或为政或司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既不加赞许,也不予否定。很显然,这样的社会理想虽符合孔子对弟子们往日的教导,但并不是孔子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只有在曾皙描述完他颇具人生审美化效果的志趣后,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徐复观看来,曾皙和孔子之“言志”,都达到了仁的道德精神与乐的审美精神相融合的至高人生境界。根据徐复观的理解,孔子的这次教育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教育案例,通过曾皙的言行和对此的肯定来向其学生施以审美人格的濡染与熏陶。在此孔子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学生灌输什么理念,整体的教学氛围也极为平等融洽。尤可注意的是曾皙对孔子的回应,没有立即以语言作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皙在老师面前并不唯唯诺诺,而是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同时我们发现曾皙是以感性的音乐作导引,然后才开始用语言来描绘他心目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并且这种描绘亦非抽象语言的概括,而是形象化的对艺术人生的审美描摹。朱熹曾高度评价曾皙的这一理想境界,谓其“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说不仅点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还把这一境界与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理想联系起来。这就提醒我们,曾皙和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其实和孟子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境一样,乃是将“心源”“扩而充之”的结果;此外,作为学生的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为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作了注脚——可见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徐承《中国美育传统中的准“民主”经验》)
材料二:
《论语》中所叙述的师生对话,从形式上来看是以孔子的话语为核心,但是孔子并不希望学生因自己年长、学识更渊博等而不敢言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孔子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即便弟子的发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对和纠正。对于那些不敢或不愿发言的学生,孔子也积极鼓励之。“‘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往往是由学生的主动提问而启动的,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学生提问有100多次,有“季康子问政”“ 子贡问友”“叶公问政”“宪问耻”“樊迟问仁”“子路问成人”“子路问君子”等等,且孔子对学生的提问常有表扬与鼓励,如“大哉问”(《论语·八价》)、“善哉问”(《论语·颜渊》)等等。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也未必会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如子张曾问孔子:“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回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则指出:“是闻也,非达也。”而后对“达”和“闻”的内涵及其区别进行了点拨(《论语·颜渊》)。
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质疑孔子观点、与孔子争论的情形时有存在。子路是提出疑问最多的学生,如《论语·子路》中就曾提到,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的回答是:“必也正名乎!”子路随后提出疑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尽管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厌弃子路,反而多有肯定与赞许之时,甚至将他置于与颜回同样的地位。如《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断也)予。’”可见孔子对子路之珍爱。在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但孔子对颜回凡事都以他的话马首是瞻、从不当面提出不同意见的做法也是不满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只有在得知颜回私下里会进行反思、表达个人意见时,孔子才表达出肯定之意,“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摘编自高振宇《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重构与创新》)
同学王云读课文时错把“还有后来人"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哄笑不止。老师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王云的意思没有表达错啊。"有的同学说:“是啊,一个是说还有人来接班,一个是说还有接班人。”老师说:“说得很好啊。如果王云愿意再朗读一遍,读出来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王云也情绪激昂地朗读起来。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问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浙地看明白,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弾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味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 , 得率百姓以守宗庙 , 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
①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②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山枕: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①二维码由多个小方块(也称模块)组成,②每个小方块可以是白色及黑色,③代表二进制的0或1,④这些小方块按照特定规则排列,⑤造成矩阵状图案。⑥在二维码中,⑦信息被编码为一系列数据之后,⑧编码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编码算法,⑨将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据,⑩并通过将其映射到二维码的模块上。扫描设备读取二维码时,会解析模块的排列和颜色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数据,然后再根据特定的解码算法将数据转换回原始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每天二维码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多亿。那么,二维码会被用完吗?二维码尺寸固定,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容量限制,____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非常大。以微信付款码为例,【甲】也就是说在这个二维码矩阵中有625个小方块,【乙】除去一些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还剩478个方块,【丙】每个方块有黑白两色,即可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假设每天使用100亿个付款二维码,【丁】一年使用36500 亿个,使用完所有的付款二维码都需要约2.1X10131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也就 137 亿年,即1.37X1010年,所以,____。
下雨了,没带雨具,你暂且可以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避雨。与伞比较起来,屋檐大,伞小,屋檐能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
但屋檐毕竟是别人家的,是固定的,你无法带走,倘若有一把自己的伞,虽然小,但灵巧,方便随身携带,什么时候有雨了,可以随时打开伞为自己遮挡风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