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篇目 | 带“月”的诗句 |
王维《竹里馆》 | , 。 |
陆游《游山西村》 | , 。 |
杜牧《泊秦淮》 | , 。 |
作者和篇目 | 情境 |
杜甫《望岳》 | 当同学面临困难时,你会用“ , ”来鼓励同学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
王安石《登飞来峰》 | 当同学被事物假象所迷惑时,你会用“ , ”来鼓励同学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 当同学被眼前的顺境迷惑时,你会用“ , ”来 告诫同学要放眼长远,才能不断克服困难。 |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主导文化是特定时代体现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整合、伦理和睦、秩序安定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特征就是要教育普通的公众,让他们遵守社会的伦理规范和秩序。高雅文化是代表社会知识群体、文化人的个性探索旨趣、社会批判愿望以及形式探索的文化文本。这种文化又叫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以来,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满足都市公众日常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这就是当前最主要的文化形态。
这段话出自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的《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读完后,请你为这段话提取三个关键词。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
芙葉
[清]李渔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蓄成花娇姿欲滴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可爱者甚蕃 ( ) 灌清涟而不妖 ( ) 亭亭净植(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推断“荷花之异馥”中“馥”字的意思是 ,因为 。
突破乌江
曲爱国 张从田
①1935年1月1日,红军三箭齐发,直趋乌江各渡口,开始为抢渡战斗作准备。
②战斗首先在江界河渡口打响。对岸的猪场是黔军江防前敌指挥部所在地,也是通往遵义的必经之路。红2师师长陈光亲率第4团实施渡江战斗。1日,部队到达江岸后,当地百姓告诉红军,要渡乌江,必须有三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加上熟悉水性的好船工。可是红军一样没有,且要在对岸敌军的火力下渡过乌江,简直难以想象。
③红4团团长耿飙、政治委员杨成武组织火力侦察,结果发现对岸老渡口处兵力、火力配置严密,但在渡口上游三公里处另有一个新渡口,守敌只有一个排。耿飙、杨成武商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陈光批准了这一方案。
④第二天上午,渡江开始。在佯攻部队的掩护下,1连长毛振发等八人首批下水,凫水过江,但遭到对岸敌军的猛烈射击,被迫退回。当天晚上,红4团再次组织十八人乘竹筏偷渡,结果由于水情不明,再次失败,只有毛振发率五名战士偷渡成功,隐蔽在对岸石崖下。3日上午9时许,再次展开大规模的强渡作战。突击营在火力掩护下启渡,在石崖下潜伏一夜的毛振发等人也突然杀出。突击营顺利登岸,很快夺取了渡口阵地。
⑤在红4团激战江界河渡口的同时,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也在回龙场渡口强渡。1月2日上午,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率领全团顶着雨夹雪,到达渡口。这里的江面不算太宽,但江水湍急,两岸都是刀削般的峭壁,人立岸边,江水的咆哮声震耳欲聋。红军在附近村庄找船,发现敌军早有准备,撤离前曾对村庄进行洗劫,连一支桨、一块像样的木板都没有留下。一个又一个方案被提出来了,但被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时间也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到了下午,杨得志在江边观察,忽然发现江中有一根竹竿在漂浮。他灵机一动,与黎林商量后,决定扎竹筏渡江。部队马上行动,就地取材,用草绳、竹皮和绑腿带,扎起了一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筏。八名熟悉水性的战士被挑选出来,于当晚进行试渡。
⑥天黑得如同锅底。黔军根本没有想到红军敢在夜间用竹筏渡江,躲进工事避雨避风。八位勇士用竹竿、木棍作桨,奋勇冲入了漆黑一片的乌江,如一片苇叶在浪窝中上下翻滚。竹筏到了江心,忽然被一个大浪掀翻了,急速漂向下游,战士全部落水,隐约间只见到几个黑点在浪涛中时闪时现,不一会儿,就完全埋入了漩涡。
⑦试渡失败,但红军已没有退路。杨得志叫来1营营长孙继先:“今晚一定要渡过去!”孙继先挑选了十几名战士,再次登排出发。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对岸突然响起了两声枪响,接着又是两枪,黎林惊呼:“两枪,是山下响的。”偷渡成功了!
⑧杨得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大声喊道:“是我们的人。开‘船'!”早已待命的战士,立即登上竹筏,向着对岸飞驰而去。不多久,对岸闪起了团团火光,接着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混成一片。在如同神兵天降的红军战士攻击下,黔军守军乱作一团,四处逃帘。红1团很快控制了江岸阵地。回龙场渡口也拿下了。红1军团主力由此过江。
⑨红3军团的渡江点在懒板凳(今南白镇)以南四十公里处的茶山关。1月5日,红3军团先头第10团到达茶山关渡口。守关的黔军此时已经得知回龙场渡口、江界河渡口失守的消息,自恃无法抵挡红军,所以红10团一到,即弃关逃逸。红3军团因此顺利地渡过乌江。
⑩至此,乌江天险被全线突破。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尾追的国民党军薛岳部只能望江兴叹,蒋介石企图将红军聚歼于乌江东岸、南岸的企图又一次破产。
(选自《长征记》,有删改)
时间 | 红军渡江部队 | 渡江地点 | 渡江时克服的困难 | 体现出红军 的精神。 |
1月1日-3日 | 红2师红4团 | 江界河渡口 | 敌人阻击, | |
1月2日 | 红1军团第1师第1团 | 回龙场渡口 | 江水湍急, |
说“好”的父亲
郑亚水
①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在我儿时的印象中,父亲说起话,大都是和颜悦色的:“好、好、好……”对于我而言,父亲口中极少有“不”的口气,以致那极少的说过“不”的情景,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②有一年春天,梅雨下得特别繁,赤脚上学的我,脚丫便被泥土中的“土气”呛得痒痒地痛,我吵着父亲要一双许多同学炫耀的雨鞋。记得当时父亲先是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说了声“好”。几天后的一个半夜,公鸡还没有啼叫,母亲推醒我说:“你不是要雨鞋吗?”我以为在做梦,旁边的父亲摸了摸我的头说:“现在跟我去卖自留地的萝卜头,明早带你去对鞋号。”我一听,眼睛就不再迷糊了。
③沿着弯弯的山路,父亲在前面驮拉着菜车,我在后头抓住车扛推。其实,一路上我自己好像是被父亲间接拉着,伴随着四大架菜重压下“吱、吱、吱”发响的小板车声,我们来到了集市。“鬼精”一般的菜贩子,不时溜达过来,不看架上又白又大的萝卜,偏偏从菜架中抽出几支又小又有斑点的小萝卜向我父亲砍价,每百斤从3块半砍到2块,眼看太阳就出来了,还得上工的父亲就不再说“不”了,杠抬过大秤后收到难得的8块7角,父亲便带我来到供销社柜台前买鞋。一双29号的雨鞋又拿走了父亲怀里的6块钱……回到村口,遇到恰好出来洗衣服的母亲,看到高兴自得的我还稳坐在小板车上不停地喊:“驾、驾、驾!”母亲责怪了:“看你这小毛头,你父亲浇了二个月菜,又累了一天一夜,你还这么逍遥……”我求证似地问:“爸,你累不累?”父亲回头挤出笑意:“不累,不累!”我一听,斜了母亲一眼:“爸不累呢……”
④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父亲,还有母亲总算把我和弟弟俩送进了中学,又送到了中专大学,让我俩从此跳出了农门,来到了城镇。有一天,一位邻居突然打来电话,说是我父亲病了,已经有好几天不见他上山了。我急匆匆赶回家一看,原来,几天前,父亲上山拓荒种麻竹时,不小心被留在地上的旧刺头刺穿了右脚盘,血流了一大堆。是他自己砍了一根龙眼树丫拄着回家的。后来再也爬不起来了,他怕影响我上班工作,预先就不让我母亲打电话,还随便吩咐母亲到田头埭尾抓了一种叫“紫花地丁”的青草,捣烂后敷上了事。我问父亲:“痛不痛?”父亲故作镇静:“不痛、不痛,这种草药敷上,再过几天就好了……”接着,不让我住家过夜就开始催促我尽快返城上班了。父亲的“不痛”,明摆着是不肯让我费心花钱送他去医院治疗。
⑤父亲一辈子从未住院过,有时感冒、拉肚子啦,总是自己“土法上马”,弄些草药“吃了就好”。甚至极少向本村的赤脚医生问诊讨药。直到他七十二岁那年冬天,不幸突染了“肺积水”疾病。昏迷中的父亲被堂兄强行送进附近的医院就诊挂瓶。当我赶到医院时,屁股还未坐热,醒来的父亲就吵着要出院了,还甩了一句狠话:“天没留百岁人,你不同意,我自己也要跑回去!”再三对住院说“不”,终究还是因倔犟的父亲说“不”,而让我背上了另外的一个“不”,这就是“不孝”的骂名!
⑥到如今,我也有了儿子,已为人父了。人到中年,外面似乎还有许多忙不完的事,更有许多必须直接面对的烦恼。回家啦,亦有不少繁杂的琐事,刚要端起饭碗,儿子纠缠来了,有时自个儿的爱心和耐性装扮不出来时,“不”字刚想说出嘴,抬头仰望挂在墙上相框中微笑的父亲,马上变成了:“好,好,好!”,是父亲给了我____和____,不仅要对儿子说“好”,而且要当好一个有时对自己说“不”的好父亲!
(选自《巫溪报》,2022年8月,有删改)
①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不能忘怀!(请从句式、标点、用词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批注)
②刚要端起饭碗,儿子纠缠来了。(此处的“纠缠”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的概念,它指的是小说中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你认为《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和《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 是不是“圆形人物”?请结合名著内容陈述你的观点。
提示:要求补写的是父母经常说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简短的句子。
要求:在横线上补充合适的成分;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