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贞观之治 ④开元盛世
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②唐朝的农业兴盛 ③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④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
①《唐本草》 ②《伤寒杂病论》 ③《本草纲目》 ④《千金方》
材料一 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观念,确立了“以文取士”的原则,将“学而优则仕”付诸实践,使“以文干禄”(干禄:指求取官职)成为选官主流。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二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一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如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
材料三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宣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四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摘目郭沫若诗句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时空观念——版图的辽阔与广袤】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历史解释——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材料二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蒙古等民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杂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民族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史料实证——边疆的管辖与控制】
材料三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