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 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 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 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 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 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 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 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 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 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 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 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 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 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 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 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 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 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 .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 . 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 D . 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B . 第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 . 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笫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D . 文章观点鲜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浩繁的史诗,但先人们却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B . 《长恨歌》一百二十行,在中国篇幅算长的,但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 C . 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 . 中国诗坛因为中国诗歌走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两条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ad 阅读等) 达到 68.2%,较 2015 年的 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 析发现,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 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 年 4 月 18 日人民网)

    材料二: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 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 Kindle 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 10 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 4 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 57.8%, 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 9.8 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 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15 年 1 月 3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 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 140 字,常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 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 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 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 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 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 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 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14 年 4 月 23 日《解放日报》)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 . 2014 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 . 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有关。 D . 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 .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 . 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 . 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3. (3) 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承

    (作者:付树霞)

    不知是因为姓万还是医术高,得珠大爷不大爱说话。晚饭后,得珠大爷爱绕着小镇遛弯。年老的年少的见着了,会远远地喊一嗓子:得珠大爷,遛弯呢?通常情况下,得珠大爷眼皮都不抬一下,只从鼻子里“嗯”一声,然后背着手,照旧走自己的路。遇到得珠大爷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声“嗯”会被省略掉。

    小镇人呢,见怪不怪,半点儿不计较。转天见了面,依旧恭敬地打招呼。

    小镇很多年轻人不懂,大家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唯独万姓人二十四过小年。老辈人说,原先他们不是万姓,具体姓什么没有人记得了。只记得万姓是万岁爷赐的姓。据说,万得珠大爷的先人曾用万家的普济药方,救过微服出巡的万岁爷。万岁爷不仅赐了万姓,还特许万姓人腊月二十四这天,单独送灶王爷上天为万姓人言好事。

    也因此万姓人在小镇上的地位有些特殊。但万家人丝毫不见骄躁,一代又一代传承这普济药方的普济精神。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小镇上几乎家家都麻烦过得珠大爷。再加上那时候人们穷,小镇又偏,谁得个小病闹个小灾的,都会往得珠大爷家跑。轻则扎个针灸,重则开三服汤药,保管药到病除。药费呢,有则给,没有得珠大爷眼皮一耷,半句话都不说。小镇民风淳朴,手头不方便的,会先欠着。有那实在拿不出药费的,会在得珠大爷有事要相帮的时候,主动上门。得珠大爷的老伴儿过世时,来的人就海了去了。

    最为难得的是,只要半夜听到有人把门砸得山响,得珠大爷披衣穿鞋抓着药箱,跟着就走。

    当然也有得珠大爷治不了的病。得珠大爷会在号完脉后说,送医院吧。家里人就知道这是得了大病了。找车拉人赶紧去医院。到医院拍完片子,医生下的结论和得珠大爷说得不差半分。

    这不,已经好长时间,得珠大爷没出来遛弯了。小镇人猜测,是不是因为那家新开的诊所。新开的诊所名叫玉泉诊所,是小镇考出去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开的,毕业后自谋出路,回家乡干起了诊所。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那苦药汤,在玉泉诊所看完病,拿些药片一吃,病好得也快,还省得熬汤药。因此,小诊所的生意挺红火。

    听说玉泉也会用汤药,得珠大爷有些心动了。医不治己,自个儿病了这么多年,是该找个人看看了。得珠大爷上门求药,言明,不吃西药。玉泉丝毫没为难,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药方。得珠大爷抄起药方,扭头就走。回到家里,细细查看药方。不看则罢,一看竟然破天荒地大笑起来。药方竟是红豆七颗、黑豆七颗、小枣七颗、枸杞七颗、核桃七颗,用锅蒸煮,一日一餐。黄口小儿,哪知中医的精深!得珠大爷把那张药方贴在进门必经之处,每看一次,大笑一次。时间长了,郁结之气竟自没了。

    不知什么原因,普济世人的万家人丁稀少,到得珠大爷这一辈已经是三代单传了。而得珠大爷这辈子竞没得一儿半女,得珠大爷没少为这事长吁短叹。

    这日,得珠大爷揭下药方,再次登门。玉泉见老爷子精神奕奕,心下欣慰。得珠大爷一言未发,放下药方,侧身而坐。玉泉赶紧奉上清茶一杯,待老爷子润过嗓子,才开口说道,老爷子,这方水土上的人,几辈子都受万家普济药方的恩惠。您身后无人,终日郁郁,其实,我辈都是您的后人。得珠大爷静默半晌端起茶杯,什么也没说,一饮而尽。

    自那以后,小镇人遛弯,常常看到得珠大爷和玉泉二人,边走边聊。小镇人照旧老远喊声得珠大爷,听得出,得珠大爷的那声嗯,发自心底。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3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镇人对得珠大爷很恭敬,见面主动打招呼,即使受到冷遇也半点儿不计较,由此可见得珠大爷在小镇有着特殊的地位。 B . 玉泉诊所开业,并且生意很红火;而得珠大爷恰好也很长时间没出来遛弯。小镇人于是猜测这两件事可能有些关联。 C . 得珠大爷上门求药,其实是为了考验玉泉;玉泉开的荒唐药方,却出乎意料地令得珠大爷将心中的郁结之气笑没了。 D . 小说结尾写小镇人看见得珠大爷和玉泉常常边走边聊,心情舒畅,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又含蓄地点明了题旨,颇具匠心。
    2. (2) 联系全文,分析得珠大爷的形象特点。
    3. (3) 小说以“传承”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俭,字士廉。敏惠有度量,状貌若画,观书一见辄诵,敏于占对。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皆宿臣显重,与为忘年友,繇是有名。斛斯政奔高丽,坐与善,贬为硃鸢主簿 , 以母老不可居瘴疠地,乃留妻鲜于奉养而行。会世大乱,京师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书佐。时钦州俚帅宁长真以兵侵交趾,和惧,欲出迎,士廉曰:“长真兵虽多,县军远客,势不得久,城中胜兵尚可战,奈何受制于人?”和因命为行军司马,逆击破之。进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畏鬼而恶疾,虽父母病皆委去,望舍投饵哺之,昆弟不相假财。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为变。又引诸生讲授经艺 , 学校复兴。秦时李冰导汶江水灌田,濒水者顷千金,民相侵冒。士廉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饶。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人地无不当者。帝伐高丽,皇太子监国驻定州,又摄太傅,同掌机务。太子令曰:“寡人资公训道,而比听政,据桉对公,情所未安,所司宜别设桉奉太傅。”士廉固辞。还至并州,有疾,帝即所舍问之。贞观二十一年疾甚,帝幸其第,为流涕,卒年七十一。又欲临吊,房玄龄以帝饵金石,谏不宜近丧。帝曰:“朕有旧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卿置勿言。”即从数百骑出。长孙无忌伏马前,陈士廉遗言,乞不临丧。帝犹不许,无忌至流涕,乃还入东苑,南向哭。诏司徒、并州都督,曰文献,陪葬昭陵。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及遗令,墓不得它藏,惟置衣一袭与平生所好书,示先王典训可用终始者。

    (节选《新唐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B . 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C . 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D . 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簿,官名。主,掌管;簿,文书、档案。主簿即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B . 经艺,儒家经书的统称,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传”意义不相同。 C . 赠,指把东西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D . 谥,谥号,是古时帝王诸侯或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俭少有才学,声名显赫。他年少时过目成诵,敏于对答;一些位高势重之臣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他因此声名显扬。 B . 高俭理政有方,措施得力。他带领诸生讲授经艺,复兴教育,易风移俗;他沿着旧渠新开土地,扩宽渠道,当地百姓因此受益。 C . 高俭善断形势,临危不乱。宁长真入侵,他认为敌兵虽多,但孤军深入,势难持久,不足为惧,最终果然击败了敌军。 D . 高俭为君解难,深得器重。太宗讨伐高丽时,他暂代太傅,与太子一同掌管机要事务;他病重期间,太宗亲临探望并为之流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为变。

      ②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人地无不当者。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出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的画面,并无秋季的萧瑟之感。 B . 首联对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 . 颈联出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2. (2)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子路》中指出做事图快,贪图小利的危害的两句是“”。
    2. (2) 《荀子·劝学》中,“”两句表明取得成就不一定要天赋异禀,而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
    3. (3)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近,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凭着科普物理的短视频走红网络。一头灰白短发,一副挂脖眼镜,一件多功能马甲,语言表达干净利落,科学实验____,百万粉丝亲切地称她“吴姥姥”。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怎么工作?她用一口大铁锅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她挥动竹扫帚来讲解。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她吹大一个气球,突然松手,气球噌地蹿上了天,画面感有了!吴於人就是这样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通过____的演示和____的讲解,让复杂的现象、规律变得清晰又有趣。

    轻快有趣的短视频背后,是对科学精神的不懈坚守,是对科学普及的____。吴於人做青少年物理科普16年,一直努力把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如今年过七旬,面对短视频这一新鲜事物,她重新适应和学习,才有了“爆款”的诞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信手拈来    别出心裁    深入浅出    孜孜不倦 B . 手到擒来    妙趣横生    通俗易懂    孜孜追求 C . 信手拈来    妙趣横生    通俗易懂    孜孜不倦 D . 手到擒来    别出心裁    深入浅出    孜孜追求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吴於人这里,物理变得“好玩”起来。 B . 吴於人使物理变得“好玩”起来。 C . 物理在吴於人这里变得“好玩”起来。 D . 物理被吴於人变得“好玩”起来。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直努力将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 B . 一直努力把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变成贴近生活的实验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 C . 一直努力把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 D . 一直努力将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转换成贴近生活的实验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在受到惊吓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尖叫。人感觉恐惧时,就会加速分泌肾上腺素,因此出现心跳加快、呼吸不畅等情况。这时人就会通过尖叫方式来释放由于                而给机体带来的过大压力。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中,无法轻易区分不同类型尖叫声的人,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做出适当的应急反应,长此以往,他们就消失了。科学家认为不爱尖叫的原始人灭亡了,爱尖叫的原始人                。

    人们每次听到尖叫声,瞬间就会觉得周围的恐怖又多了几分,为什么尖叫声有这么大的威力呢?科学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尖叫声的粗糙度很高。                ,大脑的杏仁体就越容易捕捉到这样的声音,而杏仁体就是大脑中负责感受恐惧和危险的区域。一旦听见这样的声音,大脑就会启动“警报”,人们也就更加恐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上文各段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将下围棋的经验技术归纳为“围棋十诀”,其中包括:“不得贪胜”,即要稳定心态,量力而行,不因贪心求胜而盲目进子,造成被动局面;“弃子争先”即要把握机会,及时出手,必要时宁愿舍弃部分棋子,也要力争抢占先机;“逢危须弃”,即遇危局时要勇于断臂求生,舍局部以保大局,避免患得患失而致全败;“动须相应”,即要有整体视野,不搞孤军作战,每动一子都要与周边他子和全局相呼应。

    人们常说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