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02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一般认为,湖北省襄阳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受南下中原文化及干旱环境影响,旱作农业与稻作农业旗鼓相当,稻作未能保持种植优势。但凤凰咀遗址的植物考古(如下图)表明,在可鉴定的炭化植物种子中却以农作物稻为主。据此可推断(     )

    A . 南北间交流推动作物传播 B . 凤凰咀农业种植接近北方 C . 襄阳地区属于稻作起源地 D . 南方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
  • 2.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此观点旨在强调(     )
    A .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设立了铁官 B . 先秦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成熟 C . 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D . 政府大多推崇重农抑商的政策
  • 3.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称临安“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喜爱麦食、羊肉乳类以及藏冰吃冰等风气也在临安兴盛开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趋于完成 B .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 . 政局变迁促使人口迁移 D . 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包容
  • 4.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梁启超曾指出,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下列可佐证“亚洲之中国”观点的是(     )
    A .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B . 朝鲜谚文和日本假名形成 C . 万里茶道推动茶叶输出 D . 明末清初中学向西方传播
  • 5.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1880年,刘铭传上奏指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1895年,张謇强调:“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这些观点(     )
    A . 契合了清末实业救国思潮 B . 以强国御侮为修路的宗旨 C . 促成民族资本向铁路聚集 D . 受到工业时代潮流的影响
  • 6.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人民币汇价以美元为基础,共调整过52次,从1949年1月19日天津开始挂牌时的1美元折合600元旧人民币,到1950年3月13日调整到1美元折合42000元旧人民币。上述调整(     )
    A .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恢复 B . 使国家外汇收支实现平衡 C . 推动了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D . 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 7.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自 1987年我国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以来,我国已经先后 30 多次通过返回式卫星或载人航天器把上千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自中国空间站任务开展以来,神舟十三号等载人飞船先后从太空带回千余份作物种子等航天育种材料,其中“出差”时间最长种子在轨飞行达11个月。这表明我国(     )
    A . 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 B . 科技自强助推新发展格局 C . 政府高度重视航天技术革新 D . 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 8.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阿育王在基本完成帝国统一后,“转而致力于促进和实现佛陀的教义。他渴望有一个安全、理智、所有人内心都很平静、温和的未来。……他没有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这不是宗教上的变革,而是一般态度上的改变。下列与该材料时空对应最密切的地图是(     )
    A . B . C . D .
  • 9.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据统计,13世纪的英格兰劳役地租只占三分之一。而货币地租则占三分之二。在伊利主教的地产上。1298—1299年度的岁人总数为3500镑。其中1400饬来自筑主自营地的收入。1700傍来自佃户的货币地阻,还有400傍来自任意税、迁人税、法庭歇金等。这表明(     )
    A . 封建王权的加强 B .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教会统治的动摇 D . 封君封臣制度的巩固
  • 10.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18世纪以来,围绕“第三等级是什么”这一话题,有学者宣称国王与贵族是并肩征服高卢的战士后裔,应平等分享征服者权利,第三等级是处于奴役地位、无任何政治权利的高卢被征服者及其后裔;有学者则强调第三等级独立保障了法国的生存发展,理应享有全面的政治权利。对该话题的讨论(     )
    A . 激化了法国不同等级间的矛盾 B . 推动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 C . 使法国早期历史认识更加真实 D . 有利于法国宪政制度的发展
  • 11.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美国政府在与许多印第安部落所签订的条约中都有鼓励教育发展的条款。截止到1900年,美国总共有各类印第安人学校307个,在校学生也达到26451人。其中寄宿学校153个,学校一般都设置在远离保留地的地方,在校学生19810人,寄宿教育成为印第安人教育的主力。上述现象(     )
    A . 推进了美利坚民族形成 B . 体现了白人种族主义的偏见 C . 普遍提高了国民的素养 D . 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 12.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1955年以来,科学界积极推进卫星发射项目。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布朗克极力向政府指出,卫星发射将极大促进科学进步,还强调这是表现“美国领导力的不同寻常的机会”。苏联科学家也公开表示卫星在两年之内就可能发射,而苏联甚至能最先发射卫星,从而“打败美国”。卫星发射后,美苏科学界又进行了同行合作与信息交流。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科学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双重属性 B .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竞争又合作的本质 C . 科学家们引领着美苏争霸的实际走向 D . 科技研究排除了政治的干扰独立发展
  • 13.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搪瓷(如下图)是20世纪中后期几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它在非洲同样极为流行。非洲搪瓷制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由当地的中国工厂制造。这些搪瓷逐渐融入当地民众的婚姻习俗中,取代了前殖民时代的土陶、黄铜等非洲传统容器,成为新娘嫁妆的核心部分。新娘得到的搪瓷数量越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A .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B . 商品随文化情境改变而内涵不同 C . 物品交流背后也存在着文化传播 D .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活的同质化
  • 14.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发展中国家起草的《行动纲领》,其主要内容为:各国有权对其自然资源和国内经济活动行使永久主权;加强发展中国家贸易、财政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改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商品交换的不合理关系等。与《行动纲领》精神相符合的是(     )
    A . 降低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 B .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推行 C . 维护国际商品市场的垄断 D . 稳定现有的国际货币制度
  • 15.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下表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均每天营养摄入量对比表。

    食物类别

    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国家

    热值/大卡

    蛋白质/克

    脂肪/g

    热值/大卡

    蛋白质/g

    脂肪/g

    2505

    50.2

    29.9

    938

    50.3

    67.2

    2322

    34.7

    66.0

    1331

    72.0

    103.2

    2088

    36.3

    47.7

    1228

    55.0

    101.2

    2162

    37.6

    46.0

    1228

    67.4

    99.0

    联邦德国

    2161

    33.2

    44.9

    376

    57.2

    118.5

    2294

    43.3

    35.5

    622

    45.1

    39.5

    2754

    54.4

    68.6

    896

    49.5

    70.5

    发达国家平均值

    2363

    42.4

    48.1

    1036

    57.1

    80.2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 原有畸形的产业格局逐渐发生转变 B .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显著突破 C . 食品消费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D . 国际竞争的重点转移到了生活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殖民城市与罗马化】

    材料一   罗马海外殖民城市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其海外殖民政策是在意大利殖民政策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早在共和国末年,一些军事将领如苏拉、马略、凯撒等人都曾建立殖民地来安置老兵。奥古斯都一生为安置老兵大约建立了不少于75个殖民地。他因此被誉为“殖民地之父”。罗马帝国前期,由于战争相对减少,军队驻地逐渐长期化、固定化。军队的需求所带来的获利可能性如磁石般吸引了众多的平民,这些促进了罗马帝国时期许多新兴城市的出现。殖民城市的建立,在罗马经济发展、政治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材料二   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公路和军营成为较大的平民定居点的核心,带来了凝聚力和安全感。殖民城市都是罗马式的,都建有宽广的街道,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样的公共建筑,包括集会广场、圆形剧场、公共浴场等。罗马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行省的居民也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鹤《罗马军队与西部行省罗马化关系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至帝国初期殖民城市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军队在地中海区域的作用。
  • 17.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近代中国的中西医之争】

    材料一   中西医之争,仅影响极大的就发生过四次:

    1920年的余云岫与杜亚泉之争,相对来说还局限于学理式的探讨。余云岫提出将理论与事实分离,摒弃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的药理。以科学的实验的药物学方法,对中医的处方做分析与研究。

    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的争论和1934年发生的“所谓国医问题”的争论,名为中西医之争,实际上乃是科学主义思潮冲击下中医存废之问题。论争的范围,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上的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卷入了政治势力及政治派系冲突的漩涡中。

    1941年,当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时,中医争夺生存权的话语从学理的探讨转换为民族求生存的民族主义话语,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中西医学理的论辩淡出,而意识形态的争执充斥了文化冲突的话语场。

    ——摘编自邓文初《“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材料二   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医废除之争,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医学界的二元格局。中医界虽然屡屡遭到打压,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西医虽然把持国家卫生行政且拥有中医无法比拟的学术地位,但也无法让中医全军覆没。这次斗争为中医药界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其一,抗争与发展是近代中医药界两大主线,抗争中建立了团结,改变了原来中医界的内部关系和职业精神;其二,废止中医之争促发了中医界的紧迫感,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医界不得不谋求自身的革新与改良,自觉进行科学化的尝试,逐渐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或许可以说,废止风波最终为中医药界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的胜利。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西医之争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医之争的影响。
  • 18. (2024高二下·湖北期末) 【英国运河与工业革命】

    材料—   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至1830年,英国开凿的运河总里程已经达到了2500英里,不过到19世纪70—80年代英国的运河业却走到了尽头。

    在英格兰东部,通常的运输模式是,煤、焦炭、石灰、建筑材料、杂货和服装等通过运河被输送到内陆,玉米、麦芽、大豆、羊毛等被运到海上、然后沿海岸运到大城市。

    运河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投资修建,组建运河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运河修建最常见的融资方式。英国人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特别是铁制水槽的使用,使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运河开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需要注意的是,运河该不该建造一般由议会授权,但如何修建则各行其是,导致运河的修建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如河道宽窄、水闸大小等都不统一,成为运河业可持续发展的致命伤。运河在短期内兴起,资金不足问题一直存在,再结合投机所需,大量的运河便修成了窄运河。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修建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说英国运河成也工业革命,败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业的兴衰,是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写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雍正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运河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予以阐释。
  • 19. (2024高三上·湖北月考) 【近代化与传统】

    近代化是一个传统的转轨过程,充满着变异与新生;但是,近代化又并非无根由的空中楼阁,其物质基础和精神园地都深植于古代与中世纪,因而又潜藏着遗传与复归。近代文明伟岸的大厦是在古代—中世纪奠定的广阔而深厚的地基上建筑起来的,它既是对传统的超越,又与传统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以往的近代化理论,多强调近代化过程及其结果与传统的巨大差异,以及近代化与传统间的鲜明对照,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缺乏这种对照则无以确立近代与古代—中世纪之间质的区别,也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但是,在论及近代化时,我们如果忽略今与古的血肉相关性,便会失去前进的依据。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十五讲》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近现代化与传统”的话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