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7-24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4高一下·博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着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是令作品跟现实、时代血肉相连的纽带。

    (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雷雨》中所有冲突和矛盾在一天集中爆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强烈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蕴。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

    (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创作即使用想象和超现实的手法也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才可能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B . 杜丽娘的死而复生、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他们身上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精神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 C . 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就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更多的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 . 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认为文学的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B . 文学作品选材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才能够体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 C . 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 . 要使作品有“文学的真实”,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最符合受众期待的想象等表现形式。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的一项是( )
      A . 《祝福》中祥林嫂遭了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之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 . 《鸿门宴》中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C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高俅多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夜杀死仇人,走上反抗的道路。 D . 《雷雨》中鲁侍萍倍受欺辱压迫,被赶出周公馆后尝尽人间辛酸,在雷雨夜彻底绝望之后陷入疯狂。
    4. (4) 作家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文学真实性”的作品呢?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
    5. (5)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为促织的情节体现了“文学的‘真实’”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2. (2024高一下·博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煮饺子千万不能破

    乔叶

    九点钟,已经不能再吃晚饭了。可是看见那家饺子店的时候,她还是走了进去。小区东门这边她很少逛,要不是昨天同事送她的时候路过这里,她还不知道这里有一家饺子店呢。

    她走进店里,店面不大,不过饺子店的菜单她一向都喜欢看,虽然吃不了几样,但看看也能让她心满意足。猪肉大葱、猪肉韭菜、猪肉酸菜、猪肉茴香、猪肉扁豆、猪肉西葫芦……素馅一般以鸡蛋为主,和猪肉一样,它也有着百搭众菜的胸怀。偶有不以鸡蛋为主的,也很令她喜欢,如豆皮韭菜、黄豆芽粉条,还有素三鲜……

    “选好了没有?吃啥呢?”凉菜台后面的老头儿问。他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眼镜。

    “再看看。”

    “都好吃。”

    ①她笑。这口气,还真是的。

    “快打烊了吧?”

    “只要有客,就不打烊。”老头儿说,“生意做的就是客,客来了打啥烊呢。”

    “一份荠菜猪肉。”其实一份饺子半斤,三十个。她吃不了,可是要半份呢,又有些说不出口。唉,管他呢,大不了打个包呗。

    “好嘞。”不一会儿老头儿给她端来了饺子。

    就着这饺子,一句两句的,两个人的话多了起来。

    “我最爱吃饺子,包好的饺子在我们豫西的面上扑一扑,更利落,更不黏案板。”

    “您为啥这么喜欢吃饺子呢?”她问。她总觉得这也是有由头的。

    “这有啥可说的。饺子好吃呗!跟你说吧,我这个人呢,就是喜欢吃。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呆着,有老伙计打电话请我去外头吃饭,我一听那饭店,火锅什么的,我就没了胃口,我就说我在家做好了,他问我做啥?我说做饺子呗。他说一个人在家也包饺子?我说我爱吃饺子,跟一个人两个人在家有啥关系呀。”

    “这老伙计说的话也有道理。一般人家常做饺子不多,做一次就觉得可琐碎、可隆重,太麻烦。以前我家也是,想吃个饺子就得跟老婆商量,跟闺女商量。商量来商量去,我就有点儿赌气,我就不信自己做不成这个饺子。于是我就开始发狠,天天做,天天做……啥事都搁不住天天做啊,要是天天做,肯定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回事。”

    ②她微微笑着,看着这可爱的老头。

    “三年前我没了老伴儿,闺女在上海成的家,让我过去,我不去。闺女不放心,死劝活劝的,让我琢磨点儿事做。这不,我就开了这家饺子店,算是吃自己爱吃的、做自己爱做的。齐了。你咋也这么爱吃饺子呢?像你这个年纪的,爱吃饺子的不多。”

    她顿了顿,开始讲母亲的事:“我妈包的饺子好吃,我就跟她学,学会了包饺子,我也越来越爱吃饺子。她去年视网膜中央动脉出了毛病,眼睛就看不见了,我每次回家,她也还是想给我包饺子。我就和好面,调好馅,擀好皮,让她包。”她说着说着想起和母亲包饺子时的情形。母亲,她那么会做饺子,她和父亲不论谁在家,只要说声吃饺子吧,母亲就来劲儿了,开始做,可是一个人在家时,母亲就是对付,吃点儿剩饭剩菜,就打发过去了——她那一辈儿人活得,没自己。

    母亲的眼睛看不见以后,她知道,这饺子依然得做,甚至更得做。所以每次回去看母亲,她一定张罗着要吃一顿饺子。她把什么都准备得妥妥当当,母亲就只负责包。

    “是啊,人好吃哪种东西,虽说是在东西,可也不在东西。说到底,在的是一个念想。”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沉默着,静等他说下去。

    “1960年,我10岁。到了年关,家里没吃的,啥都没有了。我妈让我去借粮,我就踩着雪到县城里,到了我姨家,我姨给了一斤白面。真的,只有一斤。——小孩子没脸没皮的,去借粮食最好。大人们豁不出去。都缺吃的,去朝人家借,真是没办法张嘴呀。”

    “那是大年三十下午,下着大雪,我就把那一斤白面拎了回去。我妈问我想吃啥,我说,想吃饺子,我妈站在那里,发了半天愣,才开始和面,没馅,我知道,可我看她在厨房里忙活,就知道她肯定会有办法弄到馅。在小孩子心里,妈妈总是个有办法的人。”

    “又过了一会儿,我去厨房看,我妈已经把饺子包好了。每个饺子都圆圆的、鼓鼓的,我心里高兴啊,对我妈说:“妈你真行!”我妈笑了一下,我问妈啥馅的,妈说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饺子上桌了。我夹起一个送到嘴里,一咬,一股子清水流了出来。什么馅都没有,只有这一股清水!”

    “一股清水?”

    “对,清水。”

    “清水怎么能包到饺子里?”她满脸问号地看着老头儿,一点儿也没听懂。

    “她包的是雪疙瘩呀,傻孩子!”老头儿笑出了泪。

    她懵在那里。

    “现在不都时兴说水饺水饺么?我告诉你,我那回吃的才是真正的水饺呢。”

    “那水饺,什么味儿?”她愣愣地问。

    “有点儿甜味,真的。雪是甜的。”老头儿悠悠地说,“所以我跟你说,煮饺子千万不能破。你想,要是我妈饺子包得不好,怎么雪化成水了饺子还不走样?”

    她点点头。

    “其实,破了的饺子-—”静默良久,她终于开口,却又顿住。失明的母亲手力现在也不济,包出来的饺子常常都是破的,她一个一个地修正,也还是会煮烂大多数。她会把好的挑出来给母亲吃,她和父亲一边吃着那些烂饺子一边赞不绝口。

    ——回过神来,她发现老头儿正看着她,眼巴巴地等她继续。

    “也是好吃的。”她说。

    “你要真说好吃,我也没办法。”老头儿宽容地笑笑。

    ③她也抿嘴一笑,站起来,结账,出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部分的内容表明,她知道这家饺子店是偶然的,走进饺子店却有必然因素,可见她对饺子的特殊情感。 B . 时间已晚,而她还在仔细地看店里的菜单,这让老头儿很不耐烦,因此,他劈头就问:“选好了没有?吃啥呢?” C . 老头儿开饺子店与他的喜好有一定关系,他开饺子店可以满足自己的喜好,可以吃自己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 D . 老头儿“我那回吃的才是真正的水饺呢”这句话,在调侃之余也表明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让人物自己讲述有关水饺的事情,将回忆与现实交织、过去与现在交织,结构紧凑。 B . 小说中老头儿的个别话语具有一定的哲理,如“啥事都搁不住天天做啊,要是天天做,肯定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C . 小说第二段不厌其烦地介绍饺子店中的菜单,表现了她当时犹豫不决,也为下文她讲述自己母亲的事作铺垫。 D . “她沉默着,静等他说下去”,表现了她对老头儿所讲内容的关注和投入,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故事的悬念。
    3. (3) 小说多次写到她的笑,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笑”的内涵。
    4. (4) 老头儿认为“煮饺子千万不能破”,她却说破了的饺子“也是好吃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 3. (2024高一下·博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不得见A久矣B窃C自恕D而恐E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F故C愿望H见太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用话劝说使人听自己的意见,与《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意思不同。 B . 质,古时派往别国做人质,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本文中是触龙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做质子。 C . 谢,在本文中指道歉,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 . 崩,古人常用山崩来形容天子或皇族的死。“山陵崩”与上文的“填沟壑”都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用事,秦急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赵国政权交替之际,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危在旦夕。 B . 赵太后听说触龙要来见自己,“盛气而揖之”,这说明赵太后心里非常清楚触龙来见她的目的。 C . 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犯颜直谏,而是先表达对赵太后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 D . 触龙以自己的儿子为引子,申明大义,终于使得赵太后被迫同意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质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5. (5)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和本文中的触龙在游说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 4. (2024高一下·博野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建业

    丁开

    谁遗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 , 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①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②诺诺: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首联以问句发端,语气强烈却问而不答,对句用冷清画面坐实出句“凄凉”二字。 B . 本诗颔联将建业今昔进行对比,从“江山大”到“社稷空”,表达了对亡国巨变的无限感叹。 C . 本诗中“中”“风”“空”“匆”“翁”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律,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D . 本诗写得苍凉而悲壮,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
    2. (2) 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 5. (2024高一下·博野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所说的“”,表现了他在对百姓施以教化方面的谦虚态度。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向,指出了它的终点所在。
    3. (3) 苏洵在《六国论》开头以四个字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后面又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警醒北宋统治者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 6. (2024高一下·博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编钟演奏、昆曲展示、古诗朗诵、太极教学,瑞典民谣、希腊与波兰民族舞表演等东西方节目____;《老照片中的京剧人物》和《中国之窗》图片展充分展现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21日举办的“粽香曲韵话端午”活动饱含中国元素,同时兼具国际审美,( ),也增进了彼此友谊。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来宾介绍了端午民俗来历,以划龙舟为喻,讲述国与国之间只有____,才能互利共赢,希望各界友人为中瑞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扎香囊、制作龙舟模型、听中国文化讲座……端午节到来之际,中建三局联合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走进智慧巢中学,( ),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今天我自己扎了一个代表吉祥健康的香囊,准备把它送给我的妈妈。”柬埔寨磅通省智慧巢中学学生艾丽娅说,“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很高兴能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中国的端午节。”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丰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促进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们想通过这样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柬埔寨人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韵味。”

      21日,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巴西学生们了解到,端午文化不仅仅只是吃粽子、赛龙舟。

      里约天主教大学设计系学生玛利亚·路易莎对文化展示台上的五彩绳颇有兴趣。“我一直以为这些五彩绳只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今天听孔院的老师们讲解才知道,这些丝线制成的手环寓意驱邪避灾,是吉祥平安的祝福。”

      ①编织中国结、体中国茶艺、画脸谱、写毛笔字,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体验区内,罗马尼亚民众通过“端午文化节”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英国媒体城”广场上,中国特色民乐演奏、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民众驻足……端午节已经成为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韵味、体验华夏文明之美。

    正如巴西里约州教育厅代表吉尼萨·洛伦索所言,“不同文明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不分等级的世界观,尊重差异、理解历史,人类文明才能以和谐和合作的方式向前发展”。(1)文章第二段中崔爱民大使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喻是人们常用修辞之一,包含明喻、暗喻、借喻等。请以“水滴”为本体,分别用明喻、暗喻、借喻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倒数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 (4) 本文节选自新华社《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节活动在全球多地举行》,节选部分小标题为《古风新韵感知文化魅力》。在另一段题为《龙舟竞渡传递中华文明》文字中,有如下描述:

      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第15届龙舟节在首都路易港举行。“龙舟节已经成为毛里求斯人每年都期待的重要节日。”毛里求斯艺术和文化遗产部文化局长阿尔温德·柏德文表示,龙舟节为当地人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有人认为,应将文章中的“龙舟节”更改为“端午节”,也有人认为“龙舟节”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材料作文
  • 7. (2024高一下·博野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林语堂说,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演员李雪健说,需要我当配角,我也会心甘情愿当绿叶托红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